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
為什么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見過一些年輕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
房間里四處都是隨意亂丟的衣物;
冰箱里隨便翻出點食物就是一頓飯;
忙于工作,早就忘記了什么生日、紀念日……
一邊抱怨生活的枯燥,一邊又不愿做任何改變……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xiàn)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一頓營養(yǎng)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鮮花、開學前的新書包、上課前班長的一聲“起立”、春節(jié)時門上那一幅幅春聯(lián)......這一件件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
平凡又瑣碎的日子里,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而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重視,對自己的重視。
生活就擺在那里,活成什么樣,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態(tài)度。
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儀式感嗎?
我一同事,為了參加孩子的大學畢業(yè)典禮,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辭辛苦,從北京飛到廣州,周圍人都勸她:“畢業(yè)典禮只是走個流程,用不著這么大費周章。”
同事笑著說:
我只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畢業(yè)典禮雖然只是個形式,但卻是孩子和學校生活的最后的告別。我過去,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視自己的畢業(yè),正式告別過去,有個全新的開始。
對孩子而言,有這樣一位媽媽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有心理專家認為:
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有些事,你從來不說,又從來不做,即使很愛對方,但也很容易走著走著就散了。
曾經(jīng)看過韓國一個《30天的承諾》的短視頻,深有感觸。
短片中的女主,離婚的最后30天,要求丈夫每天和自己擁抱,親吻,親手,說我愛你。
丈夫說:“那段時間我所忽略掉的她對我的關心和愛,又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p>
一段婚姻,開始的時候再轟轟烈烈,如果沒有經(jīng)營,沒有一點點儀式感,當初在一起的初心終將會被瑣碎的生活磨得一干二凈。
其實偶爾的儀式,是表示對彼此的重視,它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
就像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里臺詞所說:
“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游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jié){油條?!?/p>
形式主義再怎么不好,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