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孟建軍
我曾經在網上還見過蔣兆和上世紀30年代為蔣風之畫的另一幅拉二胡的水墨畫,且左上角提款上寫著兩行字:“琴聲悠悠我心緲緲,為風之先生國樂家一寫,兆和”。不難看出,蔣風之一生與著名國畫人物泰斗蔣兆和先生過從甚密,他們之間的友誼貫穿了半個多世紀。帶著對前輩的追憶和對這段珍貴友誼的緬懷,我采訪到了蔣風之的四子——蔣靜風。從他收藏的父親蔣風之的老琴中,一點點抽絲剝繭,請他講述當年老藝術家們的惺惺相惜,以及樂器背后的故事。
蔣靜風告訴我,當年北京有著名的“三蔣”,即:蔣兆和(畫家)、蔣漢澄(攝影家)、蔣風之(音樂家),三蔣在各自的行當各領風騷。
蔣風之先生是著名民族音樂教育家、二胡演奏藝術家,曾擔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副院長。蔣風之先生祖籍江蘇省宜興縣人,1927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同年上海國立音樂院成立,蔣風之即轉入該院,成為上海國立音樂院第一屆學生,師從平湖派琵琶大師朱荇清學琵琶,同時向著名音樂家吳伯超學習二胡。1929年,因為護院會風波被校方開除,蔣風之旋即與陳振鐸等同學來到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投師著名國樂大師劉天華先生學習小提琴和二胡,并深受劉天華先生的信賴和器重。在校期間,他半工半讀,刻苦學習。
憑借著自己頑強努力和對二胡藝術深入的鉆研,蔣風之先生在漫長的藝術實踐中,經數(shù)十年探索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立了“蔣派”二胡藝術風格,成為“蔣派”二胡藝術的一代宗師。1931年,蔣風之先后在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北平師范大學音樂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河北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河北師范學院藝術系、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任教,并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主任和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文聯(lián)委員。幾十年的音樂生涯中,蔣風之先生還擔任國內多家民族樂器廠的顧問,為民族樂器的改良制作獻計獻策。
1986年1月26日,蔣風之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8歲。
蔣兆和是中國人物畫泰斗,蔣風之是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蔣派”二胡的一代宗師。我不甚了解兩位大家生前交往的故事,但通過這幾幅畫作,能窺見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兩位大家生前所留下的音樂、繪畫作品,都是給予后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二位蔣氏名家同逝于1986年。
第一幅拉二胡的畫作,是蔣靜風拿給我看的。蔣靜風也是一位資深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xié)會、拉弦樂委員會常務理事。
蔣靜風自小師從于父親學習二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1959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后被保送到中國音樂學院。師從聶靖宇、王國潼先生。畢業(yè)后先后供職于濟南軍區(qū)前衛(wèi)歌舞團、北京歌舞團。擔任獨奏演員、二胡首席、民樂隊隊長及音樂總監(jiān),“蔣派”二胡藝術優(yōu)秀的傳承人。他手里目前有許多件蔣風之先生曾經使用過的樂器和一些其他很有史料價值的物件。
蔣風之先生嘔心瀝血,一生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二胡、琵琶演奏及教學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他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所錄制的大量唱片和音響資料則已成為國家的寶貴財富。蔣風之先生幾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詣、棄而不舍,執(zhí)著而頑強地進行藝術探索、追求和創(chuàng)造,著有《民族器樂講座》《二胡曲八首》《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等。幾十年里,他走過大江南北,在全國各地舉行了不可計數(shù)的音樂會,形成了既古樸典雅、細膩深邃,又內在含蓄、剛柔相濟的藝術風格,這些都是他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的證明,也是他留給中國民族音樂事業(yè)的寶貴財富。
在蔣靜風處,我看到了其父蔣風之先生當年使用過的幾把有代表性的樂器。
蔣靜風拿出一把制式與現(xiàn)今二胡相比明顯小一號的老紅木二胡,因為年代久遠,琴筒與琴桿處包漿鮮明。蔣靜風介紹說,這是其父1927年考入剛剛成立的上海國立音樂院之后,于次年(1928年)在上海城隍廟讓一個樂器制作師打造的。這把老紅木二胡張絲弦,琴筒上蒙著小鱗蠎皮。琴頭彎脖處裝有一個純銀的彎箍,鏤空雕刻著花卉圖案,它既能保護胡琴彎脖處以防斷裂,還可以起到美觀裝飾的作用。
據(jù)蔣靜風介紹,這把琴是其父設計,上海師傅根據(jù)其要求制作的。
“琴筒底下的托板是蔣氏托,二胡有底托是從我父親這兒開始的?!笔Y靜風說,當時的二胡制式沒有統(tǒng)一,輕工部以這把琴為藍本制定了二胡制作標準。如此看來,這把二胡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實在太大了。
在蔣靜風家,記者還見到了蔣風之先生曾經彈奏過的一把鳳尾頭造型的曲項琵琶。這把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比現(xiàn)在的琵琶小巧俊秀。據(jù)有關專家稱,這把琵琶從包漿上判斷,可能是民國初年的產物。一位從事硬木家具的專家看了這把琵琶后,認為這把琴的背板很可能是海南黃花梨的材料。據(jù)蔣靜風介紹,其父早年學習汪派琵琶,也教過很多琵琶學生,其中一個學生叫匡宇忠,在中央音樂學院擔任琵琶教授。
劉天華早年的琵琶、二胡老師是周少梅先生。而作為劉天華的學生,蔣風之當年曾與周少梅先生還有過一段交集。1933年,他們兩人曾在北平六國飯店舉辦過一場音樂會,在當時影響很大。蔣靜風講了這樣一段故事:“1933年夏天,周少梅先生只身來到北平暫住在前門大柵欄一個小旅館。他此行目的是找他曾教授過的學生、老鄉(xiāng)劉天華先生。當他找到劉先生在大阮家胡同27號的家時,見到了劉天華先生的夫人,才得知劉先生已于一年前病逝。周先生十分悲痛。劉夫人安頓好了周先生,并得知了周先生的生活及經濟狀況的拮據(jù)后,寫了一張便條讓校工轉交給我父親(當時我父親已在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畢業(yè))。父親見到周先生了解了情況后,通過北平當時文化界的一些人士(當時父親雖然年輕但在二胡演奏上已小有名氣了)和基督教青年會決定組織一場音樂會。周先生演奏琵琶,父親演奏二胡。演出收入贊助周先生(時年周先生48歲,我父親25歲)。這件事也被傳為一段佳話。”記者還看到了當年二人開音樂會時的節(jié)目單。
蔣靜風收藏的蔣風之生前使用過的一些樂器,是非常有文物價值的瑰寶,因其背后鐫刻著許多故事,它們也見證了中國民族音樂從劉天華時代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