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2
一、課堂語言的運用
課堂語言的運用是教師的基本功。一堂課上得是否精彩,語言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有說、寫、態(tài)勢等等。概括起來就是: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綜合運用是上好一堂音樂課的基礎。
1.有聲語言的運用
有聲語言,即口頭語言,是由聲音這個載體訴諸學生聽覺來傳遞信息的語言。有聲語言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語言。有聲語言運用方面主要體現在:對話的語言藝術、激勵的語言藝術、幽默的語言藝術、繪聲繪色的語言藝術、應變與控場的語言藝術。以下僅從這五方面作以簡要論述。
2.對話的語言藝術
對話也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通常對話被教師認為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往往不去研究對話之中的藝術和方法。其實這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孰不知,學生喜歡上哪位老師的課先是從喜歡這位老師的人開始的。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呢?關鍵是要在學生和老師之間建立平等友好的關系。教師要放下架子,敞開心扉,對待學生如朋友一般。在語氣上摒棄命令式的口吻。這樣,教師才能走近學生、理解學生,用語言搭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連心橋。
3.激勵的語言藝術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這樣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1]人是希望被肯定和鼓勵的動物。教師如果在課堂上適時的給學生以鼓勵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例如:我在小學實習的時候,有一個一年級的學生在上音樂課作律動的時候總是不敢表現自己,躲到同學身后不愿意讓我看到她。當我發(fā)現這一情況后,我就在上課作律動時表揚她:“你做的動作非常漂亮,老師很喜歡,下次你把動作教給全班的同學,好嗎?”在我的鼓勵下,這個學生漸漸的自信起來,也敢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了。但是,表揚一定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否則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從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另外還要注意的是,表揚鼓勵的語言一定要富于變化,不能總是千篇一律的“不錯”、“很好”之類的語言。切記:激勵、表揚要適時、適當,必須措辭得當,掌握分寸。方式也應該變化多樣。
4.幽默的語言藝術
蕭伯納說:“幽默是使人發(fā)笑的一種主要因素。”[2]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適時運用幽默的語言來調節(jié)上課的氣氛,使教師和學生始終處于活潑、和諧的課堂氣氛之中。但幽默也要講究藝術和方法。相聲大師侯寶林認為:“幽默不是耍貧嘴,不是出怪相、現活寶,它是一種高尚的情趣,一種機敏的反應,一種把普通現象喜劇化的處理方式?!盵3]由此可見,幽默也不是簡單的逗人發(fā)笑,而是使學生迅速明白事理、增長智慧的好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幽默運用的好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再覺得枯燥無味,進而提高學習興趣。一位教師在用“紅燈停,綠燈行”的方法教授休止符的用法,一位學生總是唱不準,見此情況,教師幽默的說:“你要是在闖紅燈,就要撞車了?!币痪湓捳f的師生大笑起來。這一幽默不僅能使學生快速掌握學習內容,而且也起到了活躍課堂的作用。
5.繪聲繪色的技巧——模仿
在音樂課上,為了使課上得生動,教師通常會使用模仿的表現方法,以達到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模仿,在這里指的是聲音上的模仿。在低年級的音樂課歌曲教授中通常會有模仿小動物的角色。例如:在二年級歌曲《大鹿》中有模仿小兔子和大鹿的歌詞。為了更好的表現歌曲,教師在演唱的時候當唱到“鹿呦,鹿呦,快開門,林中獵人追來了”和“兔兒,兔兒,快進來,我們手把手挽牢”分別要模仿兔子和鹿的動作并用兩種聲音來演唱。這樣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但在運用模仿的語言方法時要注意:在聲音模仿的同時也要注意情感的把握;在音色上要形成反差但不要過于夸張、做作,不要因為模仿而失去了歌曲原有的光彩。
6.應變與控場的語言藝術
在教學中,沒有一個老師不希望自己設計的教案能在課堂上完美的呈現出來??墒?,教學活動是雙邊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熱情參與和默契配合,另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課時的情境、教學用具的好壞等客觀因素的時刻變化也使教學總是處于變化之中。如果教學遇上了突發(fā)事件,就需要教師具有應變與控場的語言能力,以扭轉局面、擺脫窘境,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應變和控場的能力來自教師的思想、知識修養(yǎng)、冷靜敏捷的思維和過人的口才。下面是一個這方面的成功例子:
一位老師在上一堂音樂公開課,內容是《跳竹竿》,在教室的前面擺著一個少數民族的樂器,這是由一個很大的木架支撐的打擊樂器,上面由三個又粗又大的竹筒組成。當教師邀請同學上來敲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時,臺上的樂器突然倒了下來,三個竹筒滾落在地。當時在座的學生和聽課的教師一陣騷動,但是這位老師不慌不忙的對同學說:“現在,同學們隨意敲擊這個樂器的任何一個部分,看看誰敲出的聲音最好聽。”學生聽了老師的話立刻到前面來,有的敲擊散落在地上的竹筒,有的敲擊木架,一時間教室里響起了高低不同、錯落有秩的敲擊聲,伴隨著《跳竹竿》的歡快音樂,教室里的氣氛歡樂、和諧。這位教師憑借敏捷的思維、恰到好處的語言解決了一次教學事故,使教學順利的進行最終完成了教學任務。應變與控場的能力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必須具備的能力,善于運用它,無論在課堂上發(fā)生什么樣的情況都能應付自如,從而保證了教學的正常進行。
二、無聲語言的運用
課堂教學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包含著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所以,除了運用有聲語言以外還要運用無聲語言。有聲語言是訴諸于學生的聽覺,而無聲語言是訴諸于學生的視覺。在音樂課堂上,如果只運用有聲語言,那么整節(jié)課就顯得枯燥、呆板。只有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綜合運用才能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無聲語言包括:身體語言、道具語言、電教語言、書畫語言等等。在這里,僅從身體語言、道具語言和電教語言三方面談一談無聲語言在教學中的運用。
1.身體語言
身體語言,又稱為態(tài)勢語言,是用肢體動作、表情來傳遞語義的語言藝術。態(tài)勢語言藝術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此僅從微笑、眼神、身體動作幾方面談談態(tài)勢語言的運用。
2.微笑
微笑是通過略帶笑容、不出聲音的笑來傳遞信息的一種體態(tài)語言。有人說,教師的微笑是陽光,它可以排除學生臉上的冬色;教師的微笑是春風,它可以催開學生心靈的蓓蕾。微笑是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如果在課堂上,教師能精神飽滿、面帶微笑,學生也會受其影響,心情輕松自如,課堂氣氛就會活躍,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尤其是在音樂課教學中,教師的微笑會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讓學生很容易體會到音樂的美感。教師的微笑會使學生消除緊張、畏懼的心理更好的投入到音樂中去。眼神在表情中,眼神是最為重要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盵4]一個人的眼神變化可以反映他的內心世界。教師在課堂上要時刻注意與學生的眼神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如果當學生對教師的講解不明白,教師就能從學生疑惑的眼神中察覺到這一信息,從而調整教學進度,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好的老師往往善于用眼神的交流來維持秩序,組織課堂教學。如:上課時,學生不遵守紀律,在下面小聲地說話,這時教師要向他投去原諒的眼神來提醒他;若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應給予鼓勵的眼神;若學生答對問題時,教師應投以贊賞的眼神。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在教學中眼睛要看到每一個學生,不要只注視一部分學生而忽視了另一部分學生,這樣會使被注視的學生感到不安,不被注視的學生則又有被冷落的感覺,這樣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3.身體動作
身體動作是音樂課堂上必不可少的語言之一。很難想象,一個只說不動的教師如何能創(chuàng)設一個活潑有趣的課堂氛圍呢?在音樂課堂上,身體語言要比口頭語言更形象、直觀,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小學四年級歌曲《跳吧,跳吧》時,能夠隨著歡快的音樂作幾個簡單的新疆舞蹈動作,就能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歡快的音樂中去,同時也能了解到歌曲的民族特色,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這要比教師口頭介紹新疆的音樂要更直接、更形象、更生動。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運用身體語言與學生交流和解釋音樂,這樣就會使課堂更加生動。但要注意,動作不要復雜、夸張,要簡單、大方,準確達意,否則會適得其反。
態(tài)勢語言的直觀性強,如果運用得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也會增添教師的教學魅力,創(chuàng)設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
4.道具的語言
在音樂教學中通常會用到道具,如:掛圖、樂器等。運用道具可以使教學語言明白易懂,可以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吸引力,還可以使教師的活動變得靈巧、多姿多彩。使用道具要切合教學內容的需要,有助于增強教學語言的表現力。以小學三年級欣賞課《賽馬》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和理解草原賽馬的場景,教師借助樂器來表現賽馬,用串鈴來表現馬奔跑時的馬鈴聲;用響板和雙響筒來表現馬蹄的聲音,即形象又生動,使學生能完全置身于樂曲之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道具語言是音樂課堂中的輔助語言,在課堂上不宜頻繁使用,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要結合教學進程及內容巧妙合理的使用,使用的時間也要恰到好處,不宜過短或過長。
5.電教語言
電教語言,是指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傳送出來的畫面和音響。在現在的音樂課堂上電教設備經常被使用。如:多媒體教學課件、錄音機、光盤、錄音帶等等。在使用電教語言時,教師應注意:聲音、圖像要清晰,要切合所講的內容;電教語言是輔助的教學語言,使用要適當;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畫面必須組和合理,變化有序。教師適時、適當運用電教語言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使課堂生動、活潑。
三、課堂語言的提高
(一)知識的積累
教師要注意相關知識的積累,如:心理學、教育學及文學作品等。教師是教育的親身實踐者,不僅要對心理學及教育學有初步的了解,而且還要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來指導教師對課堂語言的運用。對文學作品的了解是提高教師語言魅力的有效途徑,可以增強教師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能為教師的語言表達提供素材。
1.把握學生心理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來運用不同的語言。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情感控制力較差,容易沖動和外露。針對這一特點,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變化,變換多種課堂語言,或鼓勵、或講解、或批評、或暗示,在潛移默化中既教授了知識又維持了課堂秩序。
中學生隨著學習負擔的加重,情感及興趣也發(fā)生了變化。思想也日趨成熟,他們不喜歡在音樂課上表現自己,更多的是怕同學嘲笑,怕影響了自己在同學心目中的“形象”。而在“不愿唱”和“不愿跳”的背后是強烈的羞怯心和強烈的表現欲望。根據中學生的這一矛盾心理,教師應采取多肯定、多鼓勵、多幫助的方法,使學生克服羞怯心理,變得開朗、自信,從而釋放自己、表現自己。
教師要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的語言、動作,并根據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反應,做到“因材施教”。
2.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俗話說:“言為心聲,音為心語”,這就說明了教師的語言要由心而發(fā),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至關重要。很難想象,教師如果心情郁悶如何能把學生引入歡快的音樂情境中呢?另外,教師還要保持一顆童心和好奇心,這樣,教師在語言的運用上就會更加貼近學生。
3.課前準備,課后總結
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對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學生的體驗和反應作以充分的準備。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才會在已經準備的基礎上進行即興發(fā)揮,對突發(fā)的情況做出敏銳的反應。在課后要及時總結,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及時的了解并調整,以便在下一堂課上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對音樂課堂教學的探討[J].周金玉.大眾文藝(理論).2009(17).
[2]音樂課堂教學藝術略談[J].吳敏.池州師專學報.1999(02).
[3]選課走班——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棲息地[J].王衛(wèi)華.華夏教師.2018(01).
[4]組織有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J].馬鑫梅.小學教學參考.2017(03).
[5]營造詩意氛圍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探究[J].王夢黎.成才之路.2017(08).
作者簡介:許晉(1984.11)女,漢,本科,遼寧盤錦,講師,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