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道
2015年,我剛到日本,正好遇到女兒搬家。她買的二手房剛重新裝修,我和老伴天天都在幫她打掃衛(wèi)生和整理東西,還要帶小孩,忙得焦頭爛額。
一天下午4時半左右,有人按門鈴,我們忙得沒及時去開門,不大一會兒,門鈴又響,才不得已去開門。原來是一位60多歲的日本老人,頭發(fā)已花白,說自己是另外一棟樓的住戶,來宣傳促銷訂閱新聞的(日本人把報紙叫作新聞)。從訂閱單上可看出,是推銷東京出版的有名氣的報紙《讀賣新聞》。我們說,女兒、女婿上班很忙,早起晚歸壓力大,甚至晚上還要在家加班做事,沒時間看報。我們在家?guī)Ш⒆右埠苊?,況且難以看懂日文報紙。又說剛搬新家,搞衛(wèi)生整理東西得幾個月,等以后再說吧。我心想,訂閱報紙一個月或一個季度還好說,花費不太大,要是訂一年的話,得花幾萬日元,可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并且會造成很大的浪費。
老人看我們無意訂閱,就從提袋里拿出一小袋大米,硬要我們收下,經(jīng)過再三推讓,他還是不肯收回,就走了。我們看米袋子上的產(chǎn)地是長野縣(日本人說的縣就是我們說的省),重量是2公斤。過了20來分鐘,又有人按門鈴,按了幾次門鈴后,我們才又去開門,一看,又是這個老人,氣喘吁吁,提了一大堆東西來,還是勸我們訂他的報紙,我們?nèi)灾x絕。這時他含糊不清地說,只訂一個季度嘛,也就三千日元嘛,他送的禮物也值這個價了。他一邊說,一邊硬把禮物遞給我們。我女兒也沒太在意他說的話,究竟是訂閱一個月三千元,還是一個季度三千元,認為是后者,就沒再問他。老人送的禮物有:栃木縣產(chǎn)的優(yōu)質(zhì)大米兩袋各5公斤,抽紙5盒,圈筒衛(wèi)生紙10筒。
我們想,他可能知道我們是新搬來的住戶,對有些情況不了解,就主動“熱情”地來推銷報紙。中國人愛面子,既然人家這么熱情,又是隔樓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不訂不好意思,訂就訂吧,不就是一個季度嗎!
每天大清早,我們還在酣睡中,送報人就已經(jīng)把報紙投入大門上的信箱里。開始幾天,我都翻看一下報紙,只認漢字,想通過漢字來推測內(nèi)容,但還是看不懂,一竅不通,以后就干脆不看了。
每天除報紙本身有很多廣告外,還夾雜著10頁左右的彩頁廣告。每天至少32版的大開報紙,再加上廣告頁,沉甸甸的一摞,拿在手上好重。
這些報紙不能當廢紙用,因為有鉛字的紙張,做包裝或擦拭用等都有危害,而且很占地方,只好原封不動地摞起來,捆扎起來,周三提著沉重的報紙下五樓,送到還有一段距離的垃圾箱里。
等到交訂報紙的錢時,我們拿3000元給老人,他說是一個月3000元,三個月9000元。我們一下子愣住了,不過也沒有“爭辯”,只怪我們當初沒聽清楚,或者是自身的日語還沒過關(guān)。
后來看手機新聞得知,有讀者反映,訂報紙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不是一季度3000元,而是一個月3000元,紛紛訴說“上當”。我們也上了一次大當,而且是純粹的大當,因為我們連報紙都沒看,原封不動當垃圾了。因為日本沒有收購垃圾的,包括報刊、書籍。
后來,這位老人又來推銷這種報紙,我們果斷謝絕了。沒隔幾天,又有另外一位老人來推銷另外一種報紙,也被我們謝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