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發(fā)兵
【摘 要】我國課程改革都是先有頂層設計,然后自上而下進行推動,而其執(zhí)行者是千千萬萬的一線教師,如果沒有他們教學理念的變革和教學行為的轉變,新課程改革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文聚焦核心素養(yǎng),做一些膚淺的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01
一、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一些理性思考
1.區(qū)別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學生核心素養(yǎng)聚焦“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相關研究認為,人才培養(yǎng)最需提升六個方面能力:溝通與合作;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問題的解決;學會學習與終生學習;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批判性思考。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立足于學科教學,定位學科價值,彰顯學科特色,解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不同學科的特色和價值定位不同,學科素養(yǎng)的具體內(nèi)涵也不同,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一共是四個方面: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
2.增強聚焦核心素養(yǎng)教學改革的自覺意識
教育歷經(jīng)改革,許多教師雖然在教學形式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應試教育的本質并沒有發(fā)生動搖,很少有人認識到課程改革首先要改變的就是教師。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與方法如果不改,任何課程改革都沒有多大效果。
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快,先學后用的苦讀觀念已經(jīng)過時,學會學習和終生學習更為重要。我們的課堂仍然更多地局限于知識的學習,忽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更難以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責任意識的塑造。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作為教師,我們要有一種危機意識和自我變革的精神。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
1.認識學科價值,增強教學自信
每門學科都承擔著無可替代的育人價值。政治學科在基礎教育中擔當著十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它教會學生要有國家和民族情懷,要有公民意識和責任擔當精神;教會學生辯證思考人生和社會,做出理性和積極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教會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學習西方國家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增強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
當今教育界所認為的教育三大目標“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都是我們高中政治教育各個模塊的應有之意。部分教師缺乏對政治學科的價值認同,上課缺乏應有的底氣,要么照本宣科,讓課堂缺乏生氣,要么在教學中滲透自己不正確的情緒表達,使政治教學不能發(fā)揮正面的導向作用。因此,政治教師應該提升學科素養(yǎng),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要有政治認同和理性思考,使自己的課堂能鏗鏘有力,增強學科吸引力和感染力。
2.提升教學層次,豐富課堂內(nèi)涵
一堂有質量和深度的課堂教學應包含三個層面,即知識內(nèi)容層面、思想方法層面、核心素養(yǎng)層面。日常的課堂教學能清晰地解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節(jié)好課,這樣的課堂僅僅停留在知識內(nèi)容層面,教學方法也更多的是講授和灌輸,即使有表面上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也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
在知識內(nèi)容教學的基礎上,應做好思想方法引導,幫助學生分析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體驗分析與綜合、思辨與拓展的思維方法。在夯實知識、思想方法引領的基礎上,如果能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理解黨和國家出臺的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和必要性,并且以主人翁的角色思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這就自然上升到核心素養(yǎng)層面上去了。經(jīng)過三個層面的教學,就能很好實現(xiàn)我們經(jīng)常強調的“知、信、行”的統(tǒng)一。
3.優(yōu)化學案設置,服務課堂教學
學案導學是教學工作常態(tài),也為我們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發(fā)揮了重大作用。近年來部分教師嘗試“議題式”教學法,也對學案設置做出適當優(yōu)化,但總體而言學案設計還顯得陳舊和低效。傳統(tǒng)學案一般為兩個部分:一是基礎知識填空,二是習題訓練,而在實踐中,教學案與課堂教學的關聯(lián)度卻并不強。
建議將教學案尤其是復習課教學案改為“助學單”的形式:課前預習部分進行知識體系構建,便于學生整體上把握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歸納的能力;學案的核心部分是服務于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可以選擇相關時政材料,設置有一定思維力度最好是能夠引發(fā)討論甚至是辯論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不能直接從課本上尋找答案,而是遵循從具體到抽象逐漸分析歸納得出課本核心觀點,再運用核心觀點去解決論證有關實際問題。助學單的第三部分可以精選適量的習題作為課堂檢測和訓練鞏固之用。
4.組織小組學習,學生主動發(fā)展
傳統(tǒng)教學中,更多的是教師分析講解,提問很少,學生多以觀眾和速記員的角色存在,因此課堂教學效益低下。在政治課教學中,合適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可以解決學生課堂參與和互動的不足,在試卷講評課中效果更佳。
試卷講評中可以分三個步驟進行:(1)小組交流:從分數(shù)最低的同學講起,其他同學進行補充,重復的題目不講。(2)全班交流:提出小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讓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解答分析,如果本組成員對相關題目有特別巧妙或精彩的解法也可以在全班分享,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由老師答疑解惑。(3)優(yōu)秀學生評價試題,包括試題的優(yōu)點和不足,以及如何變式等。這樣學生就從做題的角色上升為命題者和審題者的角色,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品味,促進學生主動高效學習。
5.精選例題教學,做好引導示范
例題教學不可或缺,政治學科當然也不例外。大多數(shù)學生畏懼政治主觀題,在考試中審題不清,亂寫一氣。在教學中,要安排一定課時專門進行主觀題例題教學,以幫助學生提高答題能力。
對于政治主觀題,首先強調審題,審設問、審關鍵詞或相關術語。其次是如何組織,找出與關鍵詞相關的知識點,按題目要求進行取舍。再次注意疑問詞,其實政治主觀題的答法是可以公式化的。如“原因意義類”,理論依據(jù)+意義;“如何怎樣”類,用動態(tài)的語言進行組織;“認識看法”類,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方面組織,有幾個用幾個。最后,必須要強調書寫,書寫的重要性學生應該能知道了,最低要求是清楚易認。
而教會了學生審題答題,我們不僅“授人以魚”,更能“授人以漁”。
參考文獻
[1]王躍進.高中政治核心素養(yǎng):特性分析與培育路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1):65-68.
[2]羅華蓮.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初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0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