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為
(閩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1.指胸、脛、背等處骨骼的彎曲癥,亦指有這種殘疾的人,如:
(1)“瘣木,苻婁?!睍x郭璞注:謂木病,尫傴癭腫無枝條。(1)本例所指雖為樹木,但其中“尫”字的意義顯然是從“人體骨骼彎曲殘疾”義引申而來。(《爾雅注疏》)
(2)“苦水多尫與傴人?!备哒T注:尫,突胸仰向疾也。(《呂氏春秋·盡數(shù)》)
(3)太平之時,無瘖、□、跛、眇、尪蹇、侏儒、折短。(《韓詩外傳·卷三》)
(4)邪熾髓竭,變而為尫。(《補尫其廢藥痼議》)
2.指孱弱、瘦弱,如:
(5)(允濤)并少尫病,形甚短小,而聰敏過人。(《晉書·山濤傳》)
(6)或矬陋尫弱,或且黑且丑。(《抱樸子·塞難》)
(7)斯乃勇廢為尫,眾散為弱,逗撓離析,兆乎戰(zhàn)陣之前。(《舊唐書·陸贄傳》)
(8)輔國鞾而走,與力士對執(zhí)轡還西內(nèi),居甘露殿,侍衛(wèi)才數(shù)十,皆尫老。(《新唐書·宦者傳下·李輔國》)
3.步態(tài)不正,引申指行為邪惡,如:
(9)“九四,匪其尫,無咎?!庇莘唬骸胺?,非也。其位尫。足尫,體行不正……(《周易集解·卷四》)
(10)“傒尫之撲,終不可治也。”范望注:“惡至禍應,故不治療也。(《太玄·傒》)
(11)“上九,傒尫尫,天撲之顙。”范望注:“行不正稱尫。(《太玄·傒》)
(12)遇著這些尫尬,一時半刻也難打捱。(《亡國恨》第七曲)
現(xiàn)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尪”字。但“尪”字表示“人體骨骼彎曲病變”的意義在中醫(yī)學術語中還得以保留?,F(xiàn)代中醫(yī)仍然把“關節(jié)、肢體彎曲變形、身體贏弱不能自由行動而漸成的疾病”稱為“尪痹”。這其中也包括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中其他一些有關節(jié)疼痛、變形的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大骨節(jié)病、結核性關節(jié)炎等。[3]因此用于治療此類相關疾病的中成藥也繼續(xù)沿用“尪痹”這一古稱,如“尪痹膠囊”“尪痹顆粒”“尪痹片”等。
就筆者目前所見的材料而言,最早用“尫”字表示“神明”義的閩南文獻應當是《什音全書》。該書全稱《新刻增校切音正音鄉(xiāng)談雜字大全》,原刻本不存,目前可見的最早抄本在1804年就隨木村蒹葭堂的一批舊藏進入日本的內(nèi)閣文庫。由于書中所輯鄉(xiāng)談之中多有與明代嘉靖末年重刊《荔枝鏡》戲文中方言特征相似者,因此研究者多認為《什音全書》極有可能是明代的材料。(3)可參看吳守禮校注《什音全書中閩南語資料研究》,《閩臺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臺北:從宜出版社,2006年,第1頁)
書中以“鄉(xiāng)談”“正音”對舉的方式對“尫”字的用法作了詳細說明。例如:
(13)【鄉(xiāng)談】畫尪——【正音】畫工寫真
(14)【鄉(xiāng)談】尪佛——【正音】善薩(普薩)
(15)【鄉(xiāng)談】小心尪(祭祀也)——【正音】供養(yǎng)[4]
除疑為明代的材料《什音全書》之外,《匯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年)、《福建方言字典》(1838年)、《廈門音新字典》(1913年)等早期閩南方言韻書、字典中均有以“尫”字表示“神明”“偶像”義的記錄。[5-7]
粵方言也以“尫”字表示“神明”“偶像”義?!稘h語方言大辭典》“尫,<名>神像?;浾Z。廣東。葉國慶《關于啖檳的風俗及羅隱的故事》‘桃花過渡,正月人迎尪?!盵8]
綜合上述材料來看,“尫”字作為一個方言字在閩南方言中主要用于表示與神明、偶像或巫術相關的意義,當然也因“偶像”義引申出表示“人偶”或“畫冊人像”的意思。這與筆者在典籍中所見的“尫”字“孱弱”“殘疾”等意義相去甚遠,似乎完全找不到意義上的引申線索。如果“尫”字僅僅是因為讀音的關系被借用來表示閩南語中的“神明”“偶像”及相關意義,那么,與閩南方言“a”讀音相同或相近的漢字數(shù)量眾多,為什么非要用表示“孱弱”“殘疾”義的“尫”字來指稱應該充分敬畏的“神明”“偶像”?況且,“尫”字在整個漢字體系當中既不屬于常用字,也談不上如何簡單易寫,選擇“尫”字作為“神明”義的方言字,究竟是出于何種考慮,著實令人費解。
前文筆者列舉了“尫”字在典籍和閩南方言中的意義。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作為方言字的“尫”與典籍中的“尫”在意義上的差別很大。究竟二者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探究一下“尫”字最初的意義。
《左傳》當中的一段話比較值得關注:
夏,大旱,公欲焚巫尫。(《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歷代注家對這段文字有不同的看法。杜預注:“巫尫,女巫也。主祈禱請雨者?;蛞詾閷贩俏滓?,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笨追f達正義“《周禮·女巫職》云‘旱則舞雩’。此以為旱欲焚之,故知巫尫,女巫也。并以巫尫為女巫,則尫是劣弱之稱,當以女巫尫弱故稱尫也?;蛞詾閷贩俏滓玻资嵌\神之人,尫是瘠病之人,二者非一物也。尫是病人,天恐雨入其鼻,俗有此說,不出傳記,義或當然,故兩解之也?!盵9]
由上面列舉的材料可以看出,關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的“尫”字,歷代注家已經(jīng)注意到其中的問題:從文句的意思上看,“尫”字與“巫”對舉,其意義似乎應當與“巫師”“巫婆”等意義相關。但“尫”字表示“瘠病之人”的意義似乎更為常見,因此無論是杜預還是孔穎達都沒能給出非常確切的答案。杜預在注中列舉了上述兩種說法,并未作出明確判斷;而孔穎達雖然作出“女巫尫弱”這樣的初步判斷,但依然認為此處文句宜“兩解之”。
由于以許慎《說文解字》為代表的歷代字典辭書大多只記錄“尫”字“殘疾、孱弱”的意義,因此歷代研究者多認為《左傳》中的“巫尫”指的是女巫和殘疾之人。至于為什么要“焚尫”,主要是因為患有“尫”這種殘疾的人“其面上向”,因此“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而導致干旱。但細思之下這種解釋實際上非常牽強,難以讓人信服——骨骼彎曲殘疾至直立時竟然鼻孔向上,這種病例無論在生活中還是醫(yī)學報道中恐怕都是極為罕見的。
雖然“尫”字表示與“巫婆”“巫師”相關意義的用法在典籍中逐漸消失,但這一意義在閩南、廣東等地的方言中卻得以保留下來?,F(xiàn)在閩南話、粵語中用“尫”表示“神明”“偶像”或“巫婆”“巫師”等意義,可以說與《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焚巫尫”以及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中“聚尫”的用法基本相同。應該視為“尫”字原始意義的繼承。
因此,筆者嘗試用圖1來概括“尫”字的詞義引申演變軌跡:
圖1 “尫”字詞義引申演變軌跡示意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尫”字的早期意義既表示“孱弱、殘疾”,也與“巫婆巫師”有關。后來“巫師”“巫婆”一類的意義在傳世典籍當中逐漸丟失,僅在少數(shù)方言中得以保留,并進一步發(fā)展引申。而“孱弱、殘疾”方面的意義經(jīng)過一系列的引申分化之后,在現(xiàn)在的漢語中也基本不再被使用,僅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理論和具體臨床論治中偶爾涉及。
前面筆者已經(jīng)對“尫”字的詞義演變進行了梳理。筆者認為“尫”字最初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組成,一方面表示與“巫師”“巫婆”等相關的意義,另一方面則表示身體的孱弱或殘疾。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尫”字的這兩方面意義之間看似沒有什么明顯的關聯(lián)。究竟為什么“尫”字會同時表示這兩方面的意義,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究。
前文所引孔穎達正義“……故知巫尫,女巫也。并以巫尫為女巫,則尫是劣弱之稱,當以女巫尫弱故稱尫也?!彪m然沒有明確給予筆者問題的答案,但卻提示了筆者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不是古代從事巫覡職業(yè)的人都具有身體羸弱的特點,或者身體上或多或少存在某種程度的殘疾?這就需要筆者跳出語言文字之學的范疇,了解一些民俗或人類學的相關知識。
高國藩先生在《中國巫術史》中提到:“巫師通常是生理有缺陷者,或有癲狂病或神經(jīng)質(zhì)。病態(tài)之人演虛幻之巫術,人們便用虛幻的心情去接受,巫術的效果便會顯得格外逼真。”[15]他同時還引用了南朝梁蕭子顯所撰《南齊書》的一段文字作為佐證:
又諸暨東洿里屠氏女,父失明,母痼疾,親戚相棄,鄉(xiāng)里不容。女移父母遠住苧羅,晝樵采,夜紡績,以供養(yǎng)。父母俱卒,親營殯葬,負土成墳。忽聞空中有聲云:“汝至性可重,山神欲相驅(qū)使。汝可為人治病,必得大富?!迸^是妖魅,弗敢從,遂得病。積時,鄰舍人有中溪蜮毒者,女試治之,自覺病便差,遂以巫道為人治疾,無不愈。家產(chǎn)日益,鄉(xiāng)里多欲娶之,以無兄弟,誓守墳墓不肯嫁,為山賊劫殺。縣令于琳之具言郡,太守王敬則不以聞。[15]
宋兆麟先生在《巫與巫術》一書中指出:“什么人才能充當巫師,是有一定條件的……由于巫師具有通神的本領,所以不是人人都能達到這種水平的,而是由‘神’來選擇。具體的方法是當某個人突然經(jīng)過一場重病,或者長期發(fā)燒、昏迷不醒,從巫教的角度來看,這個病人正在與神打交道,領受神的旨意,不久就會成為神的代言人?!盵16]蔡家麟先生在《中國北方民族的薩滿教》一文中也曾提到:“成為薩滿的人,大抵有如下經(jīng)歷,即長期重病不愈或突患瘋癲癥,這被認為是族內(nèi)新薩滿出現(xiàn)的征兆。”[17]
不但中國的巫師、巫婆主要由殘疾或得過重病、身體羸弱的人擔任,其他國家巫師、巫婆的人選也多有此類特征。法國著名人類學家、現(xiàn)代人類學理論的重要奠基者之一馬塞爾·莫斯在他的論著《巫術的一般理論》中也同樣指出:“還有一些人是注定要成為巫師的……身體的不健全,比如腿瘸、背駝或者眼盲也足以使人成為巫師?!盵18]其中提到的成為巫師的主要條件中,“腿瘸”“背駝”都與“尫”字的典籍意義直接相關。
筆者也曾就這個問題向周邊的閩南老人咨詢。得知在閩南民間從事“尫公”“尫婆”工作的人確實也多帶有某種殘疾或特殊的疾病。由此看來,“尫”字所表示的兩個主要意義“巫師巫婆”和“殘疾孱弱”就因為這種奇特的選材方法而產(chǎn)生了直接聯(lián)系。此外,《臺灣民俗》也提及臺灣地區(qū)“有的紅姨為盲人,或為殘疾者,多半是為人妻者或老寡婦。尪指背和腳呈彎曲的狀態(tài),一般民間認為畸形者大多有異常能力?!盵19]
圖2 “尫”字詞意演變圖
綜合以上分析,閩南語及粵方言中的“尫”,并不是一個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表示讀音的方言字,它保留了“尫”字最初的一部分意義。這部分意義后來在傳世典籍當中已經(jīng)丟失,卻在少數(shù)方言中得以保留并進一步引申出了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