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荷仙 吳文麗
摘? 要:傳統(tǒng)文學向來不以直白言語表達,文人善用他物,淺露文心,表達感情,辭藻內(nèi)斂含蓄,創(chuàng)作簡潔凝練,詩句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而植物歷來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描述對象,世間草木皆為詩人筆下的情感支點,詩人的抒情往往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講究意境營造與主題表現(xiàn)。本文以金華地區(qū)古八景文化中的植物為研究對象,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意象剖析兩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探究植物意象中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藝術價值與審美意蘊。八景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文人根據(jù)不同植物的特征,主要從視覺效果、品質(zhì)特征、季節(jié)變換、情感寄托等方面切入,賦予植物以人的精神,對植物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運用與表達,借植物以表達內(nèi)心或喜或悲、思念如潮、壯志難酬等情感。本文對相關植物意象的解讀有助于我們體會中國古典園林營造中的意境,同時也可為當代園林設計、植物配置提供一定的啟示與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八景文化;植物意象;統(tǒng)計;金華
DOI:10. 16397/j. cnki. 1671-1165.201904065
“意象”一詞最早源于《周易·系辭》中“圣人立象以盡意”,其本義源于《文心雕龍·神思》中的“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后人對其解釋為:“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或者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情意?!盵1]將植物運用于意象的藝術手法最早記載于《詩經(jīng)》中的“參差荇菜”,主要以低等水生植物為主,其寓意也較為單純,一般指代與勞動相關的人或物。[2]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文人文學造詣的提升,植物逐漸有了象征意義,文人墨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風潮開始盛行,唐詩、宋詞、元曲等各類文學體裁中都有體現(xiàn)植物意象的內(nèi)容。
學術界對植物意象類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某一類文學作品中植物意象的研究,如翟瓊慧[3]、劉靜[4]、石潤宏[5]對唐詩中的植物意象進行闡述剖析;李彩霞[2]、邱美[6]分別對宋詞和詩經(jīng)中的植物意象進行了研究;(2)對某一地區(qū)文學作品中植物意象的研究,如盧旭[7]對揚州詩詞中的植物意象的研究;(3)對某種植物進行意象分析,如高涵博[8]簡析了宋詞中的菊花意象,肖磊[9]分析了我國古代詩詞中的楊柳意象,黃憲梓[10]闡述了芭蕉的古典文化敘事等。
目前對于植物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唐詩宋詞和國外一些詩歌,而對于八景文化方面的植物意象研究較為匱乏。八景是將某一地域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融合文學、藝術、美學等元素以典雅規(guī)整、形象生動的四字方式歸結形成組景的一類統(tǒng)稱。其中八景、十景、十二景等都屬于八景文化。宋朝沈括《夢溪筆談》中“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謂之八景”。此為后世八景之模板。八景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文學研究價值。本文主要針對浙江省金華地區(qū)古八景文化中涉及的植物部分進行統(tǒng)計及意象剖析。
一、統(tǒng)計與歸整
本文主要運用文獻收集法對金華地區(qū)古八景進行收集整理,參考了《金華府志》《蘭溪市志》《磐安縣志》《武義縣志》《蔡宅村志》《上柏石村志》《東陽名村志》《浙江鄉(xiāng)村旅游志》《浙江省名村志》《金華古十景詩選》等文獻。最終整理得到涉及植物元素的共有258組八景組景,632個八景景點。其中包含的植物元素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統(tǒng)稱類植物(表1),如花、草、樹等,此類元素主要用以表達四季變換。如春草、花錦、春樹象征生機盎然的春;草蔭、綠蔭、茂林代表郁郁蔥蔥的夏;百果、橙黃、柰紫表示碩果累累的秋;衰草、孤干、空林指代萬物凋零的冬。
第二類為具體植物(表2),主要包括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水生植物等多種類型。其中“松”“竹”“柳”出現(xiàn)頻次位居前三,“松”出現(xiàn)108次,“竹”出現(xiàn)57次,“柳”出現(xiàn)44次?!八伞薄爸瘛彼募境G啵辉谌f物繁盛的春夏爭奇斗艷,卻在蕭瑟凋敝的秋冬保持生機?!八伞奔词乖谄D苦惡劣的石縫中飽經(jīng)風霜卻依舊蒼勁挺拔,生機盎然,古人將之喻以堅韌頑強的崇高意志和長壽之意?!爸瘛币蚱渫庑沃绷⑿揲L而寓以高潔脫俗、堅貞不屈的品格,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更有不可居無竹之美譽?!傲笔谴旱南笳鳎哿釉绱旱南矏?,盛柳見證仲春的繁盛,敗柳寄托暮春的憂傷,“柳”也因此被賦予多種植物意象:柳芽是希望與愉悅的象征,柳絮的飄忽不定宛如在外的游子飽含濃濃的鄉(xiāng)愁與思念,“柳”因與“留”同音又可表達離愁別緒,并于漢代盛行折柳送別表達惜別之情。此外,古人所喜愛的植物還包括梅、蘭、菊、桂、柏、蓮,等等。
根據(jù)植物運用頻次統(tǒng)計得出芙蓉、槐的出現(xiàn)頻次為10次,果樹類植物如李、桑的出現(xiàn)頻次為7次,菱、樟的出現(xiàn)頻次分別為6次和5次,杏、稻、藻的出現(xiàn)頻次為4次,萍、芭蕉、棗、藕、禾、蘆等出現(xiàn)頻次為3次,蘿、瓜、棠、仙掌出現(xiàn)頻次為2次,果蔬類植物如柑、大豆、柚、葡萄、蔗、楊梅、芹等出現(xiàn)頻次為1次。部分觀賞類喬木、花卉如榆、青油、栗、橡、珊瑚樹、瑤草、白杜、杜鵑、山茶、凌霄等的出現(xiàn)頻次為1次。
從以上統(tǒng)計可見,古代文人除了對統(tǒng)稱類植物與具體植物進行運用,還將不同植物進行搭配來表達某種意象,如:松竹交青、蘭桂呈祥、藻塘春柳、棠茭清垂、沐藻藕塘、橘柚園、蓀塢拾蘭、橘井茗香、槐址觀禾、花臺柳浪、滂谷爭春(桃、李)、二杜仙蹤(芙蓉、赤松)、長堤蔚勝(柳、松)、長堤積翠(松、柏)、香爐繞翠(松、竹)、歲寒亭(松、竹)。主要分為三種類型:(1)品格及意趣相近植物的搭配,如“松竹交青”“蘭桂呈祥”“棠茭清垂”,植物的疊加使用是對某一美好品格的強調(diào)與升華;(2)同一季節(jié)性植物的搭配,強化季節(jié)特征,如“花臺柳浪”“藻塘春柳”“滂谷爭春”(桃李);(3)外觀的和諧搭配,大多通過空間上的高低錯落和色彩上的對比給人以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如“槐址觀禾”“二杜仙蹤”(芙蓉、赤松)。
二、植物意象的表現(xiàn)方式
通過對金華地區(qū)古八景中植物部分整理歸納,得出對植物的描寫包括寫實和寫意。先人主要從視覺效果、生長特征、季節(jié)變換、情感寄托等方面賦予其獨特的植物意象,并進行賞析運用。
(一)紅情綠意,賞心悅目
視覺是人對自然景物最直接的感受方式。植物獨特的形狀、色彩、姿態(tài)、組合配置等都是大自然的美妙作品,文人在享受自然所給予的視覺盛宴的同時,賦予其文學藝術的面紗。如“岸畔桃花”(固塘十景),“桃花滿樹笑盈盈,風吹錯落如紅雨”,春天桃花盛開時,粉紅的花瓣隨風如雨般飄落的輕盈姿態(tài)使人浮想聯(lián)翩。又如“桕霜染天”(澧浦十景),“桕樹猩紅孰染來,好如二月絳英開”;“蘭坡積玉”(蘭源八景),“嶺南饒有蘭如玉,何必西山賦采薇”;“瑞錦鋪墩”(泉塘雙桂八景),“綺交繡錯萬花團,晴日暉風艷艷看”;“華山榆景”(湖菱八景),“危巒萬疊綠絪缊,次第榆錢秀色新”。詩人將所見美景在筆下幻化成一幅幅畫作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使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二)德厚流光,高情遠致
在屈原《離騷》中,植物開始出現(xiàn)一些象征意義,如屈原以香草比喻高潔的品格。[2]自此,文人墨客常根據(jù)植物的生長習性、外形特征、歷史典故等方面賦予不同植物以美好品格。常用植物主要有松、柏、竹、蓮、梅、菊、蘭等。如“松竹交青”(上湖八景)中對于松竹的描述“竹成正直凌云子,松作擎天駕海梁”。松竹枝干挺直,枝葉繁茂,庇蔭后人而被賦予高潔正直、無私奉獻的高貴品格。又如“夏日荷香”“秋菊當霜”“冬梅映雪”(東莞八景)1中的荷花“清氣何曾添俗味,濃香不信有芳蘭”,歌頌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獨立品格;菊花“挺秀任從貞晚節(jié),垂香何必欲春風”,贊美其高潔傲霜、不逐世俗、堅守自我的崇高品質(zhì);梅花“時逢臘月花開日,會際殘冬雪滿天”,梅花忍受孤寂,凌寒獨開,又在報春后化作紅泥護花,因而被賦予孤高標世、孤芳自傲、無畏無私的美好形象。
(三)鳳鳴麟出,言古慕賢
在八景中對于古代先賢的追憶思慕比比皆是,此處所言“賢人”主要指國家的棟梁之才以及對后世具有深遠影響的英雄人物。人們通常以高大粗壯的樹木、樹林指代一批批推動時代發(fā)展、國家建設的人才,如“翠柏長春”(紫荊洞天八景),“況有明堂待梁棟,肯同標櫟老山巔”;“東山喬木”(畈田八景),“佳城郁郁先人塚,蔭庇曾元濟濟賢”。以具有高貴品格的植物特指名垂千史的人物,如“芙蓉晴翠”(金華十詠),“造化秀鐘人物盛,前賢高出浙河東”;“竹園清風”(漁晚蓮溪八景),“披襟以當之,欣足資清謳”;“杏林書韻”(東莞八景),“雅韻洋洋聞有味,清音朗朗句生香”。用植物比喻賢人,不僅是對賢人功績的謳歌,更表達了對賢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激勵當下及后人應以賢人為標榜,為腳下疆土盡一份綿薄之力。
(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縱觀歷史,自漢朝起朝堂便不再局限于血緣世襲而是開始選拔民間人才,從漢朝的察舉制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逐漸出現(xiàn)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科舉制度,無不體現(xiàn)了天子求賢若渴,平民寒窗苦讀、渴望一舉中第的社會風氣。然而當科舉制度成為實現(xiàn)抱負、飛黃騰達的重要途徑,便也意味著讀書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獨自一人進都趕考,離愁別緒、思念家鄉(xiāng)親人、內(nèi)心孤寂之感便油然而生。隨著競爭的愈演愈烈,大多數(shù)人面臨著無功而返、壯志難酬的境遇,又常說伴君如伴虎,即使在朝為官,仍有諸多苦悶和煩惱。因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便成為古代文人墨客最善用且常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之一,他們常常言不由衷,借助植物表達情感,寄真情于植物,因此留下了大量的經(jīng)典之作。
1.仕途不順,厭倦高堂
對于皇權至上、等級分明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忠言逆耳往往會帶來大難,仕途不順時的惆悵與苦悶,對朝野爾虞我詐的疲倦,士人敢怒而不敢言,只得借助植物抒發(fā)內(nèi)心的凄涼哀頹。如“秋至愍衰草”(八詠),“即惆悵于君子,倍傷心于行役”;“竹亭午夢”(拱和八詠),“自愧庸才荒落久,竟無好句刻瑯軒”;“松塢晴煙、柳橋曉月”(羅云八景),“高風莫遣空朝怒,駕起雙棲夢鶴蹤”“曉籌不必稚人報,尚有殘蟾在九霄”;“松林納涼”(童家源八景),“倚樹納涼聞子落,何須高夢見羲皇”;“葡萄松鼠”(聽鹿山房十詠),“天為侍中儲碩果,不教小丑肆樅堂”。這些均表達了士人位居高堂卻內(nèi)心疲倦無奈,渴望逃離朝野的思緒。
2.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在嚴酷的選拔制度下必然存在大量屢試不中的犧牲品,對懷才不遇的憤慨,渴望被重用以實現(xiàn)抱負、為君盡忠的情緒使得讀書人在返鄉(xiāng)途中不得不寄苦悶于自然。內(nèi)心的苦楚無處訴說,于是世間的一草一木便成為最好的聆聽者。如“棗塢秋光”(安儒八詠),“離離朱實郁成蔭,御座投臣見赤心”;“高阜喬松”(白坑八景),“大才可備棟梁選,豈是等常桃李看”;“桃浪觀魚”(聽鹿山房十詠),“羊裘翻笑非真隱,何事嚴陵更著臺”;“長松環(huán)翠”(南岑八景),“試卜蒼髯叟,還瞻若個封”;“西橋古木”(象塘八景),“皇家正欲需梁棟,未許長材偃石梁”;“梧院書蔭”(上蔣十景),“諸生雅抱凌云志,疑作高崗翽鳳詩”。文人借由植物一吐心中郁結,希望才能終有一日被人賞識。
3. 思鄉(xiāng)若水,無日不悠
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往往寄托于與家鄉(xiāng)擁有相同味道的事物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睹物思人(物),在外看到與家鄉(xiāng)相同的植物時往往抑制不住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如“遲日偏春麗”(續(xù)八詠),“游人自適意,客子偏傷情”。當游人享受春天萬物茂盛的美景時,詩人卻因看到垂柳而想起家鄉(xiāng)那棵柳樹,從而想起家鄉(xiāng)春天的情景,想起那個曾經(jīng)站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欣賞楊柳的自己,內(nèi)心不免傷感落寞。又如“竹院清風”(漁晚蓮溪八景),“引動思莼客,飄然弩歸舟”;“綠斐園”(盧宅十園),“南朝舊相家何在,勝國文園址亦荒”;“思親看柰紫”(西園十二詠),都提及與家鄉(xiāng)相同的植物,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內(nèi)心的清寂寥落和蒼涼哀傷。
4. 韶光易散,舊人不再
喬木類植物往往是長壽的象征,百年古木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以植物的不變對比時光的易逝。當詩人面對故地舊景,往往容易吊古傷今,滿是對時光不復的感嘆與無奈,及對故人舊物的思念。如“亭塘煙柳”(唐表十景),“擊馬門前思隨苑,懷人淚下憶瀟湘”;“雙峴排青”(南岑御書閣八景),“殘碣苔痕煙雨后,叫人翹首說當時”;“千松梵音”(湯溪八景),“記得談空借榻時,數(shù)聲敲破煙林曉”;“杏園別業(yè)”(上宅十景),“別業(yè)猶存憶昔年”;“棠圃遺蹤”(浮梁水龍口江村七景),“蔽芾偏偏不計春,至今猶道召公任”?;ㄩ_花落、嫩芽新枝年復年,時光卻永不回頭,詩句中滿含詩人對過去的懷念,對時光易逝、良人不再的悲傷。
5. 知音難覓,惺惜相知
知己,不僅是可以共同吟詩作畫的好友,而且是三觀相合、志趣相投的同道人,多數(shù)人苦其一生往往求而不得,因而常說知音難覓,當真正遇到知己時內(nèi)心的喜悅與惺惜溢于言表。如“修竹籠煙”(定光寺十景),“乍疑煙媚竹,誰解竹留煙”,清晨的竹林煙霧繚繞,神秘而又朦朧,宛如仙境一般,詩人將自己與知音比作煙霧與竹林的關系,煙霧懂得如何讓竹林更有意境,就如知音懂得詩人的內(nèi)心一樣,然而煙霧終會散去,留而不得,是竹對煙的留戀,更是詩人對知音的惺惜。又如“茶場春樹”(巍山八詠),“懷人渭北共春天,故交諫議如相憶”;“東皋雙松”(鶴巖八景),“如法有心宜結伴,若教盟志可相方”;“桃?guī)r霽雪”(拱峰康鶴四景),“所嗟高士去,何處訪袁安”;“沙堤翠竹”(舊陽基圖詩八首),“勁節(jié)親君子,虛心想故人”,以上八景通過植物意象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對知音的珍惜與思念。
6. 離愁別緒,隨風萬里
人生常別離,自古傷離別。離愁別緒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出現(xiàn)的一種情緒,文人情感細膩豐富,面對與親人、摯友的分離,內(nèi)心充滿不舍與惆悵,而古人又多委婉含蓄,極少直接表達,常常寄情植物,古文中描寫分別情景最常用的植物便是柳。如“垂柳港”(孔山十景),“攀條贈遠行”,折柳送別、借柳傷別向來是古人用于離別場景的重要意象,柳條的下垂本身烘托出一種憂愁悲涼的氣氛,而“柳”又同“留”,卻又往往留而不得,因而內(nèi)心愈發(fā)不舍與哀傷;又如“東閣種花”(華店蟠溪華家十景),“百花生日問何時,且送鴻歸訴別離”。百花盛開的時節(jié),花團錦簇,在本該熱鬧的氣氛下分別,這種對比更深化了詩人內(nèi)心對于離別的落寞與不舍。
7. 孑然一身,無所依倚
背井離鄉(xiāng)、離愁別緒、仕途不順、知音難覓、獨自一人等原因加之環(huán)境的渲染極易造成異鄉(xiāng)異客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詩與酒是當下最好的陪伴者,借景抒情也因此成為最好的宣泄方式。如“竹莖薰風”(聽鹿山房十詠),“為味清飆萬個栽,愛閑能有幾人來”,詩人在園內(nèi)栽滿翠竹,郁郁蔥蔥,而此情此景卻無人共賞,唯有與風為伴。又如“晴軒聽松”(龍山十詠),“曲徑春蕪綠,荒庭瘦日高”;“柳外斜橋”(碧湖十二景),“抱琴何處叟,獨過小橋西”;“蒼松輕籟”(紫荊洞天八景),“枝頭孤鶴驚殘夢,月朗星稀何處聽”;“梅峰古望”(浮梁水龍口江村七景),“孤標老干宛龍蟠,未知殷傳和羹后”。當獨自一人在寂靜的環(huán)境中傾聽風聲雨聲時,顯得愈發(fā)孤獨,當內(nèi)心寂寞卻見孤植的樹木時更襯托其內(nèi)心的悲涼。
(五)解佩投簪,求田問舍
內(nèi)心細膩的文人更能體會山川的壯麗與自我的渺小,體會萬物的永恒發(fā)展與生命的轉瞬即逝,因而他們不愿被束縛于朝堂之中勾心斗角、追名逐利,更向往田園牧歌,釋放真我,對怡然自得、悠閑恬靜的隱逸生活無比推崇。正如“松蹬彈琴、菊逕烹茶、梅窗點易”(高隆環(huán)綠園書軒八詠)中所言,在松樹下?lián)崆伲蘸V酗嫴?,梅花前吟詩,絲毫沒有俗世的煩惱,只管享受生活的悠然,這是對短暫生命最好的體驗;又如“荷塘滴露”(北莘塘八景),“吟風弄月悠然遠,不為隨流逐名利”;“桑園鳥語”(峴南壽塔八景),“于今領略芳園趣,欲逐珍禽日往還”;“橘園圍棋”(湶塘八詠),“綠林丹橘滿園場,棋局消閑化日長”;“柳塘游鯽鯉、芹堰泛鴛鴦,??秋呈實、來牟夏賦穰”(西園十二詠)。理想的隱逸生活一定離不開植物的點綴,一屋一花園,有酒有詩,便可逍遙過一生。
(六)樹大遮陰,歌功頌德
對于植物功能的贊賞主要表現(xiàn)在喬木的蔭蔽作用,院落的圍合既滿足人們的觀賞需要又可將部分枝干加以利用。如“芳園修竹”(雅宅十景),“冬猶茂、夏亦涼,取節(jié)成樓資小住”;“西鎮(zhèn)萌竹”(華店蟠溪華家十景),“翠環(huán)三徑護禪房”;“松林納涼”(童家源八景);“柏庭翠蔭”(太學十詠);“夏木垂陰”(蟾院十景)等。
(七)一花明景,一木知季
用季節(jié)性植物來指代四季的變化是表達四季景觀最直觀最普遍的方式。初春常用植物有嫩柳、春草、新柳,仲春常用百花、盛柳,暮春常用柳絮、楊柳等,例如“梅泉春水”“楊樹繞綠”“楓墩罩綠”。夏季常用植物為菡萏、荷花、蓮、綠樹等,如“水榭荷塘”“平瀨荷風”“堂淀風荷”“夏日荷香”。秋季常用植物為紅葉、楓、菊、敗荷、稻、碩果、柑橘等,如“秋林紅葉”“秋曉香柑”“稻隴南風”“秋野大豆”“楓塢秋聲”“秋菊當霜”。冬季常用植物為梅,如“梅枝雪霽”“雪里探梅”“冬梅映雪”。
三、結論與討論
八景文化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為八景文化中的重要題材,對植物意象的研究對于人們了解八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文人對于植物的運用,一方面是通過寫實,刻畫其作為自然景物隨季節(jié)變化所呈現(xiàn)的不同形態(tài)特征,從而達到視覺觀賞的滿足與愉悅。視覺感受往往帶來心靈的慰藉,也即另一方面的寫意,反襯文人的內(nèi)心與思想。高大挺拔的樹木常被用以言古慕賢、歌功頌德,而不同朝代背景與人生經(jīng)歷也往往使文人墨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內(nèi)心的悲喜透過植物意象得到了完美詮釋。通過對八景文化中植物意象的探討剖析,我們可以走進文人的內(nèi)心,感受他們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世界,對八景文化中植物意象的研究分析,對于未來其他文學體裁作品中的植物意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同時也對當今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具有現(xiàn)實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J].文學遺產(chǎn),1983(1):39.
[2] 李彩霞.宋詞中的植物意象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91-93.
[3] 翟瓊慧.全唐詩植物及植物景觀意象研究[D].臨安: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5.
[4] 劉靜.植物意象在唐代詩歌中的運用賞析[J].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4):32-33.
[5] 石潤宏.唐詩植物意象類型論[J].文教資料,2012(32):32-34.
[6] 邱美.《詩經(jīng)》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響[D].蘇州:蘇州大學,2008.
[7] 盧旭.揚州詩詞中的植物意象研究[J].文教資料,2017(23):6-8,13.
[8] 高涵博.簡析宋詞中的菊花意象[J].滄桑,2010(4):231-232.
[9] 肖磊.淺談我國古代詩詞中的“楊柳”意象[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9(1):76-77.
[10] 黃憲梓.芭蕉的古典文化敘事[D].西安:西北大學,2009.
[11] 王全權.中國植物文化的生態(tài)美學價值探微[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0-52.
[12] 田如男.植物質(zhì)感與植物景觀設計[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72-75.
[13] 陳星.楊萬里詩歌植物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14] 婁崇.弗羅斯特詩歌植物意象探析[J].天中學刊,2014(4):111-113.
[15] 孫秀華.《古詩十九首》植物意象統(tǒng)觀及文化意蘊詮釋[J].寧夏社會科學,2010(5):168-172.
(責任編輯? 古東)
Plant Images in Ancient Eight Scenic Spots Culture in Jinhua Area
Jin Hexian,Wu Wenli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e, 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 Zhejiang A&F University)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literators always make good use of other things to reveal their minds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with implicitness and elegant rhetoric, brief and condensed portrait, profound and meaningful lines. Plants have always been an indispensable object of emotion depiction in literature. Poets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ambitions indirectly. They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ambitions by depicting landscape and other objects and make effor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This paper takes pla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ancient eight scenic spots culture in Jinhua area and analyzes from two aspects, data statistics and image analysis,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rtistic value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 contained in the plant image. Eight scenic spots culture is a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arting from aspects such as visual effect, characteristics, the change of seasons and emotion sustenance, literators endow the plants with human spirit, depict and make use of them from the exterior to the inner, from shallower to the deeper so as to express the feelings such as happiness or sorrow, overwhelmed longing and unfulfilled ambi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levant plant imag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beaut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shall bring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s for modern time garden designing and planting arrangement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ight scenic spots culture; plant image; statistics; Ji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