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
浙江省永嘉縣甌北中心小學
語文課堂應該是生動的,活潑的,是知識的樂園,學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課堂上老師是放松的,像經(jīng)典的散文一樣形散而神不散。學生是輕松的,可以笑、可以鬧、可以激昂、可以憤怒,甚至可以游戲、可以比賽。營造如此快樂、活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每一位語文老師所追求的。聞一多先生在詩歌《死水》中寫道:“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闭n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來那是老師的悲哀,學生的悲哀。不經(jīng)過激碰,思維何以活躍?沒有思維的課堂,老師的價值在哪里?上課的意義又在哪里?何不讓思維舞起來,讓課堂動起來!
1、激發(fā)興趣 愛因斯坦曾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覈糯逃铱鬃右苍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庇纱丝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強大的動力。只有感興趣才能真正調(diào)動出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zhì)量。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應該借助一切教學工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全方位地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膚覺……讓他們的每個感官都能活起來。如《尊嚴》一課,在十一二歲這個年齡層,他們還看不清人生百態(tài)、世態(tài)炎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無奈對他們來說僅是文字,更別說體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所以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隊課搞了一個自由辯論會,由學生自行選擇正方和反方,辯題是——哈默有沒有必要這么做。當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課文看得滾瓜爛熟,有個別同學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從報紙、電視、身邊等找事例,連班上那幾個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也積極行動了起來。“我覺得不必要,如果連生命都沒了,尊嚴又怎么留下來?”“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著就有希望?!薄皼]有尊嚴的活著,那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和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紛紛暢談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為尊嚴何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這堂課,《尊嚴》的教學目標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鯰魚效應”更多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課堂上學生積極性不高,精神不飽滿,勁頭不足,整天耷拉著腦袋,千金難買一舉手,以致于學習的目標落不到實處。其實,任何一個班,無論整體素質(zhì)如何,總有那么幾個思維敏捷、表現(xiàn)欲強的“活躍分子”。不要總認為他們的存在影響了課堂紀律,我們完全可以學習一下聰明的漁夫,鼓勵他們、發(fā)掘他們,讓他們成為課堂上的“鯰魚”,以此刺激周圍那些懶于動口、懶于動手的“沙丁魚”,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試想,一堂課上,學生們競相舉手、踴躍發(fā)言、對答如流、凝神靜聽、下筆成文……有了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我們何愁上不好課,何愁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
3、放下架子 所謂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師自己的架子,老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人,不是領(lǐng)導,用不著整天板著臉,讓學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語氣告訴學生做什么。90 后的一代是很有個性的一代,也是聰明的一代,他們所知道的東西有時遠遠超越他們的實際年齡。老師應學會適時的“放”。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主宰課堂,讓學生讀這段、讀那段,然后我們提問、學生回答?!袄蠋熤v、學生聽”成為了一種固定模式。我們沒有經(jīng)歷他們的成長,也代替不了他們的感悟。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话颜n堂還給學生,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成為“講”的主題,把感動的、領(lǐng)悟的統(tǒng)統(tǒng)講出來,把不懂不會的,沒把握的全拿出來交流,幾十個人的課堂不可能同一思維、同一智力。如此,老師也可以有的放矢。相信給他們一方太陽,他們必將還我們一片燦爛的課堂。
1、答案,求同存異 一千個“莎士比亞”就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單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們,他們所處的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接觸的東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師要根據(jù)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給他們以絕對的贊同,促使學生用積極的思維態(tài)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情境中去,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汲取老師所要傳授的知識。
作為老師,首先應吃透教材,掌握整體,把握每篇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多求異,少求同,鼓勵他們標新立異。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老師自己的,對于沒有自己預期的答案,會很生氣,即使是對的,也要駁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學生思維撥回到原定軌道。其實那樣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更不必說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相信學生也會很受打擊,他們的思維會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縛,以后可能只會循規(guī)蹈矩地遵循所謂的“正確”,從此扼殺了學生舞動的思維。
2、學生,學會質(zhì)疑 俗話說“學貴有疑”,有疑才有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點燃思維探索的火種。人類的發(fā)明也好文明也罷,其演進源于思維,而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故想要舞動學生的思維,勢必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
首先,設(shè)計問題要有價值。一個問題出來,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現(xiàn)課堂中的輕重疏密關(guān)系,更能讓課堂氣氛跌宕起伏,抑揚有序,從而揚起學生想象的風帆,搭起思維的跳板,即給他們足夠的思維空間。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上課伊始,我講了諸多關(guān)于李、孟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為學生理解后兩句詩埋下伏筆,然后在品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先引導學生理解“碧空盡”、“唯”的含義,這樣便讓學生根據(jù)前面的基調(diào)感悟了李、孟之間至情至深的友誼。
其次,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間還需要時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質(zhì)疑。所以,一位有經(jīng)驗的老師應當善于運用多樣的設(shè)疑方法,來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思想火花。對于難度較大、特別是容易遺漏的內(nèi)容,如果從正面切入難以奏效,教師應旁敲側(cè)擊,問此及彼,給學生指明方向,進而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下,如此思維下的課堂必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3、教學,取境生活 教學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學。生活是知識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學和學生熟悉的整個生活,整個社會相聯(lián)系以來,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識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源泉,老師在課堂中適時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決學生由于地域、家境、經(jīng)歷等不同而來帶對課文感知能力不同的問題,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興趣。甚至還可以反過來提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豆鹆稚剿贰ⅰ队浗鹑A雙龍洞》讓學生自己分角色做導游和游客,自己來講解?!多l(xiāng)下人家》、《麥哨》每個人都談談童年,談談在老家的生活。整堂課的學生思維在不知不覺中舞動。課堂即生活。在四年級上學期中《白鵝》、《貓》、《母雞》這個單元的課文時,我給學生的作業(yè)就是每天回家觀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記錄第二天在課上相互交流,如此對課文的學習,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幫助甚大。
如此,還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允許他們自由的暢談自己的想法。讓課堂動起來,讓思維舞起來,師生水乳交融的課堂才是成功的教學,才真正能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汲取知識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