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
從金融的視角看,大到操盤百億基金,小到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理財,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投資眼光是否精準、投資的時機是否合適、投資手段是否高超,這些其實都是次要問題。如果你問一位公募基金經理,投資過程中需要把握的最關鍵問題是什么,他一定會告訴你:“配置、配置、還是配置。”
所謂資產配置,通俗地講,就是根據投資的目標需求,將資金在不同資產類別之間進行分配。例如一只新成立的股票型公募基金,基金經理首先要購買一定比例的大盤股,然后購買一定比例的債券,再買一部分股指期貨,預留一些資金打新股,剩下的錢,才會按照基金經理的個人投資偏好,投資幾個看好的股票板塊追求利益最大化。
這種操作手法可能讓很多股民散戶不屑,在他們眼中,炒股就應該看準一個股票,全倉買入,甚至押上全部身家,然后聽天由命,漲了就歡天喜地買房買車,跌了就“臥倒裝死”等著幾年后解套,實在受不了了,就割肉出局,然后再買……
散戶的操作手法雖然看起來很“過癮”,但最終賺錢的概率很低,關鍵是風險極大,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出現(xiàn)問題,很可能血本無歸。
公募基金經理的做法則不同,買大盤股,是為了能夠讓基金凈值和大盤指數掛鉤;買債券,一方面是平衡資產比例,同時也保證有足夠的變現(xiàn)能力;配置一部分股指期貨是為了對沖大盤下跌風險;預留資金打新則是謀求股市中穩(wěn)定收益……基金經理水平的高低,其實不在于他選的單個股票好壞,而在于他所配置的投資組合是否合理,能否在目前市場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穩(wěn)健和收益的兼顧。能夠將資產配置發(fā)揮到極致的基金經理,必然成為投資明星。
返觀家庭理財,道理也一樣。如果一個家庭將所有能動用的資金都拿去投資高風險領域,看到股市迎來牛市就全倉去買股票,看到房價上漲就傾盡所有甚至不惜貸款去買房,看到P2P平臺給的利息高,就把所有錢都放到網上做理財。如此種種,一旦時運不濟,股市跌了,樓市慘淡了,P2P平臺爆雷了,整個家庭的財務狀況立刻崩潰,連給孩子上學、吃飯、買衣服的錢都沒有了,這種家庭理財只能用失敗二字形容。
其實,圍繞家庭理財,在世界范圍內早就總結出若干種科學模式,比如世界著名的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總結出的“四賬戶”布局。第一個賬戶設計為日常開銷賬戶,要將家庭資產的10%作為流動資金,應付日常開銷,至少要夠應付未來半年的開銷;第二個賬戶叫做“杠桿賬戶”,占家庭資產20%,并不是用來投資,而主要是購買財產保險、意外傷害或重大疾病保險,確保在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時,之前的小投入能夠換來大額資金彌補損失;第三個賬戶是投資類賬戶,占家庭資產30%,主要用來投資股票、期房等高風險資產;第四個賬戶是長期收益賬戶,占40%,用來保障家庭的子女教育、買房買車、贍養(yǎng)老人等固定會有的大額支出,這部分錢不能投資高風險領域,而只適合定期存款、銀行理財、債券等領域。
有的投資者看后覺得沒什么稀奇,這四種賬戶家里都有設置。但關鍵問題在于資金的分配比例和是否堅持。有的家庭,起初只拿30%的錢投資股市,第二年看股市大漲,立刻忘掉規(guī)則,把90%的錢都投進去。有的家庭最初買了一些保險以備不時之需,后來覺得不劃算轉換成其他資產。有的家庭起初雄心壯志為孩子上學存錢,但僅幾年就禁不住誘惑拿去買了理財。
家庭的資產配置,往往要經過幾年時間的堅持才能最終顯示出它的效果,正所謂錢到用之方恨少,只有堅持合理的配置,才能保持資產的穩(wěn)健增長。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資產配置定律值得大家參考,例如“房貸三一”定律——每月房貸金額不應超過家庭當月總收入的1/3;“80定律”——年齡越大,投資股票等高風險產品的比例越要下降,投資金額=(80—當前年齡)%。,例如“雙十定律”——投保總額不能超過家庭收入10倍等。這些家庭理財配置法則都是經過了幾十年、上百萬家庭理財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的結果,值得每個家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