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丁 張蕾
1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033)
2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022)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自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兩組。觀察組39例患者采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對照組39例患者采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結果:觀察組39例患者DS倒背評分、MMSE評分等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39例患者術后腦卒中、同側腦梗塞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84,P=0.002)。結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癥狀型頸動脈狹窄者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佳。值得臨床重視。
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誘因之一,據(jù)有關研究表明頸動脈狹窄還可導致認知損害。藥物治療、頸動脈支架置入術以及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治療方式[1,2]。為此,本文通過隨機選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39例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采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旨在為臨床采用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改善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預后、提升療效提供依據(jù),具體報告如下。
心臟病者。(6)周圍動脈病者。
觀察組39例患者采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25.9~64.9歲,平均(42.72±2.67)歲。對照組39例患者采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齡22.9~63.5歲,平均(41.93±2.81)歲。兩組患者資料無差異(P>0.05)。
選自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同意本研究內容。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兩組。
納入標準:(1)符合癥狀型頸動脈狹窄診斷者(癥狀包括記憶力下降、頭暈、短暫性言語含糊)[2]。(2)均神志清晰可完成神經(jīng)心理學檢查。
排除標準:(1)合并高血壓患者。(2)合并糖尿病患者。(3)合并高脂血癥患者。(4)合并糖尿病患者。(5)缺血性
對照組患者采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觀察組39例患者采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治療前先行血小板抗凝治療,同時完成血生化以及胸片等常規(guī)檢查。在局部麻醉的基礎上利用8F導管置入穿刺的右側股動脈,利用肝素使全身肝素化,在導絲的引導下將導管置入頸動脈狹窄處,通過造影獲取具體數(shù)據(jù),然后以此為依據(jù)選擇合適支架,最后根據(jù)路徑圖送入微導絲,在此基礎上置入腦保護裝置,沿著已經(jīng)置入的微導絲將其放置入頸內動脈遠端,直至其進入遠端后釋放保護傘,在撤出導絲的同時利用保護傘將鋼絲送入擴張球囊行預擴張,然后利用支架進行擴張。術后常規(guī)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
(1)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術后30d檢查認知功能,采用MMSE量表、患者DS倒背評分進行評價。
(2)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頸動脈狹窄程度等改善情況,評價顱內狹窄導致的癥狀改善情況,對比代表兩組安全性的相關指標(術后30d內的心肌梗塞發(fā)生率、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中樞神經(jīng)損傷發(fā)生率、術后30d同側腦梗塞發(fā)生率)。
本研究患者研究數(shù)據(jù)均納入SPSS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獨立,正態(tài),方差齊資料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認知功能的檢查資料采用t檢驗,心肌梗塞發(fā)生率、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39例患者DS倒背評分、MMSE評分等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DS倒背評分、MMSE評分等對比(±s)
表1. 患者DS倒背評分、MMSE評分等對比(±s)
注:術后1個月與術前相比:*P<0.05
組別 n 術前MMSE評分(分)術后MMSE評分(分)術前DS倒背評分(分)術后DS倒背評分(分)術前DS順背評分(分)術后DS順背評分(分)觀察組 39 22.38±2.43 25.01±3.18* 2.42±0.96 3.21±0.88* 4.41±1.24 6.94±1.12*對照組 39 22.58±2.76 25.27±3.25* 2.27±0.95 3.19±3.97* 4.39±1.12 6.56±1.37*t 0.876 0.736 0.785 0.824 0.682 0.794 P 0.214 0.371 0.354 0.129 0.371 0.318
觀察組39例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成功率100%,術后行數(shù)字減影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頸動脈狹窄均明顯減輕,檢測結果提示殘余狹窄程度小于20%,術側血流改善情況較佳,整體循環(huán)流暢。但觀察組39例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術后30d內未發(fā)生中樞神經(jīng)損傷、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同側腦梗塞以及死亡事件,對照組發(fā)生1例腦卒中、2例同側腦梗塞,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84,P=0.002)。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漸嚴重使得癥狀型頸動脈狹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其可導致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家屬承受了沉重負擔,如何改善癥狀型頸動脈狹窄患者預后、提升療效是目前重點關注的課題[3]。
隨著醫(yī)療設備的不斷更新,頸動脈支架置入術相關設備的研發(fā)對癥狀型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高、治療效果佳也得到了臨床證實。有研究表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有利于建立起二級側支循環(huán),加強了對血流灌注的改善,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作用機制[4]。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有利于促進血氧含量的增加以及改善同側腦血流量,對恢復腦部組織的代償功能有重要作用。此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有利于使血流彌漫于腦組織半徑,促進毛細血管新生,進而在使腦組織微循環(huán)改善,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對預防腦卒中、同側腦梗塞的發(fā)生有良好效果,對降低患者致殘率尤為重要[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可使患者治療指標中DS倒背評分、MMSE評分等得到改善,均優(yōu)于治療前,提示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有利于避免顱內外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事件,此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安全性較佳,術后30d腦卒中、同側腦梗塞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證實了其安全性較佳。
綜上所述,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癥狀型頸動脈狹窄者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佳。值得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