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鈺
(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泥陽鎮(zhèn)衛(wèi)生院 甘肅 徽縣 742300)
慢性胃炎為臨床常見疾病,屬于不同病因誘發(fā)而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慢性胃炎實質是由于胃黏膜上皮反復受損,導致黏膜再生功能受影響,致使黏膜改建,并隨著病情逐步發(fā)展,最終成為不可逆胃腺體萎縮。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表現主要為上腹疼痛癥狀、飽脹癥狀及出血癥狀等[1]。目前臨床以采用西藥治療如阿莫西林藥物、甲硝唑片藥物等為主,但是,其臨床治療效果不一,而且不良反應多[2]。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加減附子理中丸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分析?,F報道如下。
選擇從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為對象,應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50例。研究組患者:性別: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占比率分別為62.00%(31/50)、38.00%(19/50);年齡:年齡最小24歲,年齡最大70歲,平均年齡為(46.50±3.50)歲;病程時間:病程時間最短1年,病程時間最長12年,平均病程時間為(6.35±0.65)年。對照組患者:性別: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占比率分別為66.00%(33/50)、34.00%(17/50);年齡:年齡最小25歲,年齡最大70歲,平均年齡為(46.35±3.80)歲;病程時間:病程時間最短1年,病程時間最長12年,平均病程時間為(6.50±0.55)年。兩組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性,組間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藥治療方法,具體為:藥物選擇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顆粒、甲硝唑片,其中,阿莫西林膠囊為一日3次,每次0.5g,口服;克拉霉素顆粒為一日2次,每次250mg,口服;甲硝唑片為一日3次,每次0.6g,口服;一個療程為14日,共治療2個療程。
研究組慢性胃炎患者則在此基礎上聯合加減附子理中丸治療方法。常規(guī)西醫(yī)藥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加減附子理中丸治療方法為:藥物組方包括附子(15g),黃芪(15g),半夏(15g),白術(12g),黃芩(12g),干姜(9g),人參(9g),炙甘草(9g),陳皮(6g),丹參(6g),水煎服,一日1劑,分2次;一個療程為14日,共治療2個療程。
比較分析兩組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3],以及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t檢驗比較,以P<0.05形式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數據。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數據。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中醫(yī)角度而言,慢性胃炎可歸入"胃脘痛"、"痞滿"范疇等,由于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程時間較長,且多為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表現主要包括胃脘部疼痛,而且多數患者多合并脹滿癥狀、噯氣癥狀、泛酸癥狀等。目前臨床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的治療原則為“益氣健脾、活血化瘀”[4]。附子理中湯出自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具有較多治療功效,如散寒止痛、補火助陽、回陽救逆等。附子理中湯包括附子、黃芪、半夏、白術、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陳皮、丹參等,諸藥合用,可以起到舒肝補氣功效、補脾和胃功效、活血祛瘀等。
從此次研究結果表 1、表2數據可知,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7561,P<0.05);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6985,P<0.05)。研究結果證實,運用常規(guī)西醫(yī)藥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的同時,予以加減附子理中丸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有重要作用價值,可以利于病情早日康復[5-6]。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慢性胃炎患者的疾病特點,實施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藥治療聯合加減附子理中丸治療方法的效果確切,其臨床療效高,而且治療安全性高,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