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 義烏市蘇溪鎮(zhèn)第二小學 322000
其實,就像《語文課程標準》所說:“習作是兒童生活的反映。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庇纱丝梢姡曌魇莾和纳铙w驗,是兒童自我表達,與人交流的一種實際需要,童真作文就是兒童真情的一種自然流淌。用兒童的真實感受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生活實際。“感受是習作的開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傳情的基點,感受是行文的動力?!?/p>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學生也不是沒有感受,而是缺少留意生活的習慣。太陽每天都在升起又落下,生活每天都在繼續(xù)著。只要學生能夠心存熱愛,熱愛生命,,熱愛他人,熱愛大自然中的一切,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就會在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這感動,或許只是源自路邊那無言的小草,只是源自樹頭那飄落的黃葉,只是源自老師那鼓勵的目光,只是源自奶奶那幸福的微笑……有了這些感受,學生就不會為作文而發(fā)愁了。那么,我們怎樣引導學生到大千世界中去捕捉感受,積淀經驗,形成習慣呢?
曾經看到邢躍武老師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第一次走進百家湖小學給大家上課,此時此刻,老師的內心會有什么感受呢?給你們猜一猜。
生:我猜老師一定很激動。
生:我猜老師一定很高興。
師:(走進一位男生)用手摸摸老師的心跳,感受到了嗎?(耳語:心跳快、激動、緊張。噓,先別說。)誰來猜一猜,他要對大家說什么?
生:我猜老師心跳一定比平時快,那是緊張的原因。
生:我看老師臉紅了,說話時不流暢,聲音有點發(fā)抖,可能緊張。
師:短短的幾分鐘,同學們就猜出老師的內心是激動、高興、緊張,真的很棒,此時此刻,老師心中還有些自信,有些新鮮呢。
這是邢老師教學的開場白,看似漫不經心的閑聊,實是教者的匠心獨運。在不露痕跡地引導學生留意生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捕捉感受,表達真情,為下面教學做鋪墊。在這樣的閑聊中,學生很快的感受到:捕捉感受離不開仔細的觀察和細心的體會。而這,正是習作的前提和基礎。“作文,從真感受開始?!碑攲W生明白這個道理后,就會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世界。這樣,他們就會覺得生活就是習作的源泉,習作的內容原來這樣豐富多彩。而寫作的技巧又是何等的簡單——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這不正是體現(xiàn)了“我手寫我心”的習作真諦嗎?
學生親身經歷過的活動,在寫作時難度就會大大降低,即使平時寫作能力很差的孩子也能寫出四五百字,盡管語句有些“夾生”,但是活動的基本過程,活動中的愉悅心情還是能表達出來的。
但是,在這些以“活動”為支持的習作教學中,寫得精彩的孩子實在是鳳毛麟角。在他們的習作中,大多是活動過程的記敘,很少有生動地細節(jié)描寫,偶爾有具體的地方,那也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是例文影響的結果。在習作的結尾,似乎都有這樣一句話:“今天的活動實在太精彩了,希望以后老師多開展這樣的活動。”這樣的表述,不僅是對活動本義的誤解,更是對兒童言語個性的戕害。
不同的兒童,即使面對同樣的活動,體驗也不盡相同,可是他們的語言內容和語言呈現(xiàn)方式為什么會如此相似?仔細回顧一下活動組織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身處活動之中的兒童,并不是活動的主人。在活動中,教師為了強調活動的有序有效,總要炮制出一條條友情提示,看似溫馨,實際牢牢的鎖住了兒童的思維和感官。學生盡管有些快樂,但都是簡單的快樂。如果將這樣的活動經歷轉化成文字,自然是共性的陳述大于個性的感悟,自然是平淡的敘述多于細膩的描繪。要讓兒童寫出豐盈而活性的文字,就要讓學生過豐富而有意義的精神生活,那就是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有“創(chuàng)造”的軌跡——竭力解放學生的感官和四肢,提倡有創(chuàng)意的玩,鼓勵玩出新花樣,玩得與眾不同!那學生不僅做習作活動的主體,更要做習作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當學生身心得以舒展,創(chuàng)造的靈感就會油然而生。這時的文字如果是描寫,就會具體生動;如果是抒情,就會充滿智慧和情感的張力。
用童眼發(fā)現(xiàn)世界,用童心寫出真實的心里話。作文,從真感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