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雷佳,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青年歌唱家,一個地道的湖南湘妹子,從小接受戲曲藝術(shù)的熏陶,對她的表演有著極大的幫助。在專業(yè)的學習,她從未停下腳步。學歷上,從中國音樂學院的本科,到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的碩士,再到中國音樂學院的博士;音樂會實踐上,從她的《復興之歌》到《報答》、從《民歌專場音樂會》再到《博士畢業(yè)音樂會》;參演歌劇上,從《再別康橋》到《木蘭詩篇》,從《運河謠》到《白毛女》;從一次次的參加春晚到一次次的大型活動演出等;這一路的成長經(jīng)歷,鑄就了她豐碩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也伴隨著這一路的腳步,使她成為了中國青年聲樂大軍中的領(lǐng)銜人物。她的聲音圓潤優(yōu)美,清澈靈秀,大氣且富有張力,技藝上的精湛展現(xiàn),歌劇中人物的精準刻畫,和用聲音來塑造形象傳情達意的修養(yǎng)著實令人敬仰悅服。
作曲家的傾心創(chuàng)作及澆灌,豐富了歌劇的發(fā)展,從《白毛女》里程碑式的成功,到《江姐》再到《傷逝》,一個個獨特的女主人公形象深入人心。更令人喜悅的是中國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海納百川的態(tài)度,在這地大物博,疆土遼闊的國度,優(yōu)秀的作曲家層出不窮,正是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眾多精彩優(yōu)秀的民族歌劇。接下來則主要以歌唱家雷佳主演的《再別康橋》、《木蘭詩篇》、《運河謠》的女性形象進行研究。
1.知識女性形象——林徽因
林徽因,知識女性。我國近現(xiàn)代杰出的建筑師、詩人、作家。她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shè)計者之一,集智慧、才華與美貌于一身,“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對她最好的詮釋。在歌劇《再別康橋》中雷佳演繹的女主角林徽因,溫婉儒雅,脫俗淡雅,無論是衣著、談吐,還是唱腔、表演,舉手投足間都頗有大家風范。特別是在唱段《一首桃花》中,聲音與人物完美合一,令人沉醉。
2.英雄女性形象——花木蘭
花木蘭,我國古代民族巾幗女英雄。她忠孝節(jié)義,男扮女裝替父替兄從軍的事跡更是家喻戶曉,戰(zhàn)場上她英勇殺敵,英姿颯爽;生活中同男士兵們生活在一起也要隱藏身份,而歌劇《木蘭詩篇》中“花木蘭”的形象在歌唱家彭麗媛的首演下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復排《木蘭詩篇》中雷佳對人物塑造的表演把握也是精準無比,對人物性格、語言、歌唱也是刻畫入微。在唱段《假如我是個女人》、《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中雷佳能在英勇果敢的男兒郎與內(nèi)斂善良的女兒身之間切換自如,動靜結(jié)合,完美反轉(zhuǎn)。
3.社會底層女性形象——水紅蓮
水紅蓮,歌劇《運河謠》里的社會底層女性。她是一個從小就在運河上游走的江湖藝人,她敢愛敢恨,善良勇敢,不畏權(quán)貴,不向惡勢力低頭。但最終潑辣、俏皮的俠義女子為了關(guān)硯硯和秦嘯生逃生火燒了惡霸張水鷂的船,自己也葬身于火海,以自己的犧牲展現(xiàn)出了舍生取義、舍己為人的人性大愛。雷佳在人物的表達上,通過唱段《秦生啊你還好嗎》《來生來世把你愛》,既把“水紅蓮”糾結(jié)、無奈、堅定、果敢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的淋漓盡致,也把外在的潑辣、灑脫、颯爽、善良的形象演繹的飽滿暢快。
雷佳曾出演過很多歌劇,從小學過花鼓戲的她有著很深的戲曲功底,各種不同的女性形象也在她的演繹下展現(xiàn)得精美絕倫惟妙惟肖,同一個人也迸發(fā)出無窮的力量,塑造出了一個個令人記憶深刻的人物形象。
“林徽因”“花木蘭”“水紅蓮”,分別是三個不同歌劇中有著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雷佳的演繹在表演上亦不是一成不變的。對知識女性“林徽因”的演繹,雷佳的表演符合二十世紀的審美,她高雅脫俗的裝扮,婉轉(zhuǎn)悠揚的歌聲,把林徽因的含蓄大氣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她對民族女英雄“花木蘭”的表達,更體現(xiàn)出她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表演上的戲曲功底,她在人物轉(zhuǎn)變上的精彩展現(xiàn),音色上的完美切換,悠揚的歌聲,颯爽的英姿,扣人心弦;對社會底層的女性人物“水紅蓮”表演的更為細膩,戀人間的情思,人與人之間的善惡,小情與大愛之間的斷舍離,內(nèi)心的糾結(jié),在雷佳的演繹下,歌聲與人物表達亦是高度統(tǒng)一,如泣如訴。
正是有了作曲家的匠心創(chuàng)作精神,我國的歌劇發(fā)展才碩果累累。作曲家施光南曾說過:歌劇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音樂水平,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文化自信,正是有了大方向的正確引領(lǐng),作曲家的辛勤創(chuàng)作,歌劇演員的精彩演繹,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促進了我國歌劇道路的發(fā)展。雷佳對這些女性形象的演繹,其獨特魅力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歌劇中突破了對演繹單一類型人物的固定標簽。雷佳所飾演的不同女性形象,不僅僅凸顯了其自身能力,更加展現(xiàn)出我國歌劇的女性形象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