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莉
摘要:當下小學生作文無事可寫,并不是缺乏寫作素材,只是學生不會觀察。教師針對學生觀察中存在的問題,運用走心、放大、走位這三種觀察方法,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豐富的社會活動和家庭生活,學會多角度觀察,放大生活中看似平淡的細節(jié),產生真實生動的情感體驗,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使生活成為學生習作的源泉。
關鍵詞:生活;觀察;體驗;小學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9B-0055-04
當前習作教學的最大問題,不是無事可寫,而是學生不會觀察。肖川提出,應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1],“每一個學生的經歷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2]。真正的作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缺少對生活觀察的習作則成了無米之炊,就算寫出來也是空洞無物的。因此,教師教學生寫作文,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只有在細致觀察,真實體驗后,寫出來的才是充滿真情實感、有血有肉的“真”作文。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觀,指看、聽等感知行為。察,即分析思考。由此可見,觀察不僅是視覺過程,還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觀察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為知覺的高級形式。藝術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觀察。魯迅先生說過,“一個蘿卜,一只雞,在他的記憶里并不含糊,畫起來當然就切實。寫作也是這樣。一件事情,如果他觀察細致,不含糊的話,寫起來就具體了”[3]。其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就在我們身邊,學生并不是沒有看到,只是沒有用心感受,沒有思考,也就沒有情感上的認同、感動。因此,學生普通的“看到”在他的記憶中是“含糊”的,并不意味著他在“觀察”。教會學生觀察,是作文言之有物的關鍵。
一、學生觀察中存在的問題
在缺乏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感受生活,觀察體驗中,常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盲目觀察,無的放矢
這種觀察一般指學生在經歷生活的過程中,缺乏目的性,也沒有留心觀察的習慣和意識,因此,他們的“觀察”就成了一種隨意的“看”。沒有明確的目的,學生所看的、所經歷的事情,只會是一個籠統(tǒng)的大概,缺少對關鍵性細節(jié)的觀察,所有的事情經歷過后,很快就成了過眼云煙,習作時他們也就自然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
(二)隨意觀察,順序凌亂
由于缺乏明確目的,或沒有一定的方法,部分學生的觀察不夠清晰,甚至有一些凌亂,主要表現(xiàn)在:(1)觀察對象選擇的隨意;(2)觀察順序安排的隨性。
學生在觀察時更多的是隨著自己興趣走,喜歡哪里就觀察哪里。觀察物體時,局部與整體的順序;觀察景物時,遠近方位的順序;觀察人物時,人物對象的選擇與事情的變化,等等,都是有一定的觀察順序和表達順序的。但學生在觀察中的隨意和順序不清晰,造成了習作中表達順序的凌亂。
(三)任務觀察,缺乏情感
如果說前兩點問題是由觀察目的和觀察方法引起的話,那第三點問題,則是因為目的太明確,缺乏情感體驗而造成的。學生的觀察活動純粹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沒有自我觀察動力,在觀察的過程中,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進行解剖型觀察。細致是細致了,但是在觀察景物時,沒有喜愛之情;經歷生活,觀察人物時,缺乏情感共鳴。這樣的觀察,是純粹任務式的,這樣觀察寫出來的作文,也會變得沒有生命,沒有情感。
二、指導學生觀察什么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寫作材料都是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從生活以外去勉強找來的。換句話說,這些寫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經驗。”[4]這句話充分說明,小學作文教學應該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觀察的對象就是生活,是生活中看似不經意的點點滴滴,也就是生活中的細節(jié)。
究竟何謂“細節(jié)”呢?細節(jié),是一種能影響全局的細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和行為。細節(jié),散布在生活之中,一個微表情,一個小動作,也許一閃而逝,可駐足品味,每個小細節(jié)的背后,也許就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其實就是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教師可以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綜合成一個個主題。學生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段,圍繞一個主題,有目的、有系統(tǒng)地觀察生活。在這種持續(xù)性的細致觀察中,學生對生活小細節(jié)的認識會更加深入,再加上細節(jié)背后的故事,那學生就能寫出一篇篇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了。
三、引導學生怎樣觀察
(一)走心
觀察,首先是用心感受,要能夠喚起情緒,引起情感體驗。心為之所動,才會促使眼去細細地看,觀察后有所發(fā)現(xiàn),又會再次強化內心的感受。所以,走心,是促進學生觀察的原動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對生活有所認識,有所感悟。
一頓早飯,如果在學生的眼中只是一頓普通的早飯,甚至是一頓天天都吃、食之乏味的早飯,他肯定覺得沒什么好寫。但是,當學生在看到早飯的同時,還看到在廚房忙碌的爸爸或者媽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以及對他的愛,那這頓早飯的分量就不同了,他筆下寫出來的早飯肯定也不一樣。
一個學生初次寫自己早飯時,是這樣描寫牛排的:“白色的盤子上,放著一塊灰色的牛排,里面還夾著一些血絲?!?/p>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心觀察和感受,展開了這樣一段對話:
師:怎么牛排中間夾著血絲?媽媽特意做這樣的牛排給你吃的?
生:不是的,媽媽看我喜歡吃牛排,特地學做的牛排。因為是第一次做,火候沒有把握好,所以中間沒有完全熟透。
師:哇!你的媽媽真好,居然早晨做牛排給你吃。你平常留心觀察每天早飯都是由誰在什么時候給你做的嗎?
生(若有所思):媽媽每天早早地起床為我做早飯。我起床的時候,早飯都已做好了。
師:媽媽對你真好?。▽W生由衷地點頭)牛排雖然有些血絲,好吃嗎?(學生再次點頭)看來,你愛你的媽媽,也很喜歡媽媽做的牛排。能把你的這種觀察和感受變成文字,通過你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呢?
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一份感動,學生的筆觸改變了:“潔白的盤子上,放著一塊粉嫩的牛排,散發(fā)著陣陣香氣。我看了不禁食指大動,迫不及待地切下一小塊放入嘴中。哇,鮮嫩的肉質充滿韌性,伴隨著黑椒味在我口中回蕩。太好吃了……”
走心,就是學生用心感受之后,擁有屬于自己的真實的情感,并把情感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走心觀察后的寫作,不需要抓耳撓腮地遣詞造句,只需要真實地表達心之所想,作文也就充滿生活情趣,變得真實生動。
走心,不僅在于內心的認識與感悟,還要有豐富的想象。
一個女學生得知媽媽給她添了一個妹妹,自己就要當姐姐了,充滿欣喜與期待。第一次看到妹妹,怎樣表達自己內心感受,寫出對妹妹的喜愛呢?這里,學生除了通過優(yōu)美、細膩的文字描寫出妹妹的可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情感認知和體驗的基礎上,觀察和思考“當看到妹妹‘長長的睫毛,‘肉嘟嘟的小手和‘白白嫩嫩的臉蛋,你又想到了什么?”于是,女學生在細致入微的觀察后,加上自己獨特的想象,筆下描繪出這樣一幅畫面:“長長的睫毛撲閃著,像蝴蝶的羽翼,肉嘟嘟的小手裹在潔白如雪的被子里……那嫩嫩的臉蛋,像飽飲了玫瑰酒似的,紅紅的,漲溢出她的可愛。”
因為走心,因為有愛,學生觀察才如此細膩,再加上自己獨有的感受與想象,才能寫出一篇充滿愛的作文。
(二)放大
明確觀察目的,有助于學生排除觀察對象中與觀察目的無關的事物,有的放矢,使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對象中,做到觀察“放大”。
1.放大特點
事物是普遍的,普遍中又具有特殊性。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特點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時,一定要抓住特點,放大特點,引導重點觀察。
一片普普通通的樹葉,可以怎樣放大特點進行觀察呢?下面是一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的語言:
師: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樹葉,你看到了什么?
生1:梧桐樹葉。
生2:金黃的銀杏葉。
……
學生的觀察都是整體的形狀和顏色,似乎對樹葉,再也寫不出其他的內容了。于是,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放大觀察。
師:哦,你說銀杏葉是金黃的。我們就來看這片銀杏葉,它的正面雖然是黃色的,但是黃的深淺一樣嗎?
……
師:每片葉子,都有正反兩面。讓我們就像帶上一個放大鏡一樣,盯著葉子的正面和背面看一看,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不同紋路的葉脈,不同的顏色,葉邊是鋸齒的還是光滑的……)
師:哎呀,你們的眼睛真厲害,真會觀察。其實觀察,不僅可以用眼睛,還可以用手。我們來摸一摸葉子的正面和背面,你還觀察到了什么?
…………
師:剛才我們用上自己的眼睛和手,就像帶上放大鏡一樣,發(fā)現(xiàn)普通的樹葉也能觀察到這么多特點。下面,我們還可以借助什么來進行觀察呢?(鼻子、心……)
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放大特點觀察就是用上不同的感官,走近觀察的事物,發(fā)覺其細微的特征。在放大特點觀察后,學生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熟悉的世界竟如此精彩。
不僅是觀察自然景物可以運用放大特點的觀察方法,在觀察每天經歷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時,也可以放大特點進行觀察。
“擠牙膏”,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可以寫成一篇作文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觀察他們怎么擠牙膏:有人喜歡從牙膏的底部有序地往上擠,有人會從牙膏中間擠,有人會邊擠牙膏邊把底部整齊地往上折起,還有人卻把牙膏擠得凹凸不平……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學生會進一步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人擠牙膏的方式各不相同,和他的性格有一定的關聯(lián)。生活,是多么有趣呀!
2.放大反應
反應,體現(xiàn)了觀察者——學生的觀察感受。
以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為例:春天,路過一棵櫻花樹,正巧一片櫻花瓣飄落,落在臉頰上,可以寫出什么感受?
學生第一次的記錄:“看到淡粉色的櫻花瓣,我開心極了,櫻花真美!”
這句話,學生僅僅是在簡單地記錄自己的感受。放大反應,則要教師引導學生更加細微地捕捉當時的觸覺、心理,以及自己獨特的感受、想象。當然,這要求教師首先能敏銳地抓住學生語言中需要放大的點,再進行引導。
師:我相信,在你看到花瓣前,首先是感覺到花瓣落在你的臉上,那是一種什么感覺?
生:很輕,很癢。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癢?生活中還有什么時候也有這樣的癢?
生:癢癢的,麻麻的,像小蟲子在爬,又像頭發(fā)拂過我的臉。
師:這種感覺真奇妙!在你接住這片花瓣前,肯定有一些心理變化吧?
生:是的,我很奇怪,當時在想“這是什么呢?”
師:居然是一片櫻花瓣!這時,你又有什么感覺?
生:很驚喜,也很興奮,覺得春天真的來到我身邊了。
師:帶著這種心情,你看到的櫻花瓣一定是與眾不同的吧?
…………
學生抓住自己的情感變化,放慢,放大,修改后的習作變得更加鮮活生動了:“在路上行走,突然臉頰癢酥酥的。是什么?我好奇地摸向我的臉,正好接住了一片嬌嫩的櫻花瓣。哇!花瓣如嬰兒的臉,如天上的云,折射出一縷金色的陽光,似乎輕撫在我心上,也是那樣癢酥酥的。”
3.放大環(huán)境
有些情境下,環(huán)境的強化,能夠更好地突出觀察對象,表達觀察感受。如課文《愛之鏈》中第一自然段的描寫:“已是黃昏了,伴隨著寒風,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飛舞的雪花鉆進破舊的汽車”,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既表現(xiàn)了喬伊工廠倒閉,丟失工作的困苦,也側面烘托出后文體現(xiàn)的人與人之間充滿愛的溫情。同樣,學生的觀察,也可以有選擇地放大環(huán)境,突出觀察的感受。
運用放大的觀察方法,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觀察視角,使其善于抓住觀察的重點及觀察對象的特點,從而提高觀察力。
(三)走位
走位,就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體驗。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視覺的特點是籠統(tǒng)、輪廓化占優(yōu)勢,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觀察人、事、物的細節(jié)。
當莫泊桑向福樓拜請教“馬車有什么好寫的”時,福樓拜說:“那富麗堂皇的馬車,跟裝飾簡陋的馬車是一樣的走法嗎?烈日炎炎下的馬車是怎樣走的? 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馬車上坡時,馬怎樣用力?馬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樣的?這一切你都能寫得清楚嗎?”這一連串的話,正是引導莫泊桑從不同角度去觀察。
走位,除了多角度觀察事物,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鼻去聞、用手去摸,用多種感官去全方位感受。這也是一種形式的走位。
當學生用心體會,放大細節(jié),多角度觀察了,學生就會逐步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如此豐富、有趣,即使再小的生活題材也能寫出真實生動的作文。
總之,生活如源源不斷的五彩泉水,為習作注入五彩斑斕的題材。只要學會觀察,在觀察中積累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生的習作興趣最終會被激發(fā),習作能力會不斷提高。習作,將成為一件樂事。
參考文獻:
[1][2]肖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50,104.
[3]魯迅.朝花夕拾[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119.
[4]葉圣陶.落花水面皆文章:葉圣陶談寫作[M].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7:54.
責任編輯:石萍
Abstract: Currently, pupils seem to have nothing to write about in their compositions, not because of lack of writing materials but lack of ability of observation. In view of problems with students observation, teachers may adopt the methods of attention, expansion and motions to guide them to focus their eyes on abundant social activities and family life so that they can learn to observe from various angles, enlarge the details in life, experience the authentic emotions, and express their unique feelings, eventually letting their lives be the resources of their writing.
Key words: life; observation; experience; primary school writing i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