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昕童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蘭州 730070
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發(fā)展的影響,尤其是對于青少年認知能力和學業(yè)表現的影響是從20世紀50-60年代以后逐漸被認識的。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對信息的加工、儲存和提取的能力,它包括人的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認知能力也是青少年學業(yè)表現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早期研究中,由于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研究者應用較多的理論是基于環(huán)境心理學的喚醒理論(Arousal Theory), 該理論是指,執(zhí)行某項任務的表現與喚醒水平呈現倒U型,也就是說,在到達最佳喚醒水平之前,喚醒水平越高表現越好,而在到達最佳喚醒之后,喚醒水平越高表現則越差[ 溫煦.體育鍛煉對青少年認知能力和學業(yè)表現的影響: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體育科學,20151(第35卷):73-82.]。當時采取該理論的研究者Gabbard和Barton與當今很多家長的想法一致,都認為體育鍛煉會導致學生過于興奮,從而影響學生課堂表現,最終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研究者Gabbard和Barton原本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實驗來證明體育課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要求政府減少學生的體育課時間,但實驗結果卻和他們的初衷正好相反。他們的研究對象是106名6年級的學生,過程是讓這106名學而思跟別進行20分鐘、30分鐘、40分鐘和50分鐘體育鍛煉后即可進行數學計算測試。實驗結果,50分鐘體育鍛煉后學生們的數學計算測試成績不降反升。還有研究發(fā)現,6年級學生在30分鐘和40分鐘不幸后的數學計算測試成績明顯優(yōu)于20分鐘步行之后。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能有助于青少年提高創(chuàng)造力、縮短反應時。
智商也是早期研究中教授研究者重視的領域之一,它被視為影響青少年學業(yè)表現的重要因素。一些最初的研究者希望能夠運用體育鍛煉干預提高智障兒童的智力水平。但實驗結果未能證明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智障兒童的智力水平。隨后,一些以普通青少年為受試對象的研究發(fā)現,參加1學年每天體育鍛煉干預的受試學生并沒有比未參加的學生在智力水平上有更大的進步。但另一項研究表明,6周力量訓練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智障青少年的智商。由此,有學者認為,一些研究沒有發(fā)現體育鍛煉提升學生智力水平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研究采用的智商測試是整體智力水平測試,并不能測量學生在某些認知能力上的改變。從這些研究中,我們不難看出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發(fā)展是起到積極作用的。
體育鍛煉習慣的主要特征為:1)對所堅持的體育鍛煉項目有明確的價值取向;2)對體育鍛煉具有主動意識;3)有相對固定的鍛煉內容和方式;4)能夠保證每周有一定的鍛煉時間、次數和強度;5)能不斷從體育鍛煉中接收到正反饋信息,獲得愉快的運動體驗,不斷進行自我調整;6)體育鍛煉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相對穩(wěn)定的一種行為方式。所以,我們從青少年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這兩方面入手,來分析影響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內因。
2.1.1 體育興趣
體育興趣是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動力。學生持久的情趣不僅僅來自對某一個活動形式的興趣,而更多的是來自于對體育活動本身內在的需要。因為需要是產生興趣和內在動力的主要原因。其次,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或培養(yǎng)體育鍛煉興趣需要有一定的運動技能,并能從運動中體驗快樂,得到滿足感和榮譽感,而長期缺乏鍛煉必然會影響運動技能的提高,從而影響青少年對體育鍛煉的興趣。
2.1.2 體育態(tài)度
“態(tài)度決定一切”而體育鍛煉態(tài)度是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保障。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也可以間接檢驗青少年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一向對學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次數的調查統(tǒng)計顯示:男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兩次以上的比例為33.40%,而女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兩次以上的比例僅有9.26%,有45.26%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基本不參加體育鍛煉??梢姶蟛糠謱W生的體育鍛煉態(tài)度不端正,這也影響了青少年的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
2.2.1 社會環(huán)境
我國現代青少年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體育鍛煉不足,體育鍛煉習慣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缺失反映了體育運動觀念在我國尚未深入人心,習慣尚未養(yǎng)成。在2009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劉鵬局長提出了“各級財政對于群眾體育投入過少”的問題。加之,媒體導向有偏差。1995年我國頒布《體育法》,之后傳播媒體加大了對體育事業(yè)的宣傳力度,目前,我國各大報紙雜志、電視臺、知名網站90%以上都有體育欄目,有力地促進了社會體育鍛煉習慣。但缺乏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指引作用。
2.2.2 家庭環(huán)境
正確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鍛煉習慣也不例外。一項對家長參加體育鍛煉情況和家長對子女參加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學生家長中,僅有11.43%經常參加體育鍛煉,58.33%的家長表示在中學階段不支持孩子參加體育鍛煉,但在子女上大學后,卻有95.16%的家長表示支持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在體育鍛煉和提高成績之間大部分選擇了后者。由此可見,大部分家長沒有養(yǎng)成運動習慣,對參與體育鍛煉的認知也有欠缺。這不排除升學壓力對家長和青少年造成的巨大壓力。
2.2.3 學校環(huán)境
學校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也起到重要作用,但許多學校尤其是中學對學校體育重視不足。一項針對學生展開的對中學階段學校體育看法的調查結果顯示:55.28%的學生認為學校對體育課重視程度一般,31.03%的學生認為不重視,而認為重視的只占13.69%。這說明在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學校還應該進一步提高對運動鍛煉的重視。
近些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整合以上因素,作者認為:首先,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進一步推行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做到讓青少年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是培養(yǎng)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基礎和保障。 其次,在積極引導青少年的同時,要加強大眾傳媒的宣傳力度,為家長和學校提供正確的引導方向,改變學校體育鍛煉氛圍不濃厚的局面。一部分家長雖然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但他們都能夠意識到體育鍛煉對人體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性,所以,家長可以和青少年共同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不僅能夠緩解升學對家庭造成的壓力,也能夠為家長解決青少年一些突出的問題尋求答案,更能夠促進家庭和睦。第三,部分中小學對學校體育重視不足,導致青少年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影響青少年在大學時期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及體育運動技能均處在初級階段。各個高校也應根據青少年的需求,大力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增加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促進青少年的課余生活從“低頭族”向陽光體育鍛煉轉變。最后,青少年體育鍛煉需要有堅實的保障,才能使體育鍛煉成為一種習慣,另一方面,使家長、學校對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認知能力和學業(yè)表現進行理性的思考,只有觀念上的改變,才能為青少年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