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斌
摘要:實驗探究既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與技能,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與科學思維的重要載體。文章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空氣”等部分實驗教學為例,介紹了如何進行實驗探究教學,以及如何在探究教學中引領學生不走尋常路,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實驗探究;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精神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10-0089-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0.024
學生既是教育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更是現(xiàn)實社會的成員之一。因此,葉瀾教授認為,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就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理論知識”“更應為學生建設與改造現(xiàn)實世界進行思維與策略、方法與技巧上的訓練,使學生形成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工具”。
作為課程重要內容的化學實驗,兼具趣味性、探究性、思考性、創(chuàng)新性于一體。因此,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若結合不同的教學情境,適當地開展實驗探究性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理性思維,獲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思維方法,以學科思維發(fā)展推動知識學習,而且,在對實驗方案的設計、評價、交流、反思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客觀公正的科學態(tài)度;實驗方案改進的過程,既是對所學知識或能力的一次檢閱,更是一次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下面,我們就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空氣”的相關實驗內容,與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基于實驗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開展課堂教學。
一、挖掘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化學學科起源于實驗,又依賴于實驗,化學實驗大致可分為數據測量類實驗、探究性實驗,以及結論驗證性實驗。并非所有化學實驗都有探究價值,唯有在教學的過程中,帶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初衷,才能發(fā)現(xiàn)和提出極具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并且借助于此,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發(fā)展能力,同時對原有實驗進行進一步探究、客觀評價,進行實驗改進的設想,最終形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和改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
具有探究價值的素材的挖掘可以是多方面的。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借助科學史話、資料卡片等形式加以滲透。如通過瑞利對稀有氣體“氬”的發(fā)現(xiàn)史;借助波義爾、羅蒙諾索夫、拉瓦錫等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等,教育學生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還可以在概念教學中加以挖掘,如對于飽和溶液定義的教學,采用探究式教學,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斷的認知沖突中獲取新知識。另外,對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100多個課內外實驗篩選后會發(fā)現(xiàn),可以加以利用并培養(yǎng)學生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實驗還是很多的。
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二單元《課題1空氣》中有關“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教學,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性收獲,知道空氣不是一種純凈物,是由氮氣、氧氣等氣體組成的混合物,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但當多年以后,學生不再從事化學這一行業(yè)之時,有多少學生還記得化學這一學科?有多少學生還記得1/5這一數據?即使記得,又有什么特別的意義?思維能力是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此內容的學習中,孩子們學會的應該是從化學課程中獲得基本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的尊重事實和證據、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對此部分實驗內容,我是這樣設計的:
【自主學習】自讀教材,思考以下問題并交流:
1.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現(xiàn)象可以證明空氣的存在?
2.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它們的存在?
【活動一】感恩前輩,感悟方法
1.實驗回顧:介紹科學家(拉瓦錫)對于空氣組成的探究。
2.方法感悟:從拉瓦錫的實驗中感悟其思路與方法,品味其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3.客觀評價:從拉瓦錫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現(xiàn)代人的角度客觀評價拉瓦錫實驗的成功與不足之處。
評價1:邁出了從定性到定量這關鍵性的一步;
評價2:實驗裝置太復雜;
評價3:實驗時間過長;
評價4:實驗用品為汞,不安全、不環(huán)保;
評價5:現(xiàn)象可能不太明顯;
評析與說明:踏著前人探究的腳步前行,不失為一種快速學習與成長的捷徑,相信但不迷信權威又是科學研究以及學習必須具有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討論交流,對前輩的研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不僅是對前輩的尊重,更是自身進步的源泉所在,于是這就有了以下的“活動二”。
【活動二】實驗模仿,學會超越
1.實驗方案設計
要求:利用所學知識,以及所提供的實驗儀器與用品(亦可使用生活中的器具替代),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借助小組的優(yōu)勢,參照拉瓦錫的實驗思路與方法,設計出安全高效、簡易可行的實驗方案。
實驗用品:集氣瓶、燒杯、導管、燃燒匙、小木條(燃燒會生成二氧化碳)、蠟燭、鐵絲(燃燒需要高濃度的氧氣;生銹也能消耗氧氣,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xiàn)。)、紅磷(可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白色五氧化二磷固體)、硫(可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氣體。)
2.方案交流與評價
各小組設計方案的交流與互評。
3.分組實驗
評析與說明:在學生們確定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后,絕大多數選用紅磷進行實驗的小組匯報:所測氧氣體積普遍不足空氣的1/5,在對實驗各環(huán)節(jié)逐一分析后發(fā)現(xiàn),都沒有明顯的問題?!把鯕獾捏w積小于空氣的1/5”屬于系統(tǒng)誤差,還是偶然誤差?此時學生們又一次陷入迷茫:如若放棄對此誤差的分析,科學探究也將失去其本真的意義,同時失去的也將是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因此,我增加了以下環(huán)節(jié),將“再探究”實驗作為“活動三”布置為課外實驗加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