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1911年以武昌起義為首義的辛亥革命爆發(fā),革命之后各省代表齊聚南京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成立中華民國,即南京臨時政府,那么辛亥革命的果實又是因何旁落的呢?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是歷史書上的定論,辛亥革命的果實真的是被袁世凱“竊取”的嗎?
【關(guān)鍵詞】辛亥革命;袁世凱;竊取
【中圖分類號】K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1
寫這篇文章源于學習《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這一課時,講到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有個學生突然舉手質(zhì)疑道“王老師,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位是孫中山主動讓位給袁世凱的,是孫中山和袁世凱達成的約定,竊是偷盜的意思,怎么能說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呢?”辛亥革命的果實到底是不是被袁世凱竊取的呢?用“竊取”這個詞合適嗎?
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這是歷史書上的說法。但是,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究竟是不是袁世凱靠心機和城府“竊”得的呢?我們都知道1911年以武昌起義為首義的辛亥革命爆發(fā),革命之后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成立中華民國,那么袁世凱又是如何當上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的果實又是因何落到袁世凱手中的呢?下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的闡述一下。
首先,為什么是袁世凱“竊取”非他人呢?。
袁世凱(1859年—1916年),我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北洋新軍的創(chuàng)始人,北洋軍閥的領(lǐng)導。他早年駐軍于朝鮮,在甲申政變中擊敗了日本,一舉成名。他回國后在天津訓練新軍。清朝末年,在新政期間他積極主張推動近代化改革。在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由于告密獲得了后黨的信任,地位扶搖直上。特別是在李鴻章死了后做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實力足可左右晚清政壇。①辛亥革命后,他以逼宣統(tǒng)帝溥儀退位為條件,成功當選為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滿清王朝,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袁世凱主張實行新政,推行近代化改革,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軍事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績。比如科舉制度的廢除,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籌建中國第一支用新式武器裝備的軍隊等等,都和他有重大的關(guān)系。在此之后他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賞識支持,又兼任政務(wù)大臣、練兵大臣、鐵路大臣等,可謂是一人身兼數(shù)職,他的影響力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李鴻章。當然改革也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支持,總會有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限制滿清貴族干預政事,裁撤太監(jiān),這些都觸犯了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在慈禧太后面前煽風點火,說長道短。諸如袁世凱圖謀不軌,有意篡奪大清政權(quán)等等。使得慈禧太后對袁世凱處處防備。但是,袁世凱處事圓滑,政治嗅覺非常靈敏,看出此時的政治形勢對他不利,把手中權(quán)利悉數(shù)交出。而宣統(tǒng)繼位后,為除心患,剝奪了袁世凱手中的一切軍政大權(quán),將其發(fā)配回河南。此后,袁世凱隱退至河南安陽,以釣魚翁的姿態(tài)靜待當時政局的變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袁世凱是一個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人。
其次,隱退的袁世凱是何時復出上位的呢?
1911年,革命黨人在武昌發(fā)動起義,清政府隨即派北洋新軍前去鎮(zhèn)壓,但是新軍根本不聽指揮。在這樣的情況下,迫于無奈,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袁世凱此時可能已經(jīng)意識到了,清王朝的滅亡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而他要做的,就是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獲取個人最大的利益。文章前面已經(jīng)提到,袁世凱是個政治家,不計個人生死安危效忠于朝廷的事情袁世凱是絕不會干的。而此時的革命黨沒有自己的軍隊,僅依靠策反的湖北新軍,想同北洋新軍進行抗衡猶如拿起雞蛋碰石頭。所以在老奸巨猾的袁世凱看來,對付缺乏革命經(jīng)驗的革命黨那是易如反掌。到了書寫歷史新篇章的至關(guān)重要的時刻,袁世凱知道自己可以依靠的力量有哪些,以及如何定位自己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首先,帝國主義國家是支持袁世凱的。帝國主義需要在中國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袁世凱曾經(jīng)鎮(zhèn)壓過義和團,獲得了帝國主義國家的信任支持,是帝國主義國家代理人的最佳人;其次,袁世凱自己建立的北洋新軍是支持他的,這也就是為何武昌起義爆發(fā)時清政府調(diào)遣不動北洋新軍的原因;再次,君主立憲派是支持袁世凱的。清朝末年進行改革,確立了責任內(nèi)閣制,這13人組成的內(nèi)閣,滿族占有9人,而且這9人中皇族就又占了7人,被譏諷為“皇族內(nèi)閣”。這如此明目張膽的愚弄欺騙,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立憲派失去信心,徹底將立憲派推向了支持袁世凱的陣營;最后,中國的海關(guān)此時基本上全部被帝國主義國家掌控,革命黨沒有資金來源進行革命,想要獲得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帝國主義國家是不會支持反帝的革命黨的。而且革命黨內(nèi)部也存在著矛盾,有人認為孫中山不適合做總統(tǒng)。這一系列因素都支持袁世凱的上位。所以,此時的袁世凱有能力而且必須先要跟朝廷進行討價還價。
最后,辛亥革命的果實是如何落到袁世凱手中的呢?
武昌起義成功之后成立了湖北軍政府,南方十幾個省也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的統(tǒng)治,頗有一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革命取得了局部勝利。最后全國革命黨人齊聚南京,推薦剛從海外歸來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然而,這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可是個燙手的山芋,中華民國根本控制不了全國局勢,甚至連南方局勢都不能掌控,宣布脫離清政府的南方這些省份只是名義上在中華民國統(tǒng)轄范圍內(nèi),實際上中華民國政府的政令幾乎不出南京。這些省份實權(quán)都被一些魚龍混雜的革命投機分子、軍官、舊官僚所把控。這些省份的軍頭們紛紛向中華民國政府要錢、要權(quán)。本來孫中山認為只要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就可以掌控整個局勢,其實是想多了,這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一個空殼子,內(nèi)部矛盾重重,是一個簡單松散聯(lián)的合體,各自為戰(zhàn)。而這時的清朝并沒有滅亡,名義上還擁有者廣大北方地區(qū),是中國的合法政府,辛亥革命的任務(wù)并沒有完成。中國北方大部分省份都是被袁世凱的所掌控,所以此時國內(nèi)外輿論一致認為只有袁世凱才能救中國,才是收拾中國殘局的最佳人選。所以,袁世凱走上中國政治歷史的前沿也就水到渠成的事情了。②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袁世凱進行談判,如果袁世凱能夠勸說宣統(tǒng)帝退位,孫中山就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位置讓給袁世凱,以退為進,以更小的代價獲得中華民國全國統(tǒng)一。
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最終宣統(tǒng)帝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這標志著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jié)束。此后袁世凱如愿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他被稱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至此,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就這樣落到袁世凱手中。袁世凱做到了讓清朝皇帝溥儀退位,發(fā)布退位詔書,促進中華民國兵不血刃統(tǒng)一全國。這可是卓越非凡,而且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就是有些政治問題不一定通過暴力革命解決,還可以通過政治談判。
綜上所述,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不過是南北議和,各方的政治承諾得以兌現(xiàn)而已,只是實力不同,各方結(jié)果在歷史的長河中來看可能有著優(yōu)劣之分吧。袁世凱推翻了清王朝,維持了五族共和,其功績是不可抹殺的,但是其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抹殺了他的功績,說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似乎是把歷史這位小姑娘打扮的過于出離本來面目了。如果袁世凱沒有復辟帝制,或許歷史又是另一種結(jié)局!
參考文獻
[1]陳志讓《袁世凱傳》湖南人民出版社.
[2]呂崢《中國誤會了袁世凱》同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