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摘 要】時事內容既是高中思政課試題材料的組成,也是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現實來源,時代感強。它與時俱進,體現政治學科特點。哲學知識點,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滲透時事點評的教學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時事內容,又鍛煉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本文從時事點評的必要性、原則,實施步驟方面進行初步的分析。
【關鍵詞】時事點評;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與哲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2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知識體系中,《生活與哲容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充滿挑戰(zhàn)。如何幫助學生構建精準的哲學體系學》內,透徹理解哲學知識的內涵,準確融合哲學觀點分析社會時事熱點問題,立德樹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認為這些目標都可以滲透在時事點評的教學方式中來實現。
一、運用時事點評學習哲學的必要性
1.時代呼喚。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哲學內容是思政課堂知識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把哲學知識點的理解、運用局限在思想、書本內,時代需要有思想并勇于實踐的奮斗者,我們要拓展學生的社會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把社會大課堂中普遍關注的時事熱點問題引入哲學課堂,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分析時事,點評時事,用哲學思想剖析實踐中的問題,不斷增強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親和力、實用性。
2.學科需求。高中思政課中的哲學體系架構于具體學科之上,體系獨立,內容抽象,哲學原理需要旁征博引大量實踐事例加以論證,課本中事例難免單一、滯后,哲學知識迫切需要大量新鮮時事材料的補充,以拉近哲學與時代的距離,增強哲學學科的時代感。哲學是一門思辨性較強的學科,要從多角度理解材料,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初次接觸哲學,理解存在困難。一旦材料過時,就會減少代入感,在分析問題時難免片面。時事熱點材料及時,貼近生活,有助于學生感同身受,立場鮮明,思考問題更加深刻全面,是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及時雨”,是哲學學科必備的工具,幫助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學生素養(yǎng)。高中思政課凝練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4個學科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要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茖W精神要使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法治意識要使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公共參與要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樂于為人民服務。時事點評可以促成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時事點評這一連接學生能力與學科素養(yǎng)能力的橋梁,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作為實踐的向導,養(yǎng)成關注國家時事動態(tài)的思考慣性,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和能力。
二、在高中哲學教學中運用時事點評的原則
1.時效性原則。
時事發(fā)生的時間一定要新,最好在一個月以內。如果時事的時間已過太久,就會變成一般的文字材料,就會失去點評內容的新鮮感,就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2.多樣性原則。
時事的內容要多角度、多方面,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時事都可以點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分析社會生活。點評盡管是在思政課堂上進行,但不能局限在政治學科的范圍內,可以是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的時事材料,也可以是心理學、倫理現象等社會學科的時事材料,時事內容越豐富、越多樣,就越能呈現真實的社會,讓學生更多接近社會大課堂。
3.精準性原則。
在用哲學的知識點進行時事點評時,在不限定哲學體系的前提下,可以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分析材料,但要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言之有理。如果限定哲學體系的范圍,那學生采用的哲學知識點就必須精準,辯證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原理和方法論就要進行精準的區(qū)分。哲學體系的精準劃分,是學生哲學學習的難點,學生在初學時非常容易混淆體系,引起思維混亂。哲學體系的嚴格劃分,點評體系的精準回答,可以訓練學生對哲學的體系構建能力,訓練學生哲學學習的短板,清晰學生答題思路。
4.規(guī)范性原則。
高中生在解答哲學主觀題時,容易受到已有答題結構的影響,會輕易采用“材料體現了這些原理”的結構來答題,這是一種不規(guī)范的答題結構。在課堂學生進行時事點評時,要注意及時糾正學生這一問題,要求學生用哲學知識點評時事時,嚴格按照“世界觀+方法論+時事材料”的結構進行點評。點評規(guī)范的同時,答題也會規(guī)范。
三、運用時事點評學習哲學的教學設計
首先,用于點評的時事材料我們如何收集?我們可以通過兩種形式來完成。第一種形式是,老師在講授完一個哲學的知識點后,布置時事點評的作業(yè),明確要用此哲學知識點評舉例的時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收集時事材料,可以通過手機、網絡、電視、公眾號、廣播、報刊雜志等多種渠道進行收集。收集的過程就是不斷閱讀材料、分析材料、解析材料的過程,邊閱讀邊解析,邊閱讀邊強化對哲學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例如,在講完辯證唯物論的原理、方法論以后,要求學生收集時事結合辯證唯物論來進行點評。第二種形式是,教師先選定合適的時政材料,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進行分析點評,在上課進行時政點評時,由老師當堂請部分學生進行回答。這些學生不是事前選定,而是隨機挑選,就這樣可以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這一過程。
其次,學生在點評時事時,如何切入?學生點評時,先要講清這一時政發(fā)生的時代背景,這個背景既可以是來龍去脈,也可以是歷史沿革,重點是解釋這一時政熱點包含哪些觀點和舉措,第二步是要學生運用所學哲學知識對這一時政熱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時事體現的哲學知識,按照原理、方法論、材料的答題結構組織好點評語言。對于哲學體系掌握較好的學生,鼓勵學生充分地發(fā)散思維,多角度分析這一時政熱點問題。這一過程可以是學生單獨點評回答,也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多樣化進行,關鍵點讓學生想說,能說,敢說,巧說。
再次,學生點評時事后,教師做什么?教師在此時不能對時事點評戛然而止,而是應該繼續(xù)趁熱打鐵,深化對該時政熱點問題的分析,進一步補充時事的背景和規(guī)范多角度點評。例如,教師在分析“貴州銅仁利用“大數據”助推信息化進行精準扶貧”這一時政熱點時,可以先落實“精準扶貧”的時代背景,讓學生有全面的了解。再講清貴州銅仁市利用大數據平臺錄入居民培訓經歷幫助異地搬遷的居民就業(yè),還利用大數據在養(yǎng)殖產業(yè)、農業(yè)管理產業(yè)、市場銷售中進行精準幫扶。這些對時政材料的講解本質上就是引導學生讀懂弄通材料的過程,讓學生理清時事材料的脈絡,全面把握材料。在講解材料的基礎上,教師從不同的哲學體系角度分析體現的哲學知識點。從辯證唯物論角度,“精準扶貧”可以體現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精準扶貧”可以體現聯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精準扶貧”可以體現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群眾觀、價值觀。教師講解的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檢查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確,哲學體系是否熟悉、是否完全掌握,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時政熱點問題的哲學敏感度,促成學以致用。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及時對自身的時事點評深刻反思。這個過程是和教師的講解分析同步進行,學生對照自己的思路方向是否和老師一致,點評內容是否規(guī)范、完整。通過這一對照反思環(huán)節(jié),學生找到自己的錯誤之處和遺漏的知識點。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查漏補缺,培養(yǎng)學生自我總結、自我提升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哲學思維不能局限在一個體系中,鍛煉學生既能在題目指定的哲學體系中準確答題,又能在哲學思維的領域里廣泛思考,尋找到答題的火花。
最后,教師在學生反思以后,運用新的時事材料,設計成主觀題,讓學生舉一反三練習。教師一定要注意,此道主觀題的問題設置既要和本課時事點評的哲學知識有聯系,大部分學生能夠回答出主觀題答案的1-2個要點,使本課時事點評的知識現學現用,又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通過學生積極的思考能夠回答出后面的答案知識要點。通過此方法提高學生舉一反四、觸類旁通的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哲學知識的教學中,長期采用時事點評的教學方法,教師會欣喜地看到效果,配合一段時間的答題訓練后,學生能熟練掌握哲學題的解題方法,學生在哲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定能迎刃而解,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王妙良.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育研究[J].教師,2012(18):59.
[2]譚吉華,譚文翰.中學時事政治教育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德育,2014,(15):22-25.
[3]段昭,王攀.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6,19:76.
[4]黃宗祥.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時政教育[J].考試周刊,2017(3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