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 要】寓言擁有悠久的歷史,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通過簡單的故事向人們傳遞人生哲理和深刻道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很多寓言類素材,這既有助于學生了解寓言文體并掌握寓言學習要點,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明晰更多道理,促其身心健康成長。寓言本身精悍簡練,學生閱讀寓言不僅僅要關注文本本身的內容,更要學會透過表象去窺探其深刻內涵,對寓言文本特征認識不清、區(qū)分不到位、課本內容把握不準確等都會影響到寓言教學的效果,這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對寓言類文本的教學策略展開深入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寓言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24-0176-02
寓言在我國最早出現(xiàn)于《易經(jīng)》之中,而隨著百家爭鳴的文化高峰,寓言創(chuàng)作也進入了高速爆發(fā)階段,《莊子》《韓非子》《戰(zhàn)國策》等作品均大量引入了寓言,而國外的《五卷書》《伊索寓言》等寓言作品也為后世人們價值觀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將寓言納入到小學語文教材中,目的在于以寓言故事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以及內涵的挖掘能力,那么如何優(yōu)化小學語文寓言類文本的教學方法呢?
一、寓言概念及特征
寓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文學體裁,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用簡練的語言描繪短小精干的故事,達到勸導、告誡、啟迪、諷刺等教育目的。寓言對于讀者的思想啟發(fā)和心智開發(fā)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學生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jù)寓言概念界定及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所選擇的寓言文本來分析,可以將寓言特點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突出的教育價值。寓言的教育價值體現(xiàn)于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目標、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等。
第二,顯著的諷刺意味。諷刺是語言作品創(chuàng)作最常出現(xiàn)的表達態(tài)度,寓言通過諷刺社會的假丑惡來推進真善美,引導學生價值觀的健康發(fā)展。
第三,作品的內容虛構。寓言所營造的世界往往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這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作品主旨,虛構的內容能夠使作品表達更加順暢。
第四,文字語言高度精煉。寓言作品的篇幅較短,最短幾十字,長則數(shù)百字,緊湊的結構與精煉的語言使作品主旨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呈現(xiàn),適合小學生閱讀需求。
第五,多種修辭方法并用。寓言故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采取多種修辭手法,其中包括了比喻、夸張、擬人等,這些修辭方法的運用既使作品表達更加生動,同時也有助于讀者的理解和把握。
二、小學語文寓言類文本的教學策略解讀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不同階段引入了不同的寓言類文本作品,這些作品的引入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多種修辭方法,提升學生的漢語言運用能力,同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具有顯著作用。而寓言對于小學而言存在一定學習難度,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升寓言教學的效果[1]。
(一)準確把握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
寓言類文本價值的體現(xiàn)需要教師通過重點講解和細節(jié)解讀來實現(xiàn)。小學低學段、中學段、高學段的認知能力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準確把握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使得不同階段學生均能通過寓言學習有所收獲。如第一學段學生剛剛開始接觸文本素材,教師應該將教學重點集中于朗讀識字和寓言形象感悟之中;在第二學段學生已經(jīng)具備初步的文本理解能力,此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寓言故事的內容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寓言品讀能力;而第三學段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已經(jīng)能夠很好地把握寓言學習要點,這時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從寓言品讀向寓言結構分析及作品運用實踐轉移[2]。
教師可以在《狐貍和葡萄》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詞對這篇寓言的結構及發(fā)展過程進行總結,加強學生對作品本身及寓言創(chuàng)作的理解,鼓勵學生模仿這篇作品去創(chuàng)作一篇寓言,同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
(二)重點關注寓言作品形象體會
寓言作品在短短的文本內往往會用非常精煉準確地寓言對人物展開描繪與刻畫,學生要緊緊把握這些細節(jié)內容,更好地感受作品形象特征。作品形象的刻畫包括了人物語言、人物動作、細節(jié)刻畫等,這些內容的把握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會作品,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寓言創(chuàng)作的要點與特
征[3]。如在《南轅北轍》這篇寓言中,作者主要通過主人公與朋友之間的對話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朗讀這篇課文,重點關注四次對話內容,在學生朗讀之后鼓勵他們談談自己的想法,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主人公存在的問題,也就很好地理解了寓言的主旨。而在《紀昌學射》這篇寓言中,作者用生動細致的語言描繪了紀昌練眼力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點出了“睜大、注視、盯著”等幾個動詞,讓學生更好地感悟紀昌的刻苦與用心。
(三)創(chuàng)新方式揭示寓言作品寓意
寓言作品的寓意揭示對于作品講解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寓意才能夠準確把握整部作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共同揭示作品寓意,這既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品寓意的理解。如在《葉公好龍》的寓意揭示之中,教師就可以選擇通過關鍵詞和關鍵句來加深學生印象,葉公穿戴的衣帽、居住的房子等都用各種龍紋裝飾,看起來他是真的喜歡龍,世上的人也都這么認為,但當真龍降臨時他卻顯露出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這也讓人們認識到葉公好龍原來只是一種虛偽的喜愛。通過這些關鍵詞的講解,學生與教師共同揭示出這篇寓言的真正寓意:做人一定要表里如一,堅決避免虛偽。
(四)聯(lián)系生活加強學生理解體會
寓言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為了引導讀者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推動社會真善美風氣的形成。小學教材中選取的寓言作品與學生的生活之間存在一定偏差,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引導加強寓言作品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性,確保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感受寓言作品,同時利用寓言引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如在《烏鴉喝水》的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烏鴉通過靈活的技巧解決了自己遇到的困難并成功喝到水之后,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而這些困難又是怎么解決的呢?同時鼓勵學生將自己未能解決的困難說出來,全班同學共同幫助想辦法解決這些困難。類似教學方式的運用有效加強了寓言故事與生活的關聯(lián)性,幫助學生提升了學習興趣并激發(fā)的表達欲望,使寓言更好地走入了學生的世界。
【參考文獻】
[1]侯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童話寓言選篇課后習題設計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03).
[2]于強.課程意識在寓言教學中的回歸以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4(07).
[3]黃敏玲.基于兒童本位視角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寓言改編情況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