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筱晗 李智臻
摘 要:中國農村題材的電影始終與農民的社會際遇發(fā)生著直接的呼應關系,銀幕中的農民形象建構也伴隨時代的更迭幾經浮沉。本文以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事件為劃分依據(jù),從1949~1978年、1978~1989年以及1989~2019年三個時間段加以談論,研究建國以來中國農村題材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農民鏡像。
關鍵詞:農村題材電影;農民形象;創(chuàng)作流變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99-02
建國70年以來,農村題材電影構建了若干可歌可泣的農民映像,起到了承載國家鄉(xiāng)土形象的鏡像傳遞作用。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作品,其思想的覺醒和對藝術的不懈探索使得農村題材電影異軍突起。但是到了90年代以后,農村題材的電影日趨式微,中國農村文化影響力也在全球范圍衰減。本文試圖從歷時國家頒布的農村政策出發(fā),以三個時期為界限,探討建國以來農村形象的創(chuàng)作流變,以期助益于新中國農村電影題材的創(chuàng)作。
一、1949~1978年:先進的農民模范
新中國成立以后,全國范圍開啟土地改革和農村合作化運動。這一時期的電影在敘事模式上逐漸形成政策與藝術互文的編碼樣式,因此電影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帶有臉譜化特征:先進的農民模范。
(一)光明正直的農村基層干部
光明正直的農村基層干部作為黨頒布新政策、新觀念的宣布者和推廣者,他們身上既凝結著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也承擔著鼓動和教化人民群眾轉向集體依附的政治宣傳責任。電影《花好月圓》(1958年)中,民兵隊長王玉生就是這樣一個生長在華北農村三里灣,并在開渠、護渠、建設社會主義合作社等一系列改造過程中起到積極帶頭作用的農村基層干部形象[1]。電影《李雙雙》(1962年)中,孫莊的公社成員李雙雙也是一個熱情參與公社,一心一意地為廣大貧困農民服務的基層干部。這類光明正直化的先進農民形象,發(fā)揮著引導落后、敵對的農民思想覺醒的示范作用,并引領廣大農民群眾一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這類擔任黨的農村基層干部的角色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電影中,被塑造成了文藝政治規(guī)劃下的類型化的故事角色和敘事策略。
(二) 有理想追求的追隨者
有理想追求的追隨者作為黨的新政策、新決議的學習者和擁護者,在此類型電影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電影《花好月圓》中,范登高的女兒靈芝是村里兩名村團支部積極分子之一,她不滿同為共青團員的天翼生性膽怯,也看不起親生父親范登高思想落后,最后選擇追隨王玉生,以革命熱情幫助落后分子,始終與黨同心。電影《老兵新傳》(1959年)中轉業(yè)老兵聽說了國家開墾北大荒的規(guī)劃,便自告奮勇地來到這塊未被開墾的肥沃的黑土地上。在此期間,老兵解決了汽車工人失業(yè)問題,大規(guī)模種植戰(zhàn)斗急需糧,救下了被國民黨匪徒搶走的糧食,將豐收的糧食堆滿了整個場院,老兵也在鄉(xiāng)民的歌頌和擁護中重新踏上了報國征途。這類以靈芝、老兵為代表的有理想的追隨者一方面積極擁護著黨的決議,另一方面,他們也在為黨的偉大事業(yè)而奔走疾呼。
二、1978~1989年:不同時代交替的農民映像
1978年以后,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思潮。 電影創(chuàng)作者進一步深入農民視角來敘事的同時,使男女平權意識也緩慢崛起,農村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在改革開放時代的交替中進入了黃金時期。
(一)貼近生活的農民先行者
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農村題材電影在不脫離農村真實生活的同時融入了極具鄉(xiāng)土氣息的鏡頭語言,使影片既準確把握了幾億農民觀眾的民族敘事話語,又塑造出一批真實可信的農民先行典型。電影《咱們的退伍兵》中幫助貧農開辦煉焦廠,減少貧富差距的二虎,便是在眾多百姓中具有先進思想和創(chuàng)業(yè)技術,帶領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新富典范。電影洋溢著村民間互幫互助的濃濃鄉(xiāng)情,取代了冰冷的政治圖解,使影片更加貼近現(xiàn)實。電影《咱們的牛百歲》中支部委員牛百歲以赤誠之心幫助懶漢組改變壞毛病,帶領他們共同進步。影片不僅塑造了正氣凜然的牛百歲形象,也讓聚集在農民身上自私、落后、守舊的一面一一被展現(xiàn)出來,尤其是懶漢組的五位社員身上人性的弱點,使影片中的農民映像更具現(xiàn)實貼近感。
(二)妥協(xié)與反抗的農村婦女
新時期以來的中國電影導演常常將傳統(tǒng)女性作為創(chuàng)作視角,使女性身份被寄予大地母親般的奉獻和隱忍精神,這或許也是農耕時代賦予女性的特有品格[2]。電影《喜盈門》(1978年)中衣著樸素的二媳婦水蓮在家中處處隱忍,秉持以和為貴的信念,是一名賢德善良、勤勞能干、顧家體人的傳統(tǒng)女性。影片以二蓮這類具有妥協(xié)犧牲精神的傳統(tǒng)女性來展現(xiàn)充滿溫暖和感情的鄉(xiāng)村世界,飽含著電影導演對鄉(xiāng)土情懷的追思。電影《紅高粱》(1987年)中的九兒一聲不吭地與相夫教子的傳統(tǒng)理念進行著命運反抗,并與土匪余占鰲發(fā)生了戀情,表現(xiàn)出九兒與封建婚姻制度頑強抵抗的精神風貌。這種平凡的小女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悲劇命運遠比革命時期英雄楷模為國犧牲的高調劇情更具情感爆發(fā)力和藝術感染力。
三、1989~2019年:變化成長的新農民形象
20世紀90年代,城鄉(xiāng)差別制約著我國農村題材電影的發(fā)展。直到國家頒布了城鄉(xiāng)統(tǒng)籌和鄉(xiāng)村振興等政策方針改善了歷史遺留問題,一批變化成長的新農民形象才展現(xiàn)在銀幕上。
(一) 多種多樣的農民形象
新世紀以來,電影界愈發(fā)契合我國的時移世易,農村題材電影也開始積極響應我國農村政策并關注國家現(xiàn)狀,因此多元化的農民形象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電影《美麗的大腳》刻畫了農村人民教師張美麗;電影《落葉歸根》(2006年)塑造了安葬同伴回鄉(xiāng)的農民工老趙;電影《十八洞村》(2017年)描繪了以楊英俊為首的群體式農民形象;還有電影《春天的馬拉松》(2018年)中糾結于村級和家庭的方春天……電影導演采用更加藝術的敘事方式揭示當下現(xiàn)實問題,這些城鄉(xiāng)間教育不公現(xiàn)狀、進城農民工于大都市難以存活的困境以及精準扶貧這條農村富強之路的社會事實均被公之于眾[3];導演在塑造人物上也隱性地表達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獻禮力作《春天的馬拉松》便生動地向觀眾展現(xiàn)了新時代農村基層治理下的新天地。
(二) 覺醒的新女性
20世紀的農村題材電影中投射出許多進步的女性影像,像巧鳳和張美麗等女性形象均被賦予了“新女性”一詞。這不僅暗含著她們沖破了舊時代女性依附于男權社會之下的牢籠,而且再一次確認了女性作為獨立個體將區(qū)別于社會男性角色。電影《巧鳳》(2001年)中帶領村民搞合作社養(yǎng)殖發(fā)家致富的女強人巧鳳,作為新世紀突然覺醒的新女性形象,她聯(lián)合村民集體養(yǎng)豬,與假冒偽劣的行為做頑強斗爭,展現(xiàn)了新女性巧鳳身上正直、能干的光輝形象。電影《美麗的大腳》(2002年)中喪偶喪子的張美麗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但那時隱藏在陜北黃土高原背后的是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極度匱乏,張美麗深知孩子應憑借知識走出農村,于是她當上了全村孩子的老師,通過教書育人的方式追求自我價值,并以生命詮釋著人世間最美麗的光芒。
四、結 語
在眾多非一的農民形象的創(chuàng)作流變歷程中,我國農村題材電影塑造了像王玉生、靈芝這類具有政治宣傳作用和類型化的先進農民模范;像牛百歲、二虎、水蓮、九兒這類在時代變遷中令人反思和批判的農民形象,還有在新政策和新時代下不斷成長變化、具有多重身份的新農民形象。從另一個層面,農村題材電影也記錄和發(fā)展著我國歷史悠久的鄉(xiāng)土社會,紀念著我國自建國以來70年里經歷的風雨變化。
參考文獻:
[1] 楊亮,李富忠.十七年電影中的山西農民形象建構——以《花好月圓》為例[J].電影新作,2017(6):32.
[2] 俞燕.論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電影中的女性形象[J].四川戲劇,2014(2):58.
[3] 居佳英,劉賀.《十八洞村》:農村題材電影美學的新拓展[J].電影評介,2017(23):24.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