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靜 南開大學附屬醫(yī)院(天津市第四醫(yī)院) (天津 300202)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B(tài)超引導下宮腔鏡手術對粘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納入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60例為對象,采用擲硬幣法將6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用B超引導下宮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指標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月經恢復時間比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33%比對照組20.00%低,P<0.05。結論:B超引導下宮腔鏡手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價值高,手術時間和月經恢復時間均短,術中出血量少,且并發(fā)癥少。
子宮肌瘤好發(fā)于年齡30~50歲的女性群體,屬于女性生殖器良性腫瘤的一種。由于我國人們生活習慣與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環(huán)境的較大變化,近年我國子宮肌瘤發(fā)病率不斷上升,見年輕化趨勢。粘膜下子宮肌瘤主要表現(xiàn)為往子宮腔內突,肌瘤表面具有內膜,使內膜面積增加并占據(jù)宮腔,常導致患者痛經、子宮不規(guī)則收縮等[1]。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手段較多,但可以起到的臨床治療效果參差不齊,而近年B超、宮腔鏡被廣泛用于臨床,本次研究中采用不同方案治療接收的60例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旨在探討B(tài)超引導下宮腔鏡手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
納入的60例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病情均符合《婦產科學(第九版)》[2]中的診斷標準,通過影像學檢查證實病情,可見患者存在顯著的子宮內突壁肌瘤;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和重大臟器功能障礙、血液系統(tǒng)疾病以及臨床資料不完善的患者。對照組30例患者年齡25~48歲、平均(38.59±2.35)歲,經產婦21例和未產婦9例;觀察組30例患者年齡24~49歲、平均(38.47±2.19)歲。兩組患者年齡和經、未產婦占比比較無差異,P>0.05。兩組患者均知曉研究中的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于患者月經后5d行腹腔鏡手術,鋪巾、消毒、麻醉后,選患者臍部上緣切開1.5cm,并在左右髂前上棘2cm位置均做5mm切口;給藥垂體后葉素,通過髂前上棘的切口置入手術器械,經臍部上緣的切口置入套管和腹腔鏡;采用超聲刀將假包膜切開,仔細分離出瘤體,常規(guī)止血,鏡下縫合[3]。
觀察組:于患者月經后5d行B超引導下宮腔鏡手術,手術前5h給藥擴張、軟化宮頸,給患者麻醉和消毒后,幫助患者擺放膀胱截石位,使膀胱呈充盈狀,將其宮底部顯著暴露;用STORZ宮腔電切鏡切除子宮肌瘤,凝固電極功率為50W,切割電極功率為80W;分析患者的肌瘤情況選電切方式,0型肌瘤電切時要先找到肌蒂,在肌蒂根部進行整個肌瘤的切除;Ⅰ型肌瘤電切時要采用根切法或者側切結合旋擰法;Ⅱ型肌瘤電切時可以先把肌瘤切開,用適量的縮宮素促使瘤體往宮腔中突,之后再將瘤體進行逐層電切到切平;手術中各項操作均采用B超引導,對患者的肌瘤及其周圍組織等情況密切觀察,保證手術安全有序的進行。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指標(±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指標(±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月經恢復時間(月)觀察組 30.58±5.17 11.09±1.35 4.16±1.09對照組 49.03±5.24 45.12±5.78 7.35±2.70 t 13.7281 31.4022 6.0007 P 0.0000 0.0000 0.0024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耗費時間,測量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并對患者術后月經恢復時間詳細計算,觀察患者術中出血和宮腔積液、子宮肌壁損傷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月經恢復時間比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33%比對照組20.00%低,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粘膜下子宮肌瘤雖多為良性腫瘤,但隨著肌瘤的不斷生長,會帶給患者身體健康極大的影響,比如出現(xiàn)貧血、不孕不育,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4]。目前,臨床上常以外科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比如既往常以開腹切除子宮肌瘤,雖可獲得一定的效果,但因為手術創(chuàng)傷大且風險高等問題,現(xiàn)已被現(xiàn)代新型技術替代,比如宮腔鏡。
宮腔鏡是一種新型醫(yī)療輔助器械,用于治療子宮肌瘤時具有極佳的微創(chuàng)性,能夠對患者的生育能力起到保護作用,并不會對患者的生殖系統(tǒng)造成較大的損傷,因為創(chuàng)傷較小,不僅患者術中出血量少,其術后病情恢復快,手術操作具有極佳的安全性[5]。但魏紅霞[6]指出宮腔鏡存在盲目性,臨床使用過程中稍有不慎則會導致患者子宮穿孔,或者造成術后感染的問題,用B超輔助治療的作用顯著。B超是一種影像學手段,通過B超引導宮腔鏡手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時,醫(yī)生可以直觀且非常清晰地觀察到患者的子宮病變情況,在對患者機體損傷最小的情況下,能將患者的肌瘤組織有效切除;手術可以操作和止血同時進行,所以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可顯著減少,且不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較大的損傷,這使得患者術后病情可以盡早恢復,患者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的風險也隨之降低。程幸[7]指出B超監(jiān)護下宮腔鏡手術不僅臨床效果顯著,并具有極佳的安全性,并發(fā)癥少。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超引導下宮腔鏡手術的患者手術時間短,術中也未見大量出血,術后月經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并發(fā)癥亦少。
綜上所述,B超引導下宮腔鏡手術對粘膜下子宮肌瘤的治療價值顯著,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月經恢復時間短,并發(fā)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