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 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000)
胃潰瘍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胃痛、反酸,且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胃潰瘍是由于胃酸分泌過多導致十二指腸球部與胃黏膜自身防御及修復平衡紊亂,與飲食不規(guī)律或不衛(wèi)生、飲酒吸煙及心理因素等相關[1]。胃潰瘍?nèi)粑醇皶r采取措施治療,可能導致胃出血、穿孔等,不利于患者預后。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中醫(yī)用于胃潰瘍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2]。本研究為探討治療胃潰瘍的有效方案,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胃潰瘍,報道如下。
從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胃潰瘍患者中選取90例進行研究,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28~63歲,平均年齡(42.36±1.25)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2.36±0.14)年。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27~64歲,平均年齡(42.32±1.22)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病程(2.32±0.18)年。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服用雷貝拉唑10~20mg/d,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百合烏藥湯,組方:百合30g,烏藥9g,厚樸12g、生姜8g、甘草6g,疼痛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濕熱較甚者加黃芩、梔子;反酸者加瓦楞子、烏賊骨;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煎煮成藥汁后服用,每日早晚2次口服。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觀察效果。
(1)療效判斷: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胃鏡下可見潰瘍消失,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胃鏡下可見潰瘍病灶縮小,為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潰瘍病灶未縮小,為無效。(2)隨訪3個月,記錄兩組患者HP轉陰率及復發(fā)率。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2.22%,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隨訪3個月,觀察組患者HP轉陰率為88.89%(40/45),復發(fā)率為4.44%(2/45),與對照組的68.89%(31/45)、17.78%(8/45)比較有顯豬差異(χ2=5.404,4.050,P<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活方式改變等,導致胃潰瘍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暴飲暴食、酗酒人群。胃潰瘍病因復雜,目前認為與胃酸、胃蛋白酶侵蝕作用、胃黏膜防御能力失衡有關,而HP感染、藥物因素也是致病的常見因素。
雷貝拉唑是常用于胃潰瘍治療中的質子泵抑制劑,可抑制H+/K+-ATP酶,起強效抑制胃酸作用。但是有研究發(fā)現(xiàn),單用西藥治療胃潰瘍雖然具有一定緩解癥狀效果,但是難以促進胃黏膜修復,長期應用也可能出現(xiàn)耐藥性,停藥后易復發(fā)[3]。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較對照組高,表明加用百合烏藥湯的效果優(yōu)于單用雷貝拉唑。
中醫(yī)將胃潰瘍歸屬于“胃脘痛”范疇,發(fā)病與外邪入侵、情志不暢、脾胃虛弱等相關,本研究采用百合烏藥湯治療,方中百合有清熱透邪之效,烏藥具有理氣止痛、疏散滯氣之效,烏藥與百合共用具有健脾益胃、緩急止痛作用[4]。厚樸可消腫祛濕,生姜有暖胃驅寒之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效果。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百合具有鎮(zhèn)靜、止痛效果,也能增強免疫功能,升高外周白細胞;烏藥有促進胃腸蠕動、止痛、止血作用,對HP具有一定抑制效果[5]。有研究將百合烏藥湯用于胃潰瘍治療中,結果顯示,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復發(fā)率也明顯較西藥治療低[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HP轉陰率較對照組高,復發(fā)率較對照組低,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表明加用百合烏藥湯能進一步增強HP抑制效果,有助于控制復發(fā),利于遠期預后。
綜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胃潰瘍效果滿意,可提高HP清除率,減少復發(fā)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