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荔
1
跟我一樣有吐魯番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的孩子,大都享受著葡萄的恩典。我們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葡萄家園。
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中,我們?nèi)鰵g荒野,圍著剛剛栽種的小小葡萄苗,唱著:“葡萄藤,爬得高,爬到架上吹泡泡,吹了一串又一串,串串都是甜葡萄……”并做出吃到甜葡萄的陶醉樣兒。小伙伴兒一個效仿一個,仿佛我們正享受著一頓葡萄大餐。其實我們面前是一望無際的荒野戈壁,剛剛栽種的葡萄小苗在燥熱的風(fēng)中顫顫巍巍地?fù)u晃著,仿佛被我們無憂無慮的快樂所感染。我們把童年的快樂也種植于此,以至于無論何時回到這里,都能覓到人生之初的安靜、美好。這些葡萄苗是在我們離開之后才真正生長起來的。那么多的時間蓄藏在其中,葡萄的枝條僅用三四年就可生長成一株葡萄樹啊。一晃就近四十年了,它每年容光煥發(fā)地發(fā)芽、長葉、開花、吐穗、掛果,主人們在它生長的每一個時令傾注汗水和寄予希望。秋季,這些葡萄樹都會奉獻(xiàn)出一筐又一筐的青翠欲滴的果實,為主人帶來豐厚的收益,最終又和其他的葡萄一起遠(yuǎn)走他鄉(xiāng)。葡萄的一生就這樣在一截沉靜一截喧鬧里度過。人到中年的我混跡于人間平凡地過日子,也建造著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人生葡萄園,工作、學(xué)習(xí)、讀書、寫字、快樂、憂傷、思念、冥想。我去過許多城市,經(jīng)歷著許多繁華,卻未曾失落。在異鄉(xiāng),歡樂時想起那片葡萄園里的歡樂,憂傷時也會想起那片葡萄園的憂傷。無論走到哪里,那片葡萄園一直都在,而葡萄園里的葡萄如戰(zhàn)士般堅守著自己的使命,堅定地生長在荒野戈壁,汲取著大自然的惠澤,保持它甘甜的本質(zhì)。
從一株葡萄藤的纏繞開始,最終到達(dá)葡萄的晶瑩,當(dāng)生活的片斷被一件實物串起,這就是人生的一個段落。一粒散落的葡萄,最終還是要回歸土地。在滔滔的時代潮流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和時代的一粒葡萄,在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里,過著屬于自己更屬于時代的小生活。
我所生活的吐魯番小城是久負(fù)盛名的葡萄城,是北半球最大的無核白產(chǎn)區(qū),也是世界四大葡萄干產(chǎn)地之一,二○一二年被中國農(nóng)學(xué)會葡萄分會授予“中國葡萄圣城”的美譽。吐魯番的葡萄品種很多,保存品種資源有五百多種,最著名的有無核白、馬奶子和以藥用為主的索索葡萄,此外還有吐魯番紅葡萄、木納格、喀什哈爾,從國外引進(jìn)的火焰無核、無核雞心、無核紫、全球紅、玫瑰香等,堪稱“葡萄博物館”。最珍貴的是無核白葡萄,制干后,色澤碧綠鮮艷,品質(zhì)上佳,為干果之珍品。它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維生素B2、維生素C、胡蘿卜素、蛋白質(zhì)、氨基酸、脂肪、錳、鉀、鈣鹽、蘋果糖、檸檬酸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是滋補佳品。吐魯番的葡萄被尊奉為“水果之神”。
小城里的人們享受著“水果之神”的恩典,走在通往富裕幸福生活的“綠色通道”上。
每每提筆寫到家鄉(xiāng)與家鄉(xiāng)的葡萄園,我的感恩之情溢滿心間,我的靈魂也是充盈的,“活在這珍貴的人間/人類和植物一樣幸?!薄?/p>
2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開放像一股春風(fēng)吹醒了神州大地,也吹拂在每個人的臉上。在充滿變革的時代里,人們無須奔走相告,只需全力投入。奔往幸福美好的生活路上,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經(jīng)歷者、參與者、推動者,也是受益者。我家的葡萄園就是在這種時代變革中誕生的。
那是一個春天,村里的大喇叭播報著新聞,中央一號文件出來了,農(nóng)村土地政策要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土地可以承包到個人。人們興奮地口口相傳著。奶奶好奇地問大伯和父親:“你們這么高興,廣播里都說了些啥?”父親解釋道:“我們家將要有屬于自己的房基地和葡萄地了。”奶奶開心得坐不住了,繞著我家那間破舊的窯洞轉(zhuǎn)了幾圈,又對著幾只雞說:“你光吃食也不下蛋,去自己找吃的去?!蹦菐字焕夏鸽u咯咯地跑開了。她一會兒又拿起掃帚掃院子。我搬出凳子坐在門口曬太陽,看著奶奶,她的喜悅似乎感染著周圍的一切。
孩童的我無法理解奶奶從舊社會一步一步帶著自己的孩子努力生活到了新時代的感受。奶奶生育了七個孩子,只養(yǎng)活了五個。當(dāng)奶奶面臨生存的危機時,她毅然帶著大伯和父親奔赴新疆,開啟了一家人的新生活。
一天下午,村長挨家挨戶敲門通知召開緊急會議,村里近二十戶加之鄰村的十幾戶人家一并來我們村開會。所有參會人員早早地來到了那間叫馬號大院的屋子里,整齊有序地蹲著、坐著,每個人都有一種隆重的儀式感。村長讀著層層轉(zhuǎn)發(fā)下來的文件。人們認(rèn)真地聽著,生怕漏掉一個字,即便聽不懂也盯著村干部手里的紅頭文件。村干部邊宣讀文件邊用自己的語言給大家解讀。其實所謂的分地,就是在戈壁灘上開荒種田。這本身就是對未知的挑戰(zhàn),但人們的臉上露出一切皆有可能的堅毅神情。
要分的地與當(dāng)時住的家之間有近十里的距離。那個年代,每家每戶的交通工具都是毛驢車,它承擔(dān)著每家的出行和耕種任務(wù)。我記得那個早晨,天蒙蒙亮,人們點著煤油燈開始起灶做飯,做一頓早飯再帶一頓午飯。吃完早飯,一家一輛毛驢車,載著一家老小,浩浩蕩蕩地向西邊的荒地出發(fā)。
那一大片荒地經(jīng)過幾天的平整,被細(xì)致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地塊。一分地、一分六、一分八、二分地……這些按人頭分得的地,慢慢被人們叫成了地塊的名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即便現(xiàn)在回到村子里,遇到一個陌生人扛著鐵鍬,你問他到哪塊葡萄地澆水了,他會順口回答,大北頭的一分八那塊地……問話者會自言自語地說,不知道幾點能澆到我家的地呢。這一塊又一塊有了自己名字的葡萄地,像一個個孩子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著。它在默默地記錄著與它共同經(jīng)歷變遷的時代。
地塊劃分后,就開始打井?;牡厣洗虻牡谝豢诰遣裼蜋C井。從地面下挖十幾米就能出水,把預(yù)先定制的水泵下到有水處,用柴油機帶動把地底下的水抽上來。當(dāng)柴油機嘭嘭嘭的聲音在空曠的荒原上響起,白花花的水從軟軟的皮管子里噴薄而出時,全村人都圍著這口水井沸騰了,仿佛這口井才是人們生活的源頭。那晚,家家戶戶的人都提著一盞馬燈在地里等著澆水。那幾塊剛插下葡萄枝子的葡萄地,像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等待大地母親給予甘甜的乳汁。被剪成一截截的葡萄枝在荒原上建立著屬于自己的家園。第一年長成的葡萄苗要連根拔起,埋在土里或儲藏在地窖里保暖保濕,等著來年春天再移栽到地里。
土地承包給個人后,這片土地先后種過麥子、高粱、棉花,收成始終不好。經(jīng)過“六五”和“七五”期間的努力,以糧為主的模式結(jié)構(gòu)逐步調(diào)整,葡萄種植的面積及產(chǎn)值不斷增大。栽植葡萄成為當(dāng)時的一種時尚風(fēng)潮。
栽葡萄,要先開挖葡萄溝。一條溝與一條溝之間要留有三至四米的間距,方便葡萄拖秧長藤,也方便葡萄成熟后采摘。對于我的父母甚至是村干部們來說,種植葡萄是件新鮮的事兒。怎么管理葡萄,他們沒有更多的理論知識和種植經(jīng)驗。他們?nèi)缡睾蜃约旱暮⒆右粯?,澆水、除草、打頭、掰芽。葡萄小苗茁壯地成長,一株葡萄苗經(jīng)過三年時間長成葡萄樹。在這個過程中,每年要掐掉許多不成熟的果實,才能使葡萄真正進(jìn)入盛果期。泛著白堿的戈壁荒野是適合種植葡萄的。二○○三年四月,新疆鄯善縣洋海古墓中出土了一根保存完好的葡萄藤。這根古葡萄藤為深褐色,扁的藤略有彎曲,長一百一十五厘米,最大直徑二點三厘米,藤上有五個芽節(jié)。專家認(rèn)為,這根葡萄藤的具體年代在公元前五百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是迄今為止在新疆葡萄種植最早的實物見證。吐魯番大地是葡萄最古老的家園。那些依附于土地而生的父輩們并沒有去探究這些,而是用勤勞的雙手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堅定著明天生活會更美好的信念,在葡萄種植、管理上不斷探索、總結(jié)著屬于自己的一套管理經(jīng)驗,種植出屬于自己的葡萄果實。
為了更便捷地管理初具規(guī)模的葡萄園,村子進(jìn)行了整體搬遷。村子搬遷到葡萄園的旁邊。每戶家庭以抽簽方式分房基地。四條線繩、四個樁子,一個家的大概位置就確定了。蓋房子,全憑自己出力氣完成。打土塊,買椽子、檁子,編草席子,籌備好這些材料后,就開始砌墻。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jìn)行施工,找一個砌墻的大工,其他遞土塊、鏟泥的活兒都是自家人干,孩子們也是參與者,干著力所能及的活兒。不到半個月,新房子蓋好了,嶄新的平房在戈壁灘上錯落有致地排開。剛插扦到地里的葡萄枝與它們的主人開啟了一場新的征程。
這是我們第二次搬家。用奶奶的話說:“這次搬家是安家。”我們家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田地。走過半個世紀(jì)的奶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還是長勢喜人的葡萄園,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兒。她對大伯和父親說:“我們有了屬于自己的葡萄園了,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了。”遺憾的是,奶奶沒等到那一年葡萄豐收,就因得了肺癌撒手人寰了,臨終時她說要把她埋在她最喜歡的那塊葡萄地里。那塊葡萄地是奶奶永遠(yuǎn)的家園,她看著我的父母年復(fù)一年地在葡萄園里春種秋收。如今父母的年歲早已超過了奶奶。那塊葡萄地依然遵循著一年掛果多一年掛果少的生長規(guī)律。
最初,對于葡萄園的管理,父母沒有系統(tǒng)的技術(shù)指導(dǎo),只能靠自己摸索。我經(jīng)常在半夜聽到父母討論葡萄修剪、施肥的事情?!捌咸呀衲杲Y(jié)得挺多,但出現(xiàn)了爛粒子,還傳染……”“可能是葡萄葉子留得太密了,不通風(fēng)”“明天集中去檢查地里的葡萄串,哪塊地需要通風(fēng)……”我在那輕微又充滿著愉悅、希望的話語中睡著了。第二天,父母干完一天農(nóng)活后忙著給我們做飯,繼續(xù)說著葡萄地里的事兒。“讓葡萄串離開地面,保持通風(fēng),葡萄粒子太密集了,還得扣掉幾粒子葡萄,讓葡萄串也‘透透氣……”破了皮的葡萄晾出來的葡萄干黑癟,影響整體質(zhì)量,價格自然上不去,收入就會受到影響。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與葡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時代在進(jìn)步,社會在發(fā)展,葡萄園里也悄悄地發(fā)生變化。變化首先從葡萄棚架的搭建開始。先是簡易的木頭棚架,不穩(wěn)、不耐用,遇到大風(fēng)或者葡萄掛果較多,就會把葡萄棚架壓塌。后來使用水泥樁子和鐵絲搭建葡萄架,經(jīng)久耐用。這些跟著時代進(jìn)步的葡萄藤,長得越來越規(guī)整,越來越漂亮。行走在吐魯番大地,在遼遠(yuǎn)的荒漠,時時會有一片綠色點綴其中,沿著綠色的指引行向深處時,奇跡般的葡萄園鋪展開來,那如地毯般的綠時而寬時而窄鑲嵌在荒野戈壁上,引領(lǐng)著你的視覺,撞擊著你的心靈。如此貧瘠干旱之地竟能生長出香甜可口的幾百個品種的葡萄來,除了感嘆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我心底油然而生感激之情,感激這一片又一片的葡萄園為荒蕪的戈壁呈現(xiàn)出生命的綠,感激這一粒粒飽滿的葡萄對生活的撫慰,報以一味清新、一份甜蜜。
村里人說,給葡萄搭架就像給葡萄地穿衣服,你給它穿了一件便宜的衣服,它就給你長出便宜的葡萄來,你給它穿上貴的衣服,它就能給你長出貴的果實來。言下之意,葡萄架搭得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葡萄的產(chǎn)量和成色。葡萄架承載著葡萄最初的生長和最終的收獲。為了能增加葡萄產(chǎn)量,各地因地制宜,不斷調(diào)整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的結(jié)構(gòu)。葡萄棚架的改造首當(dāng)其沖。如今行走在吐魯番小城四周,綠茵茵的葡萄藤蔓爬在高大規(guī)整的木頭架子上,一排排精致的路燈立于田間,阡陌交錯的小道上人們悠閑地散步、觀景,北二巷、南八巷……這些洋氣的名字掛在葡萄架子上,我仿佛行走在別處,而不是行走在與自己共同成長的那塊“土氣”的葡萄地了。我所描述的是吐魯番湘吐葡萄公園的一隅。這個以葡萄為主題的精致典雅的公園,是吐魯番市援疆對口單位湖南省援建的。在近十年的援疆工作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有一天,我?guī)е杲畔〉母改嘎皆谶@燈影搖曳的葡萄架下,父母不禁感嘆,這時代變化得可真快啊!葡萄地也能跟城市一樣有路燈了。
3
七八月份,葡萄園里的每一個細(xì)胞都活躍起來。厚厚的葡萄葉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垂掛著,人們貓著腰在葡萄架下行走,單膝跪地雙手托舉著葡萄,像是對大地行禮。天空在上,葡萄藤在下;葡萄藤在上,葡萄串在下;葡萄串在上,人在下;人的雙膝在上,大地在下。葡萄、人、大地,互行著最高貴而樸素的儀式。
我曾經(jīng)用過很多種比喻來描述葡萄的采摘季:葡萄園是待產(chǎn)的孕婦、端坐的淑女、養(yǎng)育我的母親……我還為其賦小詩一首:“八月,一串葡萄/深呼吸/語言在嬌小的體內(nèi)膨脹/綠占據(jù)了整個大地/濃密的葉子/掩蓋,逐漸凸起的/腹部。這是生命的恩典/葡萄。您 這小小的母親/在荒漠。用甜蜜/向大地行著最后的禮節(jié)……”
這是我在城市的鋼筋與水泥禁錮之下,對葡萄園、對生活詩性的想象。倘若還原當(dāng)年葡萄采摘的現(xiàn)場,所有的詩意將化為烏有。下面的文字是多年前記錄的一個片段。
七月某日十三點一刻。依附于火焰山腳下的一望無垠的綠色帷帳——葡萄地。一群彎腰躬背大汗淋漓的農(nóng)民,幾輛外地掛著冷藏罐的大貨運車。吐魯番氣象局報:最高溫度45度,最低溫度30度……
“大叔,你的葡萄好啊,粒大,串美!”一個光著膀子的外地年輕人說。
“呵呵,是呀,小伙子,嘗嘗吧,甜哩!”
“老人家,多大年齡啦,這么熱你能受得了嗎?”
“我快七十啦,在這樣的天氣里生活四十年啦!”
城里來的年輕人無語,驚奇地看著這位年近七十的大叔。
“熱,真熱!”誠說。
“你還能受得了么?”誠問。
“還行,喝點水吧!”玉說。
“要不,今天咱們不摘(葡萄)了?!庇裾f。
“那哪行,這幾天很關(guān)鍵,挺挺就過去了?!闭\說。
“一公斤兩塊錢,一箱子八公斤,我領(lǐng)了一千個,這三天要是能全裝完,不就一下子……”
“嘿嘿,是呀?!?/p>
二十五六歲的誠和玉,去年剛結(jié)婚,他們都是中專畢業(yè)生,在城里曾經(jīng)找到工作,干得不舒心,干脆回家種地。別人都笑話他們。誠對玉說,沒事,咱的知識也能用到土地上。這小兩口真誠地接過父親那把被磨得發(fā)亮的坎土曼認(rèn)真地蒔弄起十幾畝葡萄地。
一手忙著抹汗,另一只手繼續(xù),鋪好保鮮紙,把摘下來的葡萄串里爛葡萄揀掉,葡萄把兒對把兒,或頭對頭,嚴(yán)整放進(jìn)紅色的葡萄箱里,蓋上蓋,上封條。不停地從人群堆里發(fā)出:熱,真熱,像下火一樣,但沒人停下手里的活兒,偶爾還有幾聲爽朗的笑聲?。?006年7月隨記)
無論是少年時期的親身經(jīng)歷,還是成年后在別處的掛念,這個季節(jié)是葡萄園的盛典??釤岬奶鞖饫?,人們匍匐在翠綠的葡萄架下,大汗淋漓、小心翼翼地采摘著晶瑩剔透的葡萄,他們雙手輕輕地托起掛在葡萄藤蔓上的葡萄串,仔細(xì)地觀察葡萄串與藤蔓連接處的走向,從哪個方向下剪刀才能完整地把葡萄串剪下來,不使葡萄掉粒,保持串型的完整、完美,然后用雙手托住葡萄串整齊地放入葡萄筐內(nèi),最終把自己種的葡萄“遠(yuǎn)嫁”他鄉(xiāng)。這是賣鮮食葡萄的盛景。
這樣的盛典在僅有四十戶人家的小村莊上演了近三十年。葡萄在近三十年里隨著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一點一點走遠(yuǎn)。從吐魯番出發(fā),烏魯木齊、北京、上海、廣東……韓國、日本、美國……那小小的葡萄串帶著吐魯番大地最鮮美的甘、最火熱的甜、最樸素的信念越走越遠(yuǎn)。
我家的葡萄園,供出了五個大學(xué)生。每年開學(xué)季,我們都會眼巴巴地等著地里的葡萄豐收,等待著賣了鮮葡萄或者葡萄干之后的錢去交學(xué)費。一年年,我們在對葡萄的企盼中度過美好的時光,孩子們在對葡萄快些成熟的企盼中長大,父母理想的生活在企盼中越來越近。
妹妹在云南園林大學(xué)園林專業(yè)畢業(yè),在昆明打拼了幾年后回到吐魯番種起了葡萄。她不再像父母那樣按部就班地種葡萄了,而是利用我家的葡萄園辦起了柳中葡萄合作社,并給葡萄園起了一個洋氣的名字“柳中葡萄莊園”,主要銷售她自己種植的原生態(tài)無核白鮮食葡萄,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biāo)“火之焰”。我家最小的也是最漂亮的妹妹給葡萄園當(dāng)模特代言。同時,妹妹和當(dāng)?shù)氐囊恍┠贻p人聯(lián)合起來做起了電商,在網(wǎng)上賣起了鮮食葡萄。她還嘗試著進(jìn)行有機葡萄、富硒葡萄等綠色種植。她在柳中葡萄莊園微信公眾號中寫道:“葡萄之路,是條原生態(tài)葡萄的夢想之路。兒時的記憶里,父輩種植的無核白甜得醉人。而今,接手灑滿父輩汗水的土地,我要在這片無核白葡萄園和我的故鄉(xiāng)再找回兒時的記憶……”
葡萄園在妹妹經(jīng)營了幾年之后,又轉(zhuǎn)包給了別人。葡萄長勢依然是一年比一年好。品種也不斷增加,火焰無核、無核紫、巨峰……越來越多的新名詞和新品種出現(xiàn)在“柳中葡萄莊園”的廣告頁面上。
曾經(jīng)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鎮(zhèn)魯克沁也因為鮮食葡萄而享有盛名。每年七八月份,小鎮(zhèn)的人就會多出很多,大多是來收購鮮食葡萄或者哈密瓜的。只要問,哪里的葡萄最先成熟?答案只有一個——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zhèn)的鮮食葡萄,不僅是最早熟的,并且品質(zhì)優(yōu)良。葡萄成為了小鎮(zhèn)的主題,小鎮(zhèn)成為我們一家人的主題。年事已高的父母在我們的強烈建議下,在縣城買了樓房,住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里,他們最喜歡看的節(jié)目就是新聞聯(lián)播,看著看著就會討論起鄉(xiāng)下的葡萄園來,并念叨著該到給葡萄疏果了、該給葡萄打頭了……葡萄園豐盈著父母的一生。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兩句話來表述生長在荒野戈壁上的葡萄恰到好處。
在吐魯番,關(guān)于葡萄有如此豐富的細(xì)節(jié)觸手可及,葡萄干、葡萄酒、葡萄抓飯、帶有葡萄紋路的花帽、《葡萄志書》、葡萄旅游文化節(jié)、葡萄長廊、葡萄酒莊、“樓蘭干紅”與G20峰會……
這些有關(guān)葡萄的名詞,是從葡萄園里走出來的,它們跟隨著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越走越遠(yuǎn),從最低的海拔走到國際友人的峰會,無論走到哪里它都帶著火焰山的熱,帶著坎兒井清澈的甘甜。如我一樣在葡萄園長大的孩子,無論走到哪里,歸鄉(xiāng)的路只有一條,那是對那片葡萄園殷殷的掛念和期盼。我在這種出發(fā)與歸途中尋找到葡萄和葡萄園、葡萄園和我、我和我的祖國的關(guān)系。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親切的歌聲傳來,清香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恰是我最深情、最溫柔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