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情作為心理學名詞,是師生交流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關(guān)鍵詞】師生關(guān)系;移情
【作者簡介】邵曉丹(1978.5-),女,漢族,江蘇太倉人,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小教一級教師。
我們教育工作者唯一神圣的使命就是培養(yǎng)和教育兒童。在他們身上,寄托著我們的希冀與理想,生命得以循環(huán)和延續(xù)。
兒童從入學起,大部分活動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與教師有著大量的交往和互動。根據(jù)賴斯特的一項調(diào)查,課堂里發(fā)生的116件事情中大約70%是一個人以上的交往活動;教師平均每天與他人往來約100次左右,主要對象是學生。
新課程標準下達以來,師生關(guān)系被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師生之間的接觸與往來也變得更為密集和頻繁。
因此,如何構(gòu)筑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加拿大著名的華裔教授江紹倫在他的《教與育的心理學》中說:“移情是人與人間的心理過程”“移情可能是進行交流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形式。對學生有移情作用的教師實際上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是他理解學生的情感,而且是他準備分擔學生可能承擔的任何重擔。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接收者常常感到寬慰,變得堅強。當教師對學生表示移情作用時,他實際上在給學生以信心,他是在樹立學生的自尊心?!币魄樽饔盟?jīng)之處,有效地排除了教育工作中的攔路虎,使荊棘之路成為順暢的坦途。
移情不同于一般常規(guī)意義上的師生接觸,如課堂問答、周記批閱、個別談話與家庭訪問等,它的涉及面更廣,屬于深層次的心靈交流和情緒感悟。
日內(nèi)瓦學派的領(lǐng)軍人物皮亞杰提出了兒童認知發(fā)展的階段學說,它們分別是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并給每一個運算階段規(guī)定了大致的年齡范圍與階段特征。比如具體運算階段,年齡大約在7—— 11歲之間,特征是能進行第二級概念,能理解和使用第二級概念。意即通過學生原有的概念,以下定義的方式所獲得的概念。如必須從“種田”“澆水”“售貨”等學生所熟知的概念,由具體到抽象,概括出“工作”的概念,這些任務是前一個低級的前運算階段無法完成的。其年齡的設置,只是一個大致的平均值,有上下浮動的空間。教師應該遵循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的規(guī)律,這是發(fā)生移情作用的理論依據(jù)。
兒童文化的特征就是游戲精神、一種自由平等的精神文化。教師要為他們提供想象的空間和活動的余地,允許他們海闊天空,自由翱翔。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力莫過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內(nèi)在興趣,而最能激發(fā)學生這種內(nèi)在興趣的莫過于游戲?!毕矚g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兒童的學習往往就是從游戲開始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這里的“樂”指的就是興趣。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學,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五年級英語繪本教學中的故事《三只小豬》,以精美的畫面、生動的故事,文字與圖畫的相輔相成,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 里面涉及了現(xiàn)在進行時、一般現(xiàn)在時、一般將來時等時態(tài)以及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初步滲透等語法知識,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們邊游戲邊學習,通過語篇的學習和閱讀,在潛移默化中聽懂和讀懂小故事,感受繪本所表達的特定的情感和主題。
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一個基本理念是人人平等,盡管人與人之間有年齡、學歷、性別、信仰、膚色、國籍等諸多不同之處,但在法律與人權(quán)面前,一律平等。另一方面,人們在范圍廣泛的特點方面,又是不平等的。體格、智能、情商、氣質(zhì)、能力以及性別等等均千差萬別, 這就是差異。
承認差異是為了消除差異,正視不平等正是為了實現(xiàn)平等。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切忌“一刀切”。
在教育生活中,還應尊重兒童獨立的人格,尊重兒童的權(quán)利。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反映出各不相同的智力特征。針對兒童世界五彩斑斕的獨特性,教師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兩百多年前,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兒童不是小大人,他有著獨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盧梭的這種觀念被稱為“發(fā)現(xiàn)兒童”或“兒童的發(fā)現(xiàn)”。
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哲學家。杜威等人提出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理念,主張教育應當尊重兒童的自然天性,堅信兒童的發(fā)展?jié)撃?。近幾年來,國?nèi)的學者也提出“文化反哺”的概念,兒童同樣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值得成人理解、學習與尊重。
兒童的生活受天性的支配,聽任自然、缺少條條框框,從而能夠天真爛漫,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相反,成人對兒童的嚴加管教與刻意苛求。壓抑了兒童的天性,使他們淪為成人文化的囚徒。
因此,教師除了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外,還必須走下神壇,以平視的眼光看待學生,保持童心未泯的心態(tài)。
教師童心未泯,以兒童觀察問題的角度、習慣和方法,更便于跟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提高移情的實效性。
移情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理念。移得投入,移得真誠,移得到位,構(gòu)筑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才會切實落實處,不至于變成一句空話與套話。
參考文獻:
[1]江紹倫.教與育的心理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1):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