曾懿懿,黃任秀,楊孝霞,董文燕,楊再婷
(廣西省柳州市婦幼保健院,柳州 545001)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簡稱“腦癱”,是由發(fā)育不成熟的大腦因先天性發(fā)育缺陷或獲得性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異常及姿勢障礙,常伴有感知覺、認知或繼發(fā)性的肌肉及骨骼問題[1]。目前,該病在我國的患病率為1.92‰[2],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而腦癱患者常常出現(xiàn)的問題則是上肢精細運動功能障礙,其多伴有異常姿勢,如前臂旋前、手指打開困難、腕關節(jié)屈曲或肘肩關節(jié)伸展受限等,使患者不能有效地進行上肢功能活動,以致接受外界各種刺激機會減少,從而嚴重制約著其他重要運動及感知、認知等功能的正常發(fā)育。因此,改善腦癱患者上肢精細運動功能是康復治療的重心,也是患者日后生活質量的體現(xiàn)及能否回歸社會的關鍵[3-5]。腕踝針是一種只在腕踝部特定的刺激點、循著肢體縱軸用針灸針行皮下淺刺治病的針刺療法。近兩年來,筆者所在科室運用該項技術配合作業(yè)療法治療腦癱患者精細運動功能障礙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60 例患者均來自 2017 年4 月至2018 年 4 月在廣西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住院治療符合腦癱診斷并伴有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中男21 例,女9 例;痙攣型四肢癱14 例,雙癱5 例,偏癱6 例,不隨意運動型5例;年齡1~4.6 歲,平均(3±1)個月。對照組中男19例,女 11 例;痙攣型四肢癱 6 例,雙癱 14 例,偏癱 7 例,不隨意運動型3 例;年齡1~5.6 歲,平均(2±1)個月。兩組患者性別、腦癱分型、年齡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依據(jù)2006 版國際腦癱定義的原則,第六屆全國兒童康復、第十三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于2014年4 月通過腦性癱瘓新的臨床分型、分級標準[6]。
①符合腦癱的診斷、分級標準;②年齡 1~6 歲,性別不限;③伴有精細運動功能障礙;④1 年內未接受肉毒素注射、手術或其他抗痙攣治療者;⑤監(jiān)護人及患者對試驗方法知情同意,配合治療同時治療期滿 3 個療程。
①其他影響運動能力的神經(jīng)肌肉和骨關節(jié)疾病等因素;②嬰兒型脊髓性肌萎縮、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綜合征、遺傳代謝性疾病等現(xiàn)代醫(yī)學通過病因治療、手術治療可獲顯效的患者;③患者不合作。
采用常規(guī)腦癱患者作業(yè)療法,從姿勢的控制、手功能的發(fā)育、上肢的移動、感知、認知、自理、獨立性、游戲等方面來促進正常姿勢的保持及上肢功能的發(fā)育。最終目的使患者隨意地、有目的地、有效地使用雙上肢,從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由專業(yè)及有經(jīng)驗的治療師根據(jù)每個患者精細運動評估結果和發(fā)育里程,有針對性地制定規(guī)范訓練計劃。每次30 min,每周5 次,20 次為1 個療程,療程間隔10 d,共訓練3 個療程。療程間鼓勵及指導家長根據(jù)訓練內容進行家庭康復訓練,以利于提高療效。治療師定期評估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并調整方案。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腕踝針針刺治療。
取上肢腕部的上 2(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即內關穴部位)、上5(腕背面的中央,即外關穴的部位)、上 6(小指側尺骨緣背)?;颊呷∽换蜓雠P位,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擇 0.25 mm×25 mm 一次性針灸針,選定進針點后,以押手固定在進針點的下部,并且拉緊皮膚,刺手拇指在下,示指、中指在上夾持針柄,針與皮膚呈 15°~30°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將針平放,使針身呈水平位沿真皮下進入0.5~1 寸。最后用醫(yī)用透明3M 膠布將針固定。每次留針1~2 h,每周治療5 次,20 次為1 個療程,療程間隔10 d,共治療3 個療程。
3.1.1 腦癱患者精細運動功能評估(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FMFM)量表[7]
采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康復中心編制的腦癱患者 FMFM 量表 61 項中的 A 區(qū)(視覺追蹤)、B 區(qū)(上肢關節(jié)活動能力)、C 區(qū)(抓握能力)、D 區(qū)(操作能力)、E(手眼協(xié)調)進行精細運動功能的評估。
3.1.2 Gesell 發(fā)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8]
采用北京兒童醫(yī)院編制的 Gesell 發(fā)育量表對適應性行為、大運動行為、精細動作行為、語言行為、個人-社交行為 5 個能區(qū)進行總體發(fā)育評估后計算發(fā)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
研究完成后,采用SPSS18.0 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應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應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1 兩組治療前后FMFM 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FMFM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5,P>0.05)。治療組治療后FMFM 量表評分較治療前提高(t=5.04,P<0.01)。治療組治療后 FMFM量表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3,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FM 量表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FM 量表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44.15±12.44 61.74±14.501)2)對照組 30 50.88±15.57 53.82±15.66
3.3.2 兩組治療前后DQ 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 DQ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1,1.34,0.64,0.02,0.86,P>0.05)。治療組治療后適應性行為、精細動作行為、語言行為、個人-社交行為DQ均優(yōu)于治療前(t=2.01,t=3.52,t=2.11,t=2.19,P<0.05);大運動行為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jīng)腕踝針配合作業(yè)療法治療后效果較好,精細運動功能改善的同時也促進了其語言、認知功能的發(fā)育。對照組治療后適應性行為、大運動行為、精細動作行為、語言行為、個人-社交行為DQ 改善均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精細動作行為DQ 優(yōu)于對照組(t=2.02,P<0.05),兩組治療后適應性行為、大運動行為、語言行為及個人-社交行為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在精細動作行為的改善方面較對照組明顯。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DQ 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DQ 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適應性行為 大運動行為 精細動作行為 語言行為 個人-社交行為治療組 30 治療前 50.10±20.89 45.53±22.13 46.63±18.11 55.20±18.72 49.40±19.13治療后 61.77±19.191) 52.37±22.29 63.87±17.651)2) 64.83±16.541) 60.13±18.791)對照組 30 治療前 54.47±21.08 38.06±17.81 49.60±17.57 55.07±21.70 53.73±19.67治療后 58.50±21.18 42.50±17.11 54.53±18.07 59.17±21.83 57.77±19.90
目前,腦癱患者上肢精細運動功能障礙是其運動障礙中最常見且突出的癥狀[9],不僅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及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10]。因此,如何有效恢復腦癱患者的精細運動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質量,使之盡早回歸社會已逐漸成為現(xiàn)代康復的重要議題[11-12]。但此病治療療程長,見效慢,目前尚未有特效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治愈,需要多種方法綜合應用。作業(yè)療法為促進精細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治療方法,對腦癱患者上肢精細運動功能的改善甚至全面康復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3]。中醫(yī)學博大精深,在腦癱治療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4-18]。從近十幾年文獻報道來看,傳統(tǒng)療法對此病多采用針刺等綜合治療,但針刺無論從頭針或體針來看,其取穴較多、疼痛明顯、患者哭鬧不配合也使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不斷有醫(yī)者嘗試從十二經(jīng)絡皮部理論入手,而腕踝針療法原理恰恰就屬皮部理論中的一部分,屬遠道取穴的輕淺刺法,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整體調節(jié)思路,目的在于平衡陰陽,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14]。腦癱患者中樞神經(jīng)功能損傷后,常常存在肌肉張力異常,在人為被動活動下更容易產(chǎn)生刺激性緊張使之增高,而異常增高的張力又阻礙著肢體的正常運動。張心曙[19]認為腕踝針是通過皮下針刺對神經(jīng)末梢傳導所引起作用,使病灶部位血液循環(huán)暢通,從而起到緩解或消除局部痙攣的作用。符文杰等[20]采用腕踝針治療痙攣型腦癱患者尖足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腕踝針可改善痙攣型腦癱患者尖足步態(tài),改善踝關節(jié)活動度及痙攣程度。以上報道雖為小樣本臨床研究報告,但治療效果頗佳。近兩年來,本科室在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運用腕踝針能較好地改善患者上肢肌張力及異常姿勢,且腕踝針選區(qū)少、操作易、見效快、痛苦小、應用方便,更利于患者及家長接受。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常規(guī)作業(yè)療法的基礎上,治療組加用腕踝針治療技術對腦癱伴精細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FMFM 量表評分和精細動作行為DQ 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在研究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治療組在精細運動功能改善的同時其余各功能區(qū)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結果表明,該療法能更有效地改善腦癱患者精細運動功能并對其語言、認知功能的發(fā)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臨床治療腦癱患者精細運動功能障礙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為康復治療提供一種中西醫(yī)結合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