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來
摘要:《離騷》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在《離騷》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體現(xiàn)了屈原的偉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是一首典型的政治抒情詩。而在2015年和2018年由著名歌唱家于文華和龔琳娜對于《離騷》分別進行了譜曲演唱,在中國樂壇也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對于文華和龔琳娜所演唱的兩個版本的音樂旋律、演唱技巧、配器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對《離騷》有一個更加升華的理解和認識。在兩種版本的音樂旋律上,龔版豪放恢弘,于版細膩婉轉;在演唱情感上,龔版磅礴大氣,于版余音繞梁;在配器上,龔版氣勢瀟灑,于版簡練明快。通過對這幾個方面的研究,對于《離騷》音韻文化的了解又更加深入直觀,也為眾多聲樂學習者提供了更好的素材和參考資料。
關鍵詞:屈原 ?《離騷》 ?老鑼 ?伍林發(fā) ?龔琳娜 ?于文華 ?演唱版本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8-0050-02
屈原是我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有深遠影響。《離騷》獨特的吸引力和詩句中所散發(fā)出來的魅力,使得它源遠流長乃至于現(xiàn)今都流傳甚廣。從古至今,也有多數(shù)音樂家利用《離騷》的詩句來譜曲演唱,但在近幾年卻有歌唱家演唱了兩個非常典型意義的版本,一個是2015年5月12日于文華在“端午節(jié)戲曲曲藝晚會”上所演唱的《離騷》選段,另一個是2018年4月21日龔琳娜在中央電視臺大型音樂詩詞文化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中演唱的《離騷》選段。兩位歌唱家都抓住了《離騷》最經(jīng)典的部分來譜曲,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等膾炙人口的語句也能在其中聽見。于文華在2015年9月23日出版的《國學唱歌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記憶》中將屈原的《離騷》選段譜成歌曲,是中華樂壇的體裁得到創(chuàng)新。而龔琳娜則把握了《離騷》中的“命脈”,將最出名的兩句歌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大方吟唱,將此歌曲描繪得淋漓盡致。本文通過對兩個演唱版本的音樂旋律、演唱情感和配器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對于《離騷》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和升華。
一、《離騷》兩種版本音樂旋律的分析比較
龔琳娜在《經(jīng)典詠流傳》中演唱的《離騷》選段是其老公老鑼譜曲再加上編鐘伴奏所完成的一首磅礴大氣的藝術作品。在演唱時旋律感層層推進,一開始旋律抒情婉轉,以四句為一小段,主要以編鐘伴奏為主,既讓歌曲沒有現(xiàn)代歌曲的流行元素,也使歌曲的原始感覺得到保留。而歌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句歌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得到兩次重復演唱,使歌曲的主題也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歌曲從第一句唱到“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旋律上主要以平緩為主,音樂線條沒有太大的波動性,也從歌曲旋律中可以了解到這是對于故事發(fā)展的一種吟唱與敘述,也預示著高潮即將到來。到了高潮部分連續(xù)四分音符的延長音的演唱,使旋律織體迅速得到擴充,這時后面的旋律也隨著歌曲情緒的推進加入了伴唱,從而使旋律感更加具有渾厚感和層次感。從而使歌曲更加具有氣勢輝煌的效果,并且以大氣的豐富織體感結束全曲。
由伍林發(fā)作曲,于文華所演唱的《離騷》節(jié)選《端午》,被于文華收錄在個人專輯《國學唱歌集——中國節(jié)日之記憶 》中,同樣也為傳承中華藝術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此首作品在旋律上整體主要以柔美婉轉為主,敘述性的旋律織體偏多,速度緩慢推進,旋律對稱規(guī)整,以級進為主,句與句之間連綿不斷,也使整首歌曲更加流暢和藝術線條更加連貫。
歌曲一開始的旋律伴奏也出現(xiàn)了編鐘的元素,在即將演唱第一句之前突然又加入了簫演奏,使古代元素被襯托得更加明顯,從而也使演唱者在第一句能夠更好的帶入角色,更好的輔助演唱。而在演唱時,以鼓、鑼、編鐘等樂器伴奏為主,前四句主要體現(xiàn)出了一種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在旋律的構成上主要以級進為主,整體起伏性小,更加突出旋律悠揚婉轉,如細水般緩緩流淌。
總體來說,兩首歌曲風格各異,在音樂旋律的分析上,龔版音樂線條明顯,起伏性強,開始部分與高潮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高音區(qū)結束全曲,更加突出音樂磅礴大氣的斑斕色彩。而于版則在音樂旋律上以抒情為主,主要用旋律來訴說一種愛國情感,通過作曲家的旋律描述,更加的突出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憂國憂民的悲憤心情。
二、《離騷》兩種版本演唱情感的分析比較
龔琳娜在演唱《上下求索》中所體現(xiàn)出的技巧也是顯而易見的。和著宏偉大氣的曾侯乙編鐘(復制品)的動人旋律,龔琳娜用她超強的音樂感知力和天籟之音般的歌聲,完美地唱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放與浪漫,令現(xiàn)場嘉賓都忍不住感慨:“我們感覺到,天地之間、蒼穹之內(nèi),中國古典時代的器樂所迸發(fā)出的力量”。而高潮部分則以長音“啊…兮…啊”吟唱,使情緒推向最高潮,吶喊出心中的無奈以及對于家國即將衰亡的悲慘狀況來進行敘述。而接下來又是進入抒情訴說階段,是情感與開頭相呼應。最后則又以中心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來結束,第一句重復兩遍,最后一句歌詞重復但是音區(qū)整體提高一個八度,并且音的時值延長一倍,使得情緒由于音區(qū)與時值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更加體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于文華2010年開始唱片《國學唱歌集》的打造,于文華避開了主流音樂的因素,致力于用音樂的形式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用極具民族藝術特征的腔調(diào)演唱《國學唱歌集——中國節(jié)日之記憶》,用古典風味的演唱特點重新喚起大眾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記憶。在2015年的端午節(jié)戲曲曲藝晚會上演唱了《離騷》節(jié)選《端午》,后來也被收錄到《國學唱歌集》中。整首歌曲主要以旋律平緩為主,連貫有序,無特大起伏,旋律與歌詞大意相符合,主要道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繁雜心緒,旋律以級進為主,體現(xiàn)出悲慘的淡淡傷痛。
在演唱情感上,兩者各有千秋,以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來進行展示。龔版磅礴大氣,于版余音繞梁。龔版在演唱時由于音域的擴充與宏偉,體現(xiàn)出整首曲子具有一種與反勢力正面交鋒,國家必將戰(zhàn)勝災難的決心。于版更加哀怨惆悵,對于即將面臨衰亡的國家憂心忡忡。正是兩者的差別如此之大,才讓兩種風格都在當今樂壇的影響如此甚大。
三、《離騷》兩種版本配器的分析比較
2018年4月21日龔琳娜在中央電視臺大型音樂詩詞文化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中演唱的《離騷》選段《上下求索》,一套曾侯乙編鐘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首蕩氣回腸的《離騷》。編鐘并不是在很多場合都能夠出現(xiàn),1978年在我國的湖北隨縣出土,65件的龐大編鐘樂器,包括了五個半八度的音域,齊備了十二個半音,它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華古代人類文明的智慧和發(fā)展,中外的學者們都稱它為稀有之寶。在《經(jīng)典詠流傳》的舞臺上,龔琳娜和老鑼用編鐘完美地演繹了屈原的《離騷》,將編鐘和《離騷》相結合,使屈原的愛國情懷和編鐘聲音撞擊出的效果完美結合。使此首歌曲的配器如此豐富充實,更加使經(jīng)典永久傳承,綿遠流長。而于文華演唱的《離騷》選段《端午》也正是有了“笙、阮、簫”等配器,使歌曲更加具有悲傷、凄苦的色彩,更加突出了歌曲所要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
在配器上,龔版大氣恢弘,于版行云流水。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龔版將大氣繁重的曾侯乙編鐘搬上了舞臺作伴奏,使演唱者將這首歌曲演繹得淋漓盡致,最后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有編鐘的伴奏,再加上高一個八度的音區(qū)演繹,使演唱者輕松演唱至“嗨C”,也讓情緒達到最高潮,最后在高潮中結束此曲。而于版以它整首歌曲平緩有序的獨特風格,是歌曲演繹得更加有魅力,再加上笙、阮、簫等具有典型民族樂器的加入,使歌曲民族風格強烈,首尾呼應在平緩中結束全曲。從而使聽眾回味無窮。
兩位歌唱家都抓住了《離騷》中最精華的部分來譜曲,通過對《離騷》兩個演唱版本的音樂旋律、演唱情感和配器幾個方面來分析比較,更加突出此首詩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而龔琳娜和于文華所演唱這兩個版本,龔版恢弘大氣,于版婉轉細膩,形象地襯托出了《離騷》中的遠大抱負。兩首歌曲的傳唱,也將對世人產(chǎn)生重大影響,并且得以永久傳唱。
參考文獻:
[1]周瑞.龔琳娜,老鑼“中國新藝術音樂”藝術特征探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年.
[2]王瀝瀝.植根民族自由歌唱——龔琳娜的歌唱之路、藝術特點及其所帶來的思考[J].歌海,2014,(03):77-80.
[3]王蓓.聲凌天籟藝潤人心——論青年歌唱家龔琳娜的演唱風格[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03):83-86.
[4]于文華.潛心打造《國學唱歌集》展嫻雅柔潤氣質(zhì)[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