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功俊
稻子是鄉(xiāng)村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鄉(xiāng)村大面積播種的莊稼。
鄉(xiāng)下人把顆粒飽滿的稻種,用清水浸泡上幾天,為了讓播下去的種子成活率高,一直等到種子出了芽后才播到田地里。
播種水稻的方式很特別,鄉(xiāng)下人的手臂一伸一屈,一把稻種按一個角度撒下去,在陽光下,像撒下一片谷雨。
田野上到處都是水稻。稻子綠的時候,田野上一片綠;稻子黃的時候,田野上一片黃。風一吹,一波一漾的。鄉(xiāng)下人高興得要命,這時他們會站在田埂上,瞇縫著眼睛看,像看著自家的孩子,在日頭下一天天地長大成熟。
這時,麻雀也會來湊熱鬧了,稻田里就要豎起幾個用稻草扎成的稻草人,手上拿一塊破布,在風里不停地扇動。其實,麻雀也吃不了多少稻谷,關鍵看是不是個好年成。
稻穗在村里人的期待中沉甸甸地垂下頭來,那是它們在向土地表示一種深深的謝意。
鄉(xiāng)下人開始收割。鐮刀割稻桿時發(fā)出輕微而干脆的折斷聲,是一種只有在鄉(xiāng)村長大的人,才能品出來的豐收的聲音。他們被稻子追趕,被收獲追趕。
稻子被一擔擔地挑回村莊,用打谷機把谷粒脫下來,攤在自家的場院里、樓房頂上晾曬著,然后把稻草堆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這時,一個村莊就成了稻子的世界。在晾曬稻谷的時候,鄉(xiāng)下人會忍不住地用手抓起一把正曬著的稻谷,看一看,有時還會把幾粒稻谷,放在自己的嘴里慢慢地嚼著。這是鄉(xiāng)下人提前嘗一嘗自己的勞動果實,作為對勞累得已經直不起腰的自己的一種獎賞。
和稻子一樣,作為鄉(xiāng)村的主要糧食作物,麥子與水稻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
民以食為天,麥子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麥子屬于單子葉禾本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江淮一帶,麥子一般與水稻輪種,收割完水稻種上麥子,收割完麥子再栽上稻子,如此輪回,年復一年,亙古不變。與水稻不同的是,麥子怕水,不像水稻一生基本都在水中度過,這讓水稻望塵莫及。
麥子,其實就是一株普通的作物,它滋潤了鄉(xiāng)村,同樣也備受鄉(xiāng)下人的呵護。鄉(xiāng)下人為麥子播種、澆水、施肥、除蟲、除草,保證了麥子的營養(yǎng)和水分,為麥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在廣袤的鄉(xiāng)村,到處都生長著麥子,麥子未成熟時,綠油油的一片,成熟后,田野上則遍地金黃。麥子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統(tǒng)治著田野,雜草離它遠遠的,那些對麥子不敬的雜草,會被鄉(xiāng)下人毫不留情地斬殺。所以,麥子從不擔心雜草會來侵略自己的地盤,掠奪自己的養(yǎng)分。
麥子回報人們的是白白的面粉,香軟的面包。缺少了麥子提供給我們的營養(yǎng),會讓我們的生活品質遜色不少。所以,我們還是好好地對待麥子,讓它為我們提供了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
玉米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禾本科,性喜溫暖,抗旱、耐澇,稈較粗壯,直立,葉子窄而細長。玉米可以食用,也可作飼料。江淮一帶的鄉(xiāng)村也會大片地種植玉米,只是,鄉(xiāng)下人沒把玉米當作主食。
玉米屬于經濟作物。記憶中,鄉(xiāng)下人大都用來喂雞喂豬,很少有人去糧站賣。玉米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玉米的秸稈可以用來當燒鍋的燃料。相比麥子和水稻的秸稈,玉米的秸稈耐燒且火力旺盛,加上玉米長得高,秸稈豐實,是鄉(xiāng)下人重要的燒鍋燃料之一,因此備受農民喜愛,從而種植也較多。
玉米別名又叫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但在江淮,人們一般稱玉米為“六谷”,很少將其稱為玉米。只有作書面語的時候,玉米才被稱為是玉米。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異花授粉植物,植株高大,莖強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水稻和小麥。玉米一直都被譽為長壽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纖維素等,具有開發(fā)高營養(yǎng)、高生物學功能食品的巨大潛力。玉米味道香甜,可做各式菜肴,如玉米烙、玉米汁等,它也是工業(yè)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
玉米作為鄉(xiāng)村的農作物之一,本來是為人們提供食物的,然而,卻遭到了鳥的蠶食,真是暴殄天物啊。
民以食為天,玉米能生產出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食物。如果沒有鄉(xiāng)村這些農作物,人類也就無法存活,因此,農作物才是最能表達人們情感的植物。而作為土生土長的鄉(xiāng)下人,又怎么能夠忽略這些屬于五谷雜糧農作物們的存在呢?
棉花不是花朵,是一種在鄉(xiāng)村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它們絲毫沒有因為生長在貧瘠土地上而怯懦和自卑,就像鄉(xiāng)村里的人一樣。
它們也知道自己不是被觀賞的花朵,之所以能接受到鄉(xiāng)下人更加愛憐的目光,是因為它們具有比花朵更有用的價值。那一朵朵潔白的棉絮,對鄉(xiāng)下人來說,就是天寒地凍時體貼入微的呵護和溫暖的棉衣棉被。
和鄉(xiāng)村的其它農作物一樣,棉花要在春季里種下。鄉(xiāng)下人首先要用鋤頭在松軟的泥土上,挖出一個一個坑兒,隨意丟幾粒用草木灰拌黑了的棉籽進去,然后,再用細碎的泥土蓋好。
種下了棉籽,地里便有了鮮活的生命。到了夏天,棉花苗枝繁葉茂,團團綠蔭濃墨重彩地裝扮著土地??紤]到通風,這個時候,鄉(xiāng)下人就會狠下心,將一些多余的棉花苗拔去,留下一部分身魁體健的苗來,然后還要掐枝剪葉。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棉花能更加茁壯成長。
再過一段時間,漸漸茁壯的棉花苗生了蟲子,鄉(xiāng)下人就把農藥噴灑到每株棉花的莖葉上。可不能讓蟲子把棉花苗給蛀了,蟲子這種壞東西也欺負種地的。
終于盼來了滿田的棉桃吐蕊。秋高氣爽,天宇睛朗,一眼望去,天藍藍的,云白白的。天上的云不小心迷了路,跌進了棉花田里,遠遠望去,云朵和棉花是一樣的潔白無暇。
冬日臨近,鄉(xiāng)下的女人們開始縫制新的棉被。銀針閃爍,長線飄飄,針箍兒像戒指一樣戴在手指上,針箍兒上面布滿了小小的圓坑。因為棉被的膽比較厚,每扎一針時都要借助針箍兒抵住才能頂過去,然后連著線拔出針。鄉(xiāng)下女人們每次在縫被子時,身子總是稍稍前傾,那是莊稼人對棉花表達著一種深深的虔誠和敬意??!
紅薯這個名字,各個地方的叫法不同,在江淮一帶的鄉(xiāng)下,人們稱它為“山芋”。它是前些年鄉(xiāng)下人的主要雜糧,但今天它是我懷舊的載體。
清明時節(jié),鄉(xiāng)下人把紅薯作為種子種在地里,等到紅薯長出許許多多長長的藤蔓來,再用剪刀剪下這些藤蔓,剪成—截一截的當作紅薯苗,然后,在某個雨后的日子,大面積地栽插到早已整理好的地壟上。
過了一段時間,鄉(xiāng)下人看見紅薯藤上的葉子在風中舞蹈,心里就踏實了許多。紅薯正在孕育,正在以預料中的速度生長。
一轉眼,就到了收紅薯的時節(jié),鄉(xiāng)下人一看紅薯的藤蔓,就能判斷出泥土里紅薯的長勢。成熟的紅薯已經把壟上的泥土頂?shù)瞄_裂了,它們想以自己的形象給莊稼人一個安慰。莊稼人太需要這種來自土地的體貼了,他們對這樣的莊稼,心里充滿著感激。
紅薯被鄉(xiāng)下人從地里挖出來,擔回家放入地窖里儲存起來,這樣無論時間多久,紅薯都不容易腐爛。而那些紅薯藤也不會浪費,成了豬、牛們的糧食。
紅薯被鄉(xiāng)下人做成各種各樣的吃食。尤其在臘月,鄉(xiāng)村里家家戶戶都要把自己種的或者是買來的紅薯,制成過年時做米糖的糖稀。這時,整個村莊里都飄起紅薯的香甜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