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堃 李仰軍 張銀亮 趙萌萌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遼寧 大連 116001)
內容提要: 目的:本文分析下肢康復機器人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修復的影響。方法:本文選擇在2018年到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2例,分為常規(guī)康復組和功能康復組兩組,每組31例患者,針對常規(guī)康復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式,在此基礎上針對功能康復組患者應用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結果:相比較常規(guī)康復組患者,功能康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更高,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更好。結論:下肢康復機器人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修復具有推動作用。
腦卒中屬于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患者患病后有一定概率會出現(xiàn)后遺癥,步行障礙便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一旦出現(xiàn)步行障礙,患者的生活質量便會受到影響。為了幫助患者恢復下肢功能,現(xiàn)有護理人員在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應用了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方式,同時取得了顯著效果。為此,本文選擇在2018年到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2例,分析下肢康復機器人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修復的影響。
本文選擇在2018年到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2例,分為常規(guī)康復組和功能康復組兩組,每組31例患者。常規(guī)康復組中,男患者21例,女患者10例,55~75歲為患者年齡區(qū)間,腦梗死患者21例,腦出血患者10例,左下肢偏癱患者15例,右下肢偏癱患者16例;功能康復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1例,54~76歲為患者年齡區(qū)間,腦梗死患者20例,腦出血患者11例,左下肢偏癱患者16例,右下肢偏癱患者15例。對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其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針對常規(guī)康復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式,在此基礎上針對功能康復組患者應用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方式,具體如下。
1.2.1 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式
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坐立位平衡訓練、肌力強化訓練、人工輔助步行訓練等,所有訓練的強度均以患者的承受能力為依據。
1.2.2 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方式
第一,針對開展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治療的護理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并且需要進行專業(yè)考核,隨后開展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治療[1]。
第二,在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治療開始之前,需要測量患者的腿長、體重,并以此為依據設置下肢康復機器人的初始參數(shù),例如體重支持初始參數(shù)為患者體重的1/2,引導力初始參數(shù)為100%,步行速度初始參數(shù)為1.5~1.7km/h,用綁帶將患者的足部固定在踝關節(jié)背屈10°位置處,隨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逐漸減少體重支持初始參數(shù)、引導力初始參數(shù),增加步行速度初始參數(shù)。
第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任何不適,護理人員需要立即停止康復治療,并詢問患者感受,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后續(xù)康復治療方案和下肢康復機器人的初始參數(shù),以此來避免患者在接受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治療的過程中出現(xiàn)任何影響患者運動功能的情況。
本次實驗選擇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為觀察指標。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應用的是簡式Fugl—Meyer運動量表中的下肢部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越良好[2];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評估應用的是肌力評估工具,具體評估方式如下:將患者的下肢部位固定在屈髖30°位置處或屈膝40°位置處,隨后為患者進行3s倒計時,當結束提示音響起之后進行5s屈髖肌群肌、伸膝肌群肌等長最大收縮,此時測量數(shù)據便是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
比較常規(guī)康復組患者,功能康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更高,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更好,見表1。
表1.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調查表(±s)
表1.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調查表(±s)
項目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分) 屈髖肌群肌力(N.m) 伸膝肌群肌力(N.m)常規(guī)康復組(n=31) 16.32±8.24 42.62±24.62 33.14±21.92功能康復組(n=31) 22.54±7.86 53.71±22.67 44.38±24.57 5.17 5.75 5.72 P值 <0.05 <0.05 <0.05 t
腦卒中患者之所以會出現(xiàn)偏癱后遺癥,是因為患者在患病過程中期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肌肉張力異常,同時感覺功能會降低,肌肉的耐受力會降低,常見臨床表現(xiàn)有支撐時間變短、腳尖著地且內翻等[3]。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在逐漸降低,但是腦卒中依然會對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產生影響,并且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其生活質量和恢復效果便會受到極大影響,由此可見,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護理人員需要選擇有效的康復治療方式。
本次實驗中應用的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康復方式,便是目前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方式之一。具體來講,下肢康復機器人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具有以下優(yōu)勢:具有減重效果,能夠給患者提供身體支持,這樣便可以減少患者的身體重量,患者的下肢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撐剩余的質量,下肢功能可以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可以避免肢體代償情況,避免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承受過多重量[4]。長期以往,患者的下肢功能便會逐漸恢復,患者也能夠在借助外部力量的基礎上實現(xiàn)獨立行走。
本次實驗中,相比較常規(guī)康復組患者,功能康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更高,屈髖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更好,這表示下肢康復機器人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修復具有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