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福
我把厚厚的長長的一疊文稿,一口氣讀完。如同當年看《太行豐碑》被感動被震撼的情景一樣,我又一次被感動,被震撼了。
《追尋在太行山上》,十萬多字,字字浸透了對太行抗日英烈的深情緬懷,在靈魂深處爆發(fā)出對今人、對后人的呼喚!而這個呼喚,來自一個退休老人義無反顧的壯行!他拼了生命的極限力量,用非凡的意志,戰(zhàn)勝了自己衰老病弱的身體,戰(zhàn)勝了跋山涉水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去追尋、去記錄并喚醒人們珍惜和守護烈士們用生命凝練鑄就的這份不朽的精神遺產。我怎么也覺得我筆下的文字是這樣的蒼白,難以寫出他的可敬可愛,更難以寫出我又一次被感動的心情。只覺得,我有好多話要說!
評梅女子文學社的女作家們,用深情的筆,褒揚他,贊美他??戳诉@本書,我覺得,苑桂生,他的精神已經和先烈的精神融為一體了。而評梅女子文學社的社員們,她們的文章寫得真好,同樣是因為,她們有著敬仰先烈的情懷,她們?yōu)槔显返木穸袆?,她們有著崇尚英雄的精神世界?/p>
當我看了苑桂生老人5年里長達兩個萬里長征的行程日記、看了他給市政府寫的興建娘子關保衛(wèi)戰(zhàn)紀念碑的建議信、看了他給國家民政部寫的建議國家烈士公祭制度的呼喚信以及給全市青年朋友的一份公開信后,我的面前升騰起一個莊嚴、高大的形象!我對烈士肅然起敬,我對珍藏這份記憶的人,一樣的肅然起敬!太行山上的英烈,永遠的豐碑,偉大的精神!而老苑,他的精神也在其中!
我為烈士欣慰,為老苑的義舉感動。
這種精神,這份責任,怎一個“贊”字了得?
我不知該說什么好,只覺得,說一句贊美,太輕太輕……
想起了從小至今的革命烈士情結,許多的回憶,涌動在內心深處的感情,都因老苑的壯舉牽動出來。管不住自己的眼睛,潮濕,模糊,流淌……
我初得知老苑出版《太行豐碑》并了解了他的英雄壯舉,是在他出版了《太行豐碑》幾年之后。當時,我迫不及待地問他要來了這本書,一夜看完,一夜驚嘆著,感動著。我隨著他追尋太行抗日英烈的路線、記錄,感受了一次心靈的洗滌,震蕩。
這里,必須寫出的一個情節(jié)是,我迫不及待地要在書里面尋找位于我的故鄉(xiāng)的一個烈士陵園——昔陽縣西寨鄉(xiāng)莊窩烈士陵園。因為,那里面凝結著昔西縣人民在血與火年代里的抗日悲壯史,也嵌入了一代人追尋烈士精神的記憶。
啊,我找到了!感謝苑桂生老人,把它記錄進來了。
凝視著這個烈士陵園的照片,感慨萬千。照片上,1968年重修的紀念碑已經斑駁不清。這個陵園是1945年初建,歷經70 多個春秋的風風雨雨。在我心里,保存著從兒時至今對這個烈士陵園一幕幕情景的記憶,也珍藏著在我出生之前它就發(fā)生過的許多故事。
在這里,我必須敘述一下這個烈士陵園的今昔故事及變遷。雖然,它只是苑桂生千尋烈士遺跡之一,但它是一個縮影。寫出它來,你會深切地感受到,苑桂生,他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莊窩村北邊那一塊依山傍水的小盆地里,長眠著昔西縣軍民抗日戰(zhàn)爭犧牲的烈士127 名。有中共昔西縣委犧牲的10 人,昔西縣政府犧牲的16 人,昔西救聯會犧牲的3人,子弟兵太行第二軍分區(qū)昔西縣區(qū)基干隊犧牲的24人,第二十八團犧牲的47人,平昔壽獨立營犧牲的10 人,武工二隊犧牲的4人,第三十團馬坊戰(zhàn)役死難烈士13 人。他們,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共存。
清澈的瀟河水由南向北潺潺流過,對面高峻挺秀的群山,山勢是那樣的秀麗奇特。2004年,我再次去憑吊時,一位老人如數家珍地把當年建烈士陵園的情景生動地講述給我,陵址是當時太行二分區(qū)和昔西的黨政領導親自選定的風水寶地?,F在已經沒有人再能將逝去歲月的血與火、淚與仇的痛史生動形象地講出來了。
有資料記載,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昔西地處太行軍區(qū)第二分區(qū)的腹地,其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敵我斗爭“晴雨表”。從日本鬼子鐵蹄1937年10月30日踏進昔陽那天起,昔陽人民8年抗戰(zhàn),昔西縣委、抗日縣政府所處的環(huán)境最兇險、所經歷的斗爭最殘酷。在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中,他們能生存下來、堅持斗爭,直至取得最后勝利是一大奇跡。昔西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之一,在戰(zhàn)爭中受到重創(chuàng)的日寇以百倍的瘋狂向我昔西革命根據地反撲,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企圖扼殺昔西抗日革命政權。日寇的“掃蕩”與我軍民的“反掃蕩”斗爭在昔西形成“拉鋸式”態(tài)勢,達到了白熱化,昔西的黨政機關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和破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人民群眾承受了空前的災難。1940年9月10日,日本鬼子血洗昔西柳林背村,機槍屠殺群眾64 人,山坡上尸體橫陳,血流成河。當年12月7日又在臨村堡溝村地道里殘殺群眾30人,被砍去頭顱的母親懷里還抱著被砍去頭的嬰兒……1941年5月17日,敵人偷襲昔西縣委、抗日縣政府駐地卷峪溝村,有50 多名革命同志遇難;同年12月9日,昔陽、和順等據點的敵人合圍我昔西抗日縣政府駐地東五川村,又有多名革命干部犧牲或被捕。據統(tǒng)計,僅1941年5月至11月就有300余名軍人、干部、群眾慘遭殺害。1942年5月4日,昔陽、和順等七個據點的敵人,在漢奸的勾引下兵分六路向昔西縣委、抗日縣政府臨時駐地大東足、七截合擊,縣長李之實等六名軍政干部在這次事件中壯烈犧牲。還有發(fā)生在1941年與1942年冬春之交的二十八團東五川突圍戰(zhàn)中壯烈殉國的英烈數百人;三次攻打馬坊據點的戰(zhàn)役中犧牲的英烈數十人。在歷次戰(zhàn)斗和遭襲事件中,太行二分區(qū)和昔西黨政軍領導親眼看見自己的同志和戰(zhàn)友倒在敵人的槍彈和屠刀下,心中留下無限的傷痛和仇恨。為這些以身殉國的英烈們籌建一個安身之處是他們當時的一大心愿。1944年,八路軍、新四軍對日發(fā)起攻勢作戰(zhàn),抗日形勢在全局上發(fā)生了有利于我們的變化。昔西縣委為全面反攻奠定思想和物質基礎,結合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在群眾中加強時事政治教育,十二月上旬,昔西縣委、抗日縣政府在鬧林溝召開全縣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莊窩村附近為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死難烈士修建烈士陵園。根據會議要求,縣委書記張國震為烈士墓撰寫了碑文。會后開始籌建動工。1945年8月9日,昔西縣委、抗日縣政府在莊窩召開群眾大會(也稱萬人反攻動員大會),慶祝烈士陵園落成。副縣長李富五主持大會,縣委書記張國震做大會報告。在烈士墓前立起紀念碑,各界群眾敬獻了花圈、挽幛。公祭大會上群情激憤、口號震天,有的痛哭流涕控訴日寇滔天罪行,有的慷慨陳詞表示奪取抗日戰(zhàn)爭最后勝利的決心。從此以后,每年的八月份,當地人民群眾都要舉行盛大集會,緬懷祭奠為抗戰(zhàn)勝利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紀念昔陽解放。
1945年建造時,名稱是“莊窩抗日死難烈士墓”,因烈士的就義情景十分慘烈,很長的歲月,人們都稱它是“血淚墓”。最西端從南到北依次一字形排列著三個公墓,分別是“昔西死難同胞之公墓”“昔西對敵斗爭中黨政軍民干部人員死難烈士之公墓”和“革命烈士三李、三烈之公墓”。墓前立有主碑兩通,一通石碑鐫刻著昔西縣委原書記張國震撰寫的碑文,另一通石碑鐫刻著一百二十七位烈士的英名。樸素大方、高大莊嚴的大門墻垛上鐫刻著張國震撰寫的門聯:“血染少山留痛史,淚傾漳河悼英魂?!贝箝T兩旁的照壁上分別鐫刻著太行第二軍分區(qū)的領導陶魯笳的題詞:“匆匆四年又一春,若度關山已見明;不問血債有多少,清水不滅恨長存?!辟嚾粲薜念}詞:“千秋義氣死猶生,壯志未酬恨怎平;慰我同胞泉下待,行看血債快能清?!痹凶诘念}詞:“忠勇捐軀立奇功,燃燒五萬復仇心;平滅魔鬼償血債,愿以清水祭英魂?!?/p>
籌建陵園時,材料缺乏,當地老百姓拆了廟,修了陵園。他們感受到了,拯救他們于生死線上的,是這些勇于犧牲的人,而不是廟里的泥胎。
值得歷史記載,值得慶幸、懷念的是,曾經的歲月里,烈士陵園大門東部后來擴建成一所莊窩血淚墓農業(yè)中學。1958年,西寨公社在陵園東院的南北修建了十五間南房、十五間北房,1965年,在界墻處增修了兩棟西房,與陵園一墻之隔,辦起了農業(yè)中學,逐步形成一個肅穆靜雅,風景秀麗的校園。來自全公社一批又一批的中學生在這個校園用朗朗的讀書聲陪伴著長眠在地下的烈士們英魂不孤獨。一批畢業(yè)一批又入學,校園里,一群又一群“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那個時期,那種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真是耳濡目染。
校園里修筑了戲臺,每年的8月13日烈士殉難日,在陵園外的校園戲臺上唱戲三天,成為當地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h委、縣革委、西寨公社黨委革委、縣劇團,一定要在唱戲第一天舉行隆重的向烈士獻花儀式。人頭攢動,盛況壯觀,學生們組成護陵隊,插著牌子“看戲的同志莫踩花”,那么擁擠的看戲人,竟然踩不壞一朵為烈士種的花!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動氛圍,所有的人都在感受著敬仰烈士的教育,九泉之下的烈士們是欣慰的,他們不孤獨,他們的英靈沒有死亡!
1968年,一個當年與烈士們同生死共患難的老革命到莊窩烈士陵園看望長眠地下的戰(zhàn)友們,當他看到荒草萋萋上的墓碑陳設依然那么陳舊,傷心了。戰(zhàn)爭年代,我們沒有錢為烈士們修得好一點,新中國成立多年了依然如此寒微!他向縣委提出了意見。昔陽縣委、縣革命委員會很重視,當即撥下維修??罹S修烈士陵。當時我哥哥正在莊窩中學讀初中,他和幾個同學一個秋假沒回家,給河南工匠孟師傅當小工,參加了全程維修勞動,對陵園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建。重新撰寫了碑文,修筑了四棱柱體的烈士紀念碑,四面青石碑刻鑲嵌在四棱柱體的紀念碑體上。紀念碑坐落在一米高的碑座上,碑座四周建了水刷石花墻,碑座的東、北、南三面均有五級臺階和漢白玉欄桿供瞻仰人行走。維修了陵園大門,用毛主席的詩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代替了原有門聯。唯不該廢除了原有的石碑,不該消除了原來黨政領導的題詞。
1973年春,我剛入西寨高中一個月,全校便停課到各村擔水抗旱。我勞動的地方正好在莊窩村,第一天就在烈士陵園旁的地里。我望著近在眼前的烈士陵園,盼望著快點休息好去看看。聽到休息的指令,同學們飛一樣跑進陵園,那是我今生第一次拜謁烈士陵園,是那么激動,那么神圣。我們把所有的碑文都讀了,主碑的四面碑文,從日本鬼子鐵蹄1937年10月30日踏進昔陽那天寫到鬼子投降,記敘了老區(qū)人民的血淚苦難及抗日斗爭的歷史,敘述了“三李”“三烈”壯烈就義的悲壯情景,我們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勞動的指令下了才戀戀不舍地離開。當時墓園里面的石碑還很多,還有一塊碑連一個抗日干部烈士脾氣不好的缺點都刻在了碑文里。
陵園年久不維修,風雨剝蝕中必然破敗。上世紀90年代,又有一個老革命帶全家人去拜謁,看了陵園很破舊,很不高興,他說,這些人算是白死了!回縣后,便找了縣領導,后來對圍墻院落又做了修整。
那一代人,他們從血與火的生死考驗場上走過來,他們對死去的戰(zhàn)友內心珍藏著一份永遠的懷念,終生的牽掛。只要他們還在世,就總要回來憑吊這塊安息著127 個戰(zhàn)友的土地。
歷史的車輪跨過二十一世紀,一代老革命許多離開了人世,在世的亦步入垂暮之年。然而,他們忘不了昔日殉難的戰(zhàn)友,仍然牽掛著烈士的英靈。2002年春季,莊窩烈士陵園來了一位專程來祭拜的老人,他是當年浴血奮戰(zhàn)在這片土地上的老八路干部毛昌武。天津解放后太行老區(qū)干部接管天津市,他定居天津,原籍是昔陽縣安坪鄉(xiāng)毛家溝村人。他先后在天津市公安局、建委任職,創(chuàng)建過以自己家鄉(xiāng)命名的“昔陽里”全國先進街道,參與了引灤入津工程的建設。這兒長眠著他當年的部下,犧牲的戰(zhàn)友,他在墓前老淚縱橫,痛哭戰(zhàn)友,幾度失控??戳肆陥@與學校后他很激動,他說,有這所學校在,烈士們就有人守護,陵園就能管理好。他看到學校設備差,桌凳破舊,決定自己花錢為烈士們維修墓園,給學校孩子們更換桌凳。他找了縣民政局商量維修墓園,又把錢交給團縣委給孩子們買課桌,2003年,由團縣委書記石立軍親自將桌凳送往學校。當時的莊窩中學已經改為寄宿制小學,我哥哥任卷福在任西寨鄉(xiāng)聯合校長,他接待了這位祖籍在家鄉(xiāng)的老革命家,事后又拍了桌凳送達的照片送給毛昌武,毛昌武才放了心。學校的孩子們給毛昌武寫了熱情洋溢的感謝信。2017年,九十多歲高齡的毛昌武去世了,他帶著終生牽掛烈士的情結走了。如今,生活在幸福時代的人們,能夠理解體味這種為革命理想生死相依的感情嗎?
令人痛心的是,僅僅過去十年,當我2013年11月3日與我哥再度拜謁莊窩烈士陵園時,已是無比凄涼!學校早已撤銷,陵園的附屬建筑物蕩然無存。最東端坐東朝西的大戲臺、戲臺兩邊朝東開的兩端大門和門房,大院中間的花壇、校園的房房舍舍不翼而飛,片石無存;院內茂盛的兩排大樹寸枝不剩;原來戲臺兩側建有莊嚴美觀的蘇聯歐式風格兩道大門,左面大門上方的石質匾額上刻有“瞻前”右邊大門上方的石質匾額上刻有“仰后”,中間有精致的一幅大磚雕,亦片跡無存,再也看不到了!剩下一個空落落的場地,空無一人。
好在1945 初建的烈士陵園原圍墻以內部分尚保存完好,剩余的陵區(qū),縣里整修過了。70年前留給老區(qū)人民的那幅著名的對聯句,血柒少山留痛史,淚傾漳河悼英魂,清晰寫在陵園門兩側。
好在國家重視了烈士陵園的管理,建立了公祭制度,2018年8月6日我去祭謁時,原陵園部分已經于2015年整理一新,陵園內不再是荒冢一堆,草沒了,重新鋪設了地面,砌筑了三個墓寶頂,圍墻內璧上書寫著烈士事跡。1968年的紀念碑拆除重修了,圍墻外兩個房室墻內掛著圖板,記載著當年抗戰(zhàn)史略及烈士英名及事跡,政府還在莊窩村派有專人清掃。
但遺憾的是,紀念碑基礎及臺階,并非臺石而用石板鋪砌,這才修了幾天,已經七裂八歪開縫了!沒有了原來的石欄桿,缺失了一種典雅、莊嚴;陵園內原來許多的紅砂石石碑,都不知去向;更無語的是,新建紀念碑碑文,沒有了敘述三李三烈英勇就義過程的情節(jié)文字,我通讀一遍,錯別字太多了!室內的介紹更有錯處,我不知該說什么好,面對這莊嚴的英雄紀念碑,真臉紅、羞愧……
70年前修建陵園時種植的小樹長成了參天大樹。莊窩烈士陵園,凝聚了老區(qū)人民幾多情結和擔當,寄托著昔陽人民對革命先烈無盡的緬懷和哀思。
回憶這個烈士陵園的今昔,你便會更深切體會苑桂生老人義舉的用心所在?;赝枢l(xiāng)這個烈士陵園70年的風雨滄桑,難道不是中華大地上許許多多烈士陵園同樣的境況嗎?有的烈士墓地成為一片廢墟,淹沒在蒿草之中,有的烈士墓碑竟然不知去向找不到了,有的竟然被平毀只剩下一個遺址。有些在烈士紀念碑旁邊居住的人們,竟然什么都不知道,似乎,除了掙錢,他們什么都不關心。而烈士本應安靜的陵園里,也建進了商業(yè)化的東西,有一年我獨自一人在石家莊一個烈士陵園參觀,不可思議的是,園內入口地段竟然有一個KTV歌舞廳,它與烈士陵園放在一起是多么不相稱。
早在1980年,我在上大學期間去太原油泵油咀廠實習。有一天夜里,與廠里一個行政管干聊,他當時正擺弄相冊,正欣賞首頁的黑天鵝超級劈叉舞姿圖片。當我與他聊到當今許多的事情對不起犧牲的先烈時,他卻說了一句讓我吃驚、更讓我內心鄙視的話,我都不忍心在這兒寫出那段對話,因為太寒心!
評梅女子文學社出版這本《追尋在太行山上》,是《太行豐碑》的姊妹篇,告慰先烈的英靈,警醒世人的麻木,意義深遠。
史翠花寫的開篇《讓歷史告訴未來》,大氣恢宏,字字千鈞,力透紙背。請看她振聾發(fā)聵的三問:
“他們叱咤戰(zhàn)場不屈不撓的身影,會不會在人們的記憶中從鮮活走向淡???他們的英魂,是否只會是后人探向歷史深處的一次漠然回望?他們在與敵廝殺中凝固的血,能否永會鑄就一個民族不朽的血脈?”
問得好?。?!
為了這個民族從苦難中走出來,有多少人將生死置之度外,面對死亡,義無反顧,前赴后繼。他們“掩埋好同伴的尸體,擦干凈身上的血跡,又繼續(xù)前進了”。他們“永遠永遠地倒在太行山上,他們再不能挺拔著堅毅之身叱咤于解放戰(zhàn)爭,再也聽不到1949年10月1日從天安門城樓上傳向世界的那個鏗鏘宣言,再也看不到新中國一路走一路繁衍的欣欣向榮,他們更不會享受到太平盛世兒女繞膝依依的天倫之樂?!?/p>
有許多的烈士,他們連名字也沒有留下,紀念碑都沒有一個。
看魏明寫的《淚祭女英雄一諾值千金——深情憑吊九位太行抗戰(zhàn)女英雄》一文,那些壯烈犧牲的女英雄們當年都才20來歲,她們在如花的年齡已經歷了生死場的考驗,寧死不屈,舍生取義。今天的二十來歲的女孩子們,還都是媽媽面前撒嬌的寶貝呢。
而在和平盛世幸福地生活的人們,是如此的健忘,竟然淡忘了烈士們在血泊中的呼喚,竟然連他們安息的一塊土地都被冷落,埋沒!這是多么寒心、多么凄涼的現實!
不應該!不應該??!不應該!??!
死去的烈士九泉之下的靈魂何以安寧,任何有良知的后人都應深思。
評梅女子文學社的社員們——她們的文章飽含深情,用她們的深情的文字證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忘記了先烈。尹麗萍的文章,寫出了老苑和夫人相濡以沫的愛情和聲,也正是這樣的愛的力量,使老苑在追尋先烈的艱難路上獲得了愛的有力支撐;郭廣姝的文章,反映了老苑訪碑路上的艱辛和克服千難萬險的勇氣和精神;葛燕紅的文章,讓你深層次地感受一個老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踐行蹤跡;張芬林的文章,讓你看到一個普通家庭對于抗戰(zhàn)烈士的深情緬懷之情。“老苑舉義旗,妻女上戰(zhàn)場;親友援兵多,佳話留太行。”文末兩篇,郭愛華和文德芳的文章,文氣委婉、豪放,感情真摯感人。用她們的筆,描繪出了一個真實、鮮明、完整、執(zhí)著、可愛的老苑。苑桂生老人的行動感染并喚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對烈士精神的追尋、敬仰。
苑桂生老人,他對烈士們,內心凝練了一種宗教般的虔誠與信念。沒有誰給他命令,壓力,他的壯行來自內心深處的動力,一種崇高的精神支撐著他,為了一種信念,為了一種情感,為了不要忘卻。他是一個普通人,卻做了一件極不普通的事、一件無任何功利、還必須付出想象不到的艱苦的事。為了喚起民族的記憶,他決不輕視自己微弱的聲音。建立國家烈士公祭制度的建議,他做了一件難以估量的功德事情。要有情懷,還要有信念、毅力,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值得我們贊美、敬仰的人。
相比之下,那些污蔑,詆毀,謾罵,捏造,褻瀆,抹黑英雄的人是多么無聊、無恥!
這是他的心結:
“圣潔之地被人變成了遺忘的角落,圣碑坍塌,變成了無人問津的荒石。不少的年輕人不知道就在他們生活的土地上,有成千上萬的抗日軍民,曾在此與日本侵略者拼殺,在此流血犧牲;不少的年輕人不知道就在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里,埋葬著許多沒有留下姓名的殉國英烈的遺骨……這使他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陣莫名的酸楚和悲涼?!?/p>
這是他的心志:
“每當他看到那些巍然屹立的紀念碑時,他不禁熱淚盈眶,總會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英魂深深地致敬,并一次次向他們承諾: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那段歷史,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弘揚那種民族精神,讓英烈那動人心魄的事跡,不僅刻在豐碑之上,更扎根在更多的后人心中,我要向忘卻挑戰(zhàn),我要為民族的記憶,做點我力所能及的事情?!?/p>
這是他的警世之言:
制造了震驚世界的人道災難的暴行正在被人們淡忘。正是這種淡忘,少數黨員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扭曲,他們忘記了手中的權力是千萬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心中沒有人民,只有個人利益,不惜以身試法,貪污、受賄、腐化墮落,最終成了我們黨的敗類,國家和人民的罪人。正是這種淡忘,青少年一代缺乏正確榮辱觀的引導和教育,只知道享受社會父母的給予,他們拜金追星貪圖享受講究吃穿,不知道千百萬革命先烈才是今天生活的奠基人。
這段話,該是多么深刻!
每當發(fā)現不同尋常的墓碑,我總是久久佇立、思索。站到墓前,無聲無息之中,鐫刻在碑上的少量文字,一種永恒的氣場,沉淀著濃厚的人生信息便散射出光芒。而最為震撼的,還是烈士墓地最使我敬仰。因為它們是舍生取義的,是人類最高境界的價值觀。他們都沒有走完人生路,而他們的靈魂卻登上了多少代人都達不到的高度。
寒來暑往,河水依然清澈,青山依舊蔥綠。只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當年掩埋先烈的前輩是清楚并擔憂的,所以,他們刻石,期望一份珍貴的永恒。而刻石銘文,哪如刻骨銘心!那些與先烈一起出生入死活下來的戰(zhàn)友,一次又一次憑吊墓地,看著滄海桑田變遷,朦朧中淚流滿面,唯愿后人,留著這份記憶,不要忘卻!不要忘卻!一個民族,如果不知道懷念、憑吊、瞻仰,那一定是人類文明的退化!
從戰(zhàn)爭歲月走過來的先輩們,他們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不會變質。當他們下世后,和平年代里的人們,就容易忘記容易丟了寶貴的精神。不得不反省,許多年來,革命傳統(tǒng)教育確實缺失了。
烈士,是一筆珍貴的精神遺產。
人類,常常是太健忘的。
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常有重復上演的悲劇。
烈士的安息處,是一個警鐘,提醒著后人不能忘記。
導師遺訓豈敢忘,帝國主義是戰(zhàn)爭。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世界仍不安寧,世界并不太平,人類呼喚永久和平。
人類的良知,真知,良心,愛心,感恩心,都告訴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為反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獻出生命的烈士們。
而我們也必須記住一個朋友。一個為了維護烈士的尊嚴,為了喚醒人們對烈士的敬仰,為了永遠傳承烈士的精神而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老人,一個堅定地要把人們淡忘了的血色記憶重綻光芒的老人。他是平凡世界里的非凡老人,他屬于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講到的五種人。
他叫苑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