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各具特色,都具有主導地位。等到唐朝時很明顯南朝文化占據(jù)上風,但北朝文化也被繼承其中較好的融合在一起,而最初的融合發(fā)展就體現(xiàn)在文學的融合發(fā)展中。南北朝時期上層文人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也進入了自西漢后又一個高潮,但北朝的文豪數(shù)量不如南朝,南朝的永明體詩人、宮體詩詩人、皇室文學家都創(chuàng)作樂府詩,但題材風格偏重艷麗綺靡。而南朝樂府民歌卻風格多樣,也有不少佳作,同時南朝的樂府民歌開始體現(xiàn)出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跡,這給唐代以后的文化融合帶來很好的影響。
關鍵詞:南北朝樂府民歌 南北文化融合 文化氣息 女性形象 邊塞題材
樂府詩在經(jīng)歷漢朝的興盛之后,南北朝時期又是一個創(chuàng)作高潮,從劉宋時期的鮑照、齊梁時期以沈約為主的宮體詩詩人到陳朝的江總等文人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樂府詩。北朝的王褒、庾信也有佳作流傳。上層文人中已普遍流行,民間的樂府民歌數(shù)量就更多了。這些樂府民歌許多和漢樂府一樣沒有具體作者,最多可考證出它們產(chǎn)生的時代和如何流傳演變,但也具有相當高的審美價值。
北朝樂府民歌的特點多是質(zhì)樸剛健,南朝樂府民歌多秀麗纏綿,在《樂府詩集》[1]中就有評價“艷曲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在今天南朝樂府民歌約存500首,大多保存在清商曲辭中;北朝樂府民歌相比數(shù)量較少約有70首,大多保存在橫吹曲辭中。雖然在內(nèi)容取材上北朝樂府民歌更為豐富,南朝樂府民歌多為男女戀情的情歌,但南朝樂府民歌的數(shù)量決定了它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地方,其中一部分作品已經(jīng)有了北朝樂府民歌的特點,初步顯示南北文化并存與融合。我們今天的研究成果表明唐代的詩歌徹底的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唐初文人們相爭南北文化哪種文化為正宗時,魏征提出對待南北文化差異應各去所短、合其兩長,所以我們很容易理解這樣的結果,而其實在南朝樂府民歌中就已初步具有這樣的融合。
閻采平在《北朝樂府民歌的南流及其對南朝文壇的影響》[2]中考證,公元494年后北朝的樂府民歌已經(jīng)成為文人們模擬的對象。劉宋初期北朝音樂就流入南朝,文人們模擬時是不僅用了北朝音樂,也開始用北朝的語言。因為這時候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改革,北朝語言、語音漢化水平提高,給南朝文人模擬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這以前有歷史記載的僅鮑照的《梅花洛》,這其實是因為鮑照出身低微,多和下層文人、市井百姓來往,而他本人是南朝初期創(chuàng)作樂府詩最多的文人,齊梁之后樂府詩盛行,而在這之前樂府民歌的創(chuàng)作早已在市井百姓中十分普遍。這也使得南朝的樂府民歌不僅有上層文人的引領,也融入了北朝樂府民歌的特點,最終使南北文化在南朝樂府民歌中進行融合。
首先我們常認為北朝樂府民歌多具有鄉(xiāng)土文化氣息,而南朝樂府民歌多具有市井商業(yè)文化氣息,其實這兩種文化氣息都可以在南朝樂府民歌中找到[3]?!蹲右顾臅r歌》(夏歌,其七)就是代表,“田蠶事已畢,思婦猶苦身。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這首詩風格質(zhì)樸充滿生活氣息,詩中這位農(nóng)村婦女辛勤的干農(nóng)活,思念外出的丈夫,情感真摯?!恫缮復分幸灿畜w現(xiàn),其一“泛舟采菱葉,過摘芙蓉花??坶瘋H,齊聲采蓮歌。”雖然詩風清新,是典型的江南民歌,但描寫的也是生產(chǎn)活動,表現(xiàn)勞動者的歡快之情。任何一種文化都少不了鄉(xiāng)土文化氣息,勞動者是最值得尊敬與歌頌的人,南朝樂府民歌中這類題材較少,但后代文人詩模擬層出不窮,例如白居易也創(chuàng)作過《采蓮曲》,相比之下這首民歌渾樸天然,充滿活潑健康的氣息。其二“東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樂,為持解愁思。”依舊從采菱之類的生產(chǎn)活動開始寫起,第二首相比第一首的歡快基調(diào),這首明顯有愁思,體現(xiàn)了日常生活中勞動的艱辛。同時也有像北朝樂府民歌中的鋪排寫法,例如《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边@三首南朝樂府民歌相比同時期的艷麗詩風,更具有北朝質(zhì)樸健朗的風格,南北文化的融合已體現(xiàn)在這幾首民歌中。
其次南朝樂府民歌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一般是秀麗溫婉,而北朝樂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英勇矯健,在《木蘭詩》和《李波小妹歌》中就有體現(xiàn)。這是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造成這樣的差異,北朝多年頻繁戰(zhàn)亂,人口數(shù)量驟減,尤其青壯年男子都被征兵入伍,整個北朝都充滿了尚武的風氣,因此民歌中也有很強烈的尚武氣息。南朝女子雖不用親自上陣殺敵,學習騎馬射箭,但因為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不在是單一的純情柔弱女子,也出現(xiàn)了剛烈活潑的個性描寫。例如《襄陽樂》(其四)“人言襄陽樂,樂作非儂處。乘星冒風流,還儂揚州去?!边@雖然是一首愛情詩,題材并不新鮮,但是文中的女性已不是柔弱的形象,她不愿受人擺布,發(fā)憤追求自由的生活。尤其第三句表現(xiàn)出這位女子的倔強、潑辣的性格。其八寫到“女蘿自微薄,寄托長松表。何惜負霜死,貴得相纏繞。”前兩句選擇松蘿和長松這兩種樸素的意象比喻貼切,其中女蘿這種意象最早出自《詩經(jīng)》,在南朝樂府民歌中繼續(xù)發(fā)展,到了唐代杜甫的《新婚別》中依舊有使用[4]。后兩句女子表達出愛情重于生命,感情熱烈真摯,但又樸實純潔,整個這首民歌的風格是剛勁拙樸。相比其他南朝艷麗柔媚的戀情詩,這兩首愛情樂府民歌是優(yōu)秀的佳作,體現(xiàn)了南北朝文風的融合,也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代表。
還有一個部分是融合了北朝樂府民歌中的題材。我們今天認為邊塞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關于征戍、徭役的一些詩歌作品。到了漢樂府詩歌中有類似《戰(zhàn)城南》、《飲馬長城窟行》這樣的軍戎詩,到了三國時期北方曹操的樂府詩、王粲的《從軍行》、由南入北的庾信、王褒二人的一些邊塞詩作都是影響邊塞詩的重要因素,因此北朝的樂府民歌也直接影響邊塞樂府詩和邊塞詩的發(fā)展。南朝的樂府詩對于邊塞題材的描寫只占很小一部分,南朝樂府民歌也是,但是北方的邊塞題材是可以找到的。比如《丁督護歌》五首全部都是邊塞軍旅題材,其一“督護北征去,前鋒無不平。朱門垂高蓋,永世揚功名”。其二“洛陽數(shù)千里,孟津流無極。辛苦戎馬間,別易會難得?!逼淙岸阶o北征去,相送落星墟。帆檣如芒檉,督護今何渠?!逼渌摹岸阶o初征時,儂亦惡聞許。愿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其五“聞歡去北征,相送直瀆浦。只有淚可出,無復情可吐?!痹娭械某跽鳌⒈闭?、前鋒、戎馬很明顯寫出了男主人公的從軍經(jīng)歷,同時后四首詩中還有女主人公的存在,表達送別的不舍與擔憂,心情悲傷淚流滿面。這些樂府民歌既有北方邊塞題材也融入了南方的閨怨題材,使其完美的融合,在這唐代王昌齡、李益的邊塞詩中就更明顯了。
最后一種在南朝樂府民歌中體現(xiàn)的南北文化融合是詩歌句式。南朝樂府民歌多為五言句式,因為當時盛行文人五言詩。而北朝樂府民歌句式比較自由,有三言、七言組合的雜言句式,比如《隔谷歌》、《地驅(qū)樂歌》,也有五七言結合的作品,《木蘭詩》就是杰出代表。南朝上層文人對七言、雜言的發(fā)展較慢,而民間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很快,比如《西曲歌》里就有很多七言樂府民歌?!肚囹嫲遵R》“青驄白馬紫絲韁,可憐石橋根柏梁。汝忽千里去無常,愿得到頭還故鄉(xiāng)?!薄杜畠鹤印贰鞍蜄|三峽猿鳴悲,夜鳴三聲淚沾衣。我欲上蜀蜀水難,蹋蹀珂頭腰環(huán)環(huán)?!?/p>
當文學作品中互有南北兩朝的文風,文化的交流是更為豐富的,進而會推動民族融合,有利于形成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等到唐朝文人們的作品中是完全體現(xiàn)南北文化的融合,其中受南朝文化的影響更為多一些。從唐代詩人們對南朝樂府民歌的學習借鑒就可以看出。比如《子夜四時歌》(冬歌)中“昔別春草綠”化作王維詩歌《山中送別》的“春草明年綠”;《青溪小姑曲》中描寫的是人神相戀的故事,從屈原的《九歌》中一脈相承,王維《魚山神女祠歌》也模擬了相同的故事。甚至也影響了宋代以后的文人們,例如《歡聞變歌》“計約黃昏后,人斷猶未來。”化成歐陽修詞中“人約黃昏后,不見去年人?!蓖瑫r南朝樂府民歌中語言清新活潑,風格明麗,善用雙關、諧音、隱喻等修辭手法,是宋詞、元曲、明代時調(diào)之類文學的先聲[5]。
參考文獻
[1].[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倉陽卿校,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2].閻采平,北朝樂府民歌的南流及其對南朝文壇的影響[J].湘潭,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1月第1期.
[3].魏耕原、張新科、趙望秦主編,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鑒賞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年6.
[4].曹旭撰,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5].袁行霈主編、劉躍進副主編、程章燦撰,南北朝詩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8月.
(作者介紹:陳孟瑩,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文學碩士在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古代詩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