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首都機場1架飛機著陸時失事。在拿到遇難名單時,周總理當場痛哭。名單上的第1個名字,是郭永懷。當搜救人員從機身殘骸中找到郭永懷時,發(fā)現(xiàn)他的遺體和警衛(wèi)員緊緊抱在一起。
人們將兩具燒焦的遺體分開時,中間掉出1個公文包,完好無損。里邊裝著的,是中國核試驗新得到的絕密數(shù)據(jù)。沒有戈壁灘上的那兩聲巨響,也許就不會有今日和平的中國。
核武保國,科技興國。
郭老,今日中國,可如您愿?
“當你面臨同樣選擇,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這是黃大年教授的最后1條朋友圈信息,他分享的是鄧稼先老先生的事跡。翻開黃教授的履歷,在英國的18年,他已經(jīng)是享譽世界的專家。但在2009年,他毅然回國。有外媒報道稱,“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潛艇后退100海里。”回國后,他帶領400人的團隊,填補了我國在勘探技術上的空白,創(chuàng)造了多個中國第一。
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拼。他說,“我搞科研,沒有敵人,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如今,我們的深地探測設備,可“巡天”,可“探地”,可“潛?!?。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黃大年教授,今日中國,可如您愿?
對于剛成立的新中國,想在西藏修1條公路,無疑是癡人說夢。
1位將軍,10名工兵,1200多名民工,10輛十輪卡車、1200把鐵鍬,1200把十字鎬,150公斤炸藥,就是這支隊伍的全部。7個月零4天,他們居然打通了生命禁區(qū)。這條路每1公里的背后都有2塊新建的墓碑。主持公路修建的慕生忠將軍曾說,“青藏公路必須修,就算是死,我也要頭朝拉薩?!?/p>
從那以后,“開掛”,似乎成了中國基建的代名詞。我們不僅養(yǎng)護了青藏公路,也修建了青藏鐵路。世界排名前10的高橋,8座在中國。
那些埋骨天塹的建造者,今日中國,可如您愿?
(摘自《玩酷實驗室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