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10月26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其推特上預告說會有大消息。在漫天猜測下,白宮于第二天正式宣布,繼本·拉丹之后困擾世界多年的“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在敘利亞伊德利卜省被美軍特種部隊圍堵之后,自殺身亡。
特朗普總統(tǒng)評價這一事件的意義是“讓世界變得更加安全”。
巴格達迪作為曾經叱咤風云的“伊斯蘭國哈里發(fā)”,原本隨著這一組織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連續(xù)失利,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此刻,他的死訊使得他再次成為各大媒體的國際頭條,并再度使人們對他的過往經歷產生了濃厚興趣。
如果提到阿布格萊布監(jiān)獄,相信許多人都還有記憶,就是那座曾經曝出震驚世界的美軍虐囚丑聞的伊拉克監(jiān)獄。一張張不堪入目的照片,曾讓人們唏噓于人性怎可如此丑陋和不堪。
對于大多數(shù)以觀眾身份圍觀的世人,這樣的熱點新聞很快就會如過眼云煙般散去。但試想那些曾親歷被美軍虐待的伊拉克囚徒,他們心中會留下怎樣的傷疤?應該不是抑郁癥之類的精神疾病所能涵蓋的范疇。如果他們以極端的手段去報復世界,你會感到奇怪嗎?
2014年6月29日,當巴格達迪走出幕后,站在伊拉克摩蘇爾市的一座清真寺內,宣布就任“伊斯蘭國哈里發(fā)”的時候,外界最初的猜測一點都沒有錯—這位“哈里發(fā)”就曾經蹲過阿布格萊布監(jiān)獄。
“巴格達迪”這個詞,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來自巴格達”。這是他的化名,他原名為阿瓦德·易卜拉欣·巴德里。他1971年出生于伊拉克薩拉赫丁省,從務農的父親那里獲得了一些宗教知識,20歲時入讀巴格達大學伊斯蘭教法學院,后來更攻讀該校神學博士學位。
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時,他在巴格達一所清真寺里兼任伊瑪目,投身反美活動。不久后,他被美軍俘虜,先后進出巴格達郊外的阿布格萊布監(jiān)獄和伊拉克南部的博卡營監(jiān)獄。一個原本年輕時就執(zhí)迷于宗教的人,在經歷了阿布格萊布監(jiān)獄的“磨煉”后,迅速成長為一名堅定的恐怖分子,并加入了“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
在“伊斯蘭國”和巴格達迪成為世界頭號恐怖主義組織和大亨之前,活躍在美軍占領下的伊拉克地區(qū)的恐怖組織,主要是“基地”伊拉克分支。在2006年到2010年間,美軍先后擊斃了這一組織的兩任領導者,分別是扎卡維和阿布·奧馬爾·巴格達迪,另一任領導者馬斯里死于組織內火并。
巴格達迪不僅趁勢上位,更以組織發(fā)展的名義,吸納大批逃亡或是被美國拘禁后釋放的薩達姆政權軍事和情報官員,而這些人是傳統(tǒng)的“基地”組織絕對不會招募的。
2010年,美軍宣布已經消滅了該組織42名領導層成員中的80%,并且切斷了該組織與藏匿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地區(qū)的“基地”高層的聯(lián)系。同年5月16日,巴格達迪宣布自任為“伊拉克伊斯蘭國”領導人。而這個“伊拉克伊斯蘭國”據信就是此前的“基地”伊拉克分支。美軍這一時期的行動,事實上幫助巴格達迪奠定了“伊斯蘭國”的基礎。
首先,美國人對“基地”伊拉克分支高層的清洗,將組織內幾乎所有外籍高層成員都除掉了。巴格達迪不僅趁勢上位,更以組織發(fā)展的名義,吸納大批逃亡或是被美國拘禁后釋放的薩達姆政權軍事和情報官員,而這些人是傳統(tǒng)的“基地”組織絕對不會招募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塞米勒上校,據信他后來擔任了“伊斯蘭國”地面部隊的總指揮。這些具有戰(zhàn)爭經驗的人,最終幫助巴格達迪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其次,巴格達迪本人是土生土長的伊拉克人,但早期的組織高層基本都是由曾在阿富汗參加過對蘇聯(lián)“圣戰(zhàn)”的外國人組成的。這些人與本·拉丹和扎瓦赫里共同戰(zhàn)斗過,崇拜并相信本·拉丹等人,這使得組織內部的伊拉克人反而在伊拉克的土地上得不到重視。
美國切斷了伊拉克分支和“基地”總部的聯(lián)系,間接幫助組織內以巴格達迪為首的本土派勢力,實現(xiàn)了擺脫“基地”總部束縛的愿望。隨著來自“基地”總部的資金輸入越來越困難,巴格達迪等人改變了過去只埋頭制造爆炸、暗殺等恐怖襲擊這種一味花錢而不“生產”的做法,開始從事綁架勒索贖金和走私文物等勾當,在財政上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
始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動蕩,最終引燃了敘利亞內戰(zhàn)。混戰(zhàn)之中的敘利亞地區(qū),迅速吸引了具有“跨國”思維的巴格達迪。
2011年的8月,巴格達迪就派遣了他的一個名為阿布·穆罕默德·朱拉尼的下屬,帶領部分人馬越境前往敘利亞,試圖趁亂在那里分一杯羹。朱拉尼在敘利亞取得飛速發(fā)展,于2012年1月,以他帶到敘利亞境內的“伊拉克伊斯蘭國”武裝人員為班底,加上就地招募的敘利亞和外籍圣戰(zhàn)士,組成了“努斯拉陣線”。
“努斯拉陣線”此后迅速膨脹,大量并吞最早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自由軍”的地盤,幾乎成為了敘利亞土地上的第一號軍閥。巴格達迪看到下屬取得的“輝煌成績”十分欣喜。2013年4月8日,巴格達迪宣布“伊拉克伊斯蘭國”和“努斯拉陣線”合并,成立新的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也就是后來為人所熟知的ISIL。
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昔日的下屬朱拉尼明確表示拒絕合并,并投靠了“基地”組織領導人扎瓦赫里,要求和巴格達迪以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個組織的領袖身份平起平坐?!耙晾撕屠璺蔡匾了固m國”和“努斯拉陣線”兩個組織之間的沖突旋即爆發(fā)。瀕臨崩潰的巴沙爾政府,甚至因此贏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在“基地”組織和敘利亞內戰(zhàn)戰(zhàn)場上反巴沙爾勢力的幕后金主的調停下,兩個組織停止了沖突,但巴格達迪已經成功在敘利亞控制了包括后來被定為“首都”的拉卡在內的大片敘利亞領土。
2014年1月,巴格達迪忽然從交火已經接近尾聲的敘利亞抽身而出,調集力量大舉向伊拉克政府發(fā)難。1月4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占領伊拉克安巴爾省省會拉馬迪、安巴爾省重鎮(zhèn)費盧杰、費盧杰與巴格達之間的小鎮(zhèn)卡爾馬,以及費盧杰以西城市拉馬迪的部分地區(qū)。
6月10日,該組織攻占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全境及其首府摩蘇爾,在摩蘇爾銀行截獲4.29億美元巨款。其后,武裝分子亦向其他地區(qū)推進,進入煉油業(yè)重鎮(zhèn)拜伊吉,并挺進首都巴格達。12日,伊拉克政府軍棄守石油城市基爾庫克;18日,武裝分子攻入伊拉克最大煉油廠 —拜伊吉煉油廠。
特朗普把巴格達迪的吶喊形容為“又哭又叫”,評價被狗逼死的巴格達迪“死得像狗一樣”。
10月,該極端組織從敘利亞和摩蘇爾抽調 1000名武裝人員,撲向巴格達,并成功進逼至距離巴格達國際機場25公里處。被美國寄予厚望的伊拉克安全部隊望風而逃,一潰千里。
這時的巴格達迪達到了人生的頂點。2014年6月29日,巴格達迪宣布更改組織名稱為“伊斯蘭國”,并自稱哈里發(fā),標志著他已經在橫跨敘利亞和伊拉克區(qū)域的占領區(qū)內“建國”。
“伊斯蘭國”的迅速壯大,引起了地區(qū)內國家的恐慌,美國也開始意識到危險。2014年9月19日,美國國務院發(fā)布反“伊斯蘭國”國際聯(lián)盟名單,包含英、法等54個國家和歐盟、北約以及阿盟等地區(qū)組織。3天后五角大樓宣布,美國及同盟國已開始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實施空中打擊。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宣布開始空襲“伊斯蘭國”。
在世界強國的“認真”對待下,“伊斯蘭國”的實力顯出了原形。巴格達迪的人生開始迅速走下坡。
2017年,“伊斯蘭國”逐漸喪失了所有在2014年鼎盛時期所占據的土地。7月,巴格達迪“宣誓就職”的摩蘇爾被伊拉克政府軍收復;10月19日,曾經的“首都”拉卡被敘利亞庫爾德武裝攻陷。巴格達迪從此轉入地下,多次發(fā)表秘密講話錄音,并多次傳出死訊。其間,“伊斯蘭國”多次對世界各地發(fā)生的零星恐怖襲擊宣布負責,真真假假難以分辨。
美國人一直猜測,巴格達迪就躲藏在靠近伊拉克敘利亞邊境的敘利亞一側,因此搜捕行動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qū)。時間來到2019年,巴格達迪的一個妻子和一名信使被密捕后,供認巴格達迪藏身于敘利亞西北部伊德利卜省內一個由“基地”控制的村莊深處。隨后,美國方面借助衛(wèi)星、無人機,以及伊拉克和庫爾德武裝的情報人員,對該村進行嚴密監(jiān)控。其中一名能接近巴格達迪的庫爾德人臥底,向美方提供了詳實信息。
10月26日,一隊美國特種部隊潛入上述地點。在經歷了并不激烈的交戰(zhàn)后,美國軍犬將一名身著自殺式炸彈背心、帶著三個孩子的男子逼入了一條地道,男子最終在吶喊中選擇了引爆炸彈背心自殺。照片顯示,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通過遠程視頻全程觀看了行動過程。美方10月27日公布,經過DNA比對,確認死者就是巴格達迪。特朗普把巴格達迪的吶喊形容為“又哭又叫”,評價被狗逼死的巴格達迪“死得像狗一樣”。
從2010年到現(xiàn)在,巴格達迪走過了跌宕起伏的9年。他的成功是因為準確切入了大國角力場的真空地帶,而他的失敗則是因為所有大國都開始把他當對手,展開了聯(lián)合絞殺。
被“伊斯蘭國”傷害最深的庫爾德人,對巴格達迪恨之入骨。所以就算特朗普在10月初突然宣布從敘利亞撤軍,而且土耳其大軍隨即入侵敘利亞東北部、驅逐駐守當?shù)氐膸鞝柕挛溲b,也沒有影響那名庫爾德人臥底在這次美軍的突襲行動中立下大功。
隨著土美、土俄10月中下旬先后簽署協(xié)議或備忘錄,以及敘東北邊境68支庫爾德武裝分隊陸續(xù)撤出敏感區(qū)域,敘北部緊張局勢得以緩解。
更重要的是,隨著土美、土俄10月中下旬先后簽署協(xié)議或備忘錄,以及敘東北邊境68支庫爾德武裝分隊陸續(xù)撤出敏感區(qū)域,敘北部緊張局勢得以緩解。美軍在突襲巴格達迪巢穴前夕,以反恐名義“借道”空域時,得到俄、土方面默許。近日,土軍甚至開始在敘北部與俄方聯(lián)合巡邏。
最新消息說,巴格達迪的繼任者已經有了,美國人也表示他們知道繼任者是誰,并會繼續(xù)打擊。但其實,中東的內部矛盾此起彼伏(如敘利亞東部的石油走私仍然未絕,引起各方覬覦),假以時日,恐怖分子仍可以找到新的滋生土壤。而就像奧巴馬時代擊斃本·拉丹一樣,巴格達迪的死絕不是美國反恐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甚至都說不上是階段性勝利,而只是一個階段的終結。下一個階段終將開始,或許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