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
靜夜思
我經(jīng)常在想,奎屯這樣一個地方在我的人生地理中究竟是在怎樣的一個坐標。
關于它,我在二十多歲的年紀自信可以寫上一本書;后來,我又覺得其實說不出什么;現(xiàn)在,我知道,曾經(jīng)說出的那些只是我自己,甚至只是自己的一個影子,有時熟悉有時陌生的影子。
有時我在暗處,影子在明處,時間再久,這影子也只是我的一件外衣,任它如何飛舞,我仍是低回的,以忍耐叩問永恒的生之缺殘與悲劇。有時我在明處,影子在暗處,這影子便只是生命的一件可有可無的依附,我重返荒蠻,嬉笑怒罵,但不悲傷,更不讓虛假的眼淚遮掩內(nèi)心的秘密。
這些只是因為,新疆一個叫奎屯的地方曾和我的童年有關。
不多不少,十二年。
奎屯則是個給我留下了無數(shù)美好回憶的地方,也許它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好,只是被我的記憶美化了。因為我離開它時只有十來歲,是天真未鑿、混沌未開的年齡,我能揭開神秘奎屯的面紗嗎?能看到它骨子里,斷定它是傲氣的、傻氣的、還是俗氣的、霸氣的?那時我不能,肯定不能。
七月的一個大雨之夜,我重新翻閱奎屯歷史,檢視奎屯記憶。這靜夜功課我做得非常緩慢,大雨傾覆了天和地,澆進我骨頭里。我面朝北方站立,這時距離父親離去六十天整,北方正是他所在的方位。
寒冷·暖墻
很少有人知道奎屯,我想起這些年向許多人提到它時,對方臉上露出的茫然或漠然。但是如果說起伊犁便不陌生了,奎屯就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一個縣級市,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東邊是塔城沙灣縣,西邊是烏蘇古城,它還是“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jīng)之路。哈薩克族給這塊土地起了一個名字叫哈拉蘇,意思是“黑色的泉水”。按照新疆的地理常識,凡是源自冰川雪峰的河水都是白色的,叫阿克蘇,白水的意思;源自大地清澈見底,土地又是黑色的,就叫哈拉蘇??蜄|北一帶蘆葦遍地,泉眼密布如星辰。
幼時我的家就在戈壁邊上。家的正南方,開門見天山,天山永遠都發(fā)出銀白色的光芒,巍巍而立,綿綿不絕。家后有個蘆葦湖,湖水青碧,映著天上流動的云。湖岸長滿蘆葦和茂密的野草野花,葦叢中又生出精靈般的野鴨、野雁、野鵪鶉,遺憾的是沒人知道湖的名字。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潛入記憶幾十年的大湖,原來是湖底無數(shù)泉眼噴涌匯流而出形成。很難想象,蒼莽戈壁灘上,蘆葦湖這種獨特的地理構造是如何形成的,只有在心底慨嘆自然的偉力與造化。在湖邊小路穿行玩耍,是我每年夏季都要進行的戶外活動,并且常常是獨自一人,無法解釋當年為何天天看湖看水不覺厭倦。
子弟小學就建在戈壁灘上。沒有圍墻,戈壁就是學校的天然大操場。學校南面一條長長的黃土梁成為體育老師訓練我們的“練兵場”,他教我們匍匐前進、快速攀越土梁,教我們和同伴在黃土上摔跤。那時候,沒有一個老師給我們講奎屯的歷史,也不知道在我們身下,就是連接南疆北疆的一個重要驛站。
據(jù)說蒙古西征時,大軍途經(jīng)奎屯時,正值隆冬。有個蒙古兵忍不住寒冷而大聲喊叫起來:“奎屯,奎屯,”譯成漢語就是“極冷,極冷”。這一聲喊頓時感染了軍中,將士都覺得這里冷得難耐,連戰(zhàn)馬都打起了哆嗦。為什么連蒙古兵都覺得這里寒冷出奇?看看奎屯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它地處準噶爾盆地最寬闊的地帶,周圍一無遮攔,南面高大雄奇的天山正對著奎屯裂開了一道山口,從西伯利亞來的寒流全聚集在這里然后沖向塔里木。
可能因為在奎屯出生的緣故,也許是孩童對寒冷有天然抗力,印象中從沒覺得嚴寒無法忍受。每家都有一個抵御寒冷的火墻,我的父親也在房子里親手壘砌了一個一米多高的火墻,火墻上刷了白粉,樣子威武又可愛。一塊塊烏黑發(fā)亮的煤送進去化作熊熊火焰和熱能,房間徹夜溫暖。傍晚,爐子里煨上幾個土豆,烤熟的土豆散發(fā)出陣陣暖香。母親剝掉土豆皮,我兩手小心捧著,一邊吹著熱氣吃土豆,一邊聽著從柜子上收音機里傳出的動人廣播劇。窗戶上覆著厚厚的棉窗簾,北風隱隱在外面呼嘯。第二天早晨起來,父親撩起棉簾喚我們看窗上的冰花,各種各樣的天然冰紋,絕無重復,晶瑩剔透。打開屋門,屋檐下掛滿一排長長冰溜,仿佛凝固了的白水瀑布,那情景小小年紀已覺得美得驚心。
冰天雪地是北方孩子冬天的天然樂園。冰原上,我和同伴快樂奔跑著,大聲笑著。天空湛藍,偶有云絲飄過,陽光照在雪原上白光耀眼,遠處的林帶閃爍著寂靜的銀光。黑鷹在高空屬于它的領域自由往來,只是偶爾低俯下來盤旋一陣,從沒侵犯過我們,我們亦從未覺得它們猙獰可怖。
奎屯的冬天會持續(xù)半年之久,直到五月,積了一冬的厚厚冰雪才會漸漸消融干凈。雪融時,各種聲音匯集,我總覺得,奎屯的生機其實是從雪融時開始的:房檐下滴答滴答,樹林里撲撲簌簌,冰原上冰塊在碰撞中粉碎,如河水般嘩嘩流淌,草種在地下嗞嗞吸水,消隱的鳥雀好像第一次來到人世間,用唧唧啾啾的叫聲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
七歲那年四月末,我隨母親回山東探親。從烏魯木齊上火車時穿著厚棉衣棉褲,三天四夜在長途列車上,車行一路我減衣一路。抵達時剛好過“五一”,我直接換上白襯衣花裙子,幾步走進一個我全然陌生的干旱平原小城。
荒涼·膏腴
新疆屯墾歷史上,有一個人應該被所有新疆人記住,他就是林則徐。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則徐流放伊犁,途經(jīng)奎屯并在此夜宿。林則徐在日記中描述道:“又四十里奎墩宿,居民百余戶,聞水得薄,田不腴,村圩殊荒陋耳……”(《荷戈紀程》)奎屯市西公園立有林則徐雕像,農(nóng)七師的地方史志里記錄最多引用最多的也是林則徐的日記。
就是這么一個土地不豐、村落荒涼的地方,因為林則徐的偶然經(jīng)過,在史書上留下了一筆。但最近幾十年,凡是去過奎屯的,都知道它是一個建立在戈壁灘上的美麗城市。
在伊犁林則徐紀念館里,立有林則徐帶領百姓修筑皇渠的塑像。林則徐手拿地圖在現(xiàn)場指揮,當?shù)匕傩沼每餐谅谇?,用扁擔挑土,氣氛熱烈,勞動場面感人。伊犁皇渠是林則徐通過民間集資分段承修的辦法帶領百姓修建的,林則徐負責其中最為艱難的一段,即皇渠龍口。這條渠全長兩百一十五公里,一百多年后,它還灌溉著伊寧縣、霍城縣的部分土地?;是脖划?shù)匕傩辗Q為“林公渠”。當時林則徐在伊犁還提出“開荒安民”,到一八四四年十一月,兩年時間內(nèi),林則徐已帶動民眾開墾了大量荒地。這些土地養(yǎng)育了數(shù)代人,至今造福著百姓。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開展了屯墾事業(yè),選擇的都是最荒涼之地。
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組建之初,最有墾荒經(jīng)驗的三五九旅王震舊部改編為農(nóng)一師,在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塔里木河上游建起了一座新城阿拉爾,維吾爾語“綠色島嶼”之意。北疆的軍墾第一新城為石河子,至今,它都是一座令人驚嘆的森林城市。
奎屯因奎屯河成了農(nóng)七師師部??秃游挥谔焐奖甭?,發(fā)源于新疆烏蘇市境內(nèi)依連哈比爾尕山,是獨山子、烏蘇市、兵團農(nóng)七師的主要水源??秃拥膩須v和奎屯的來歷一樣,都是因為寒冷,蒙語意為“冷的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新澤西州州立魯特銘斯大學教授、世界華人攝影學會副會長、美籍華人李元先生,偶然間用鏡頭探索了奎屯河大峽谷,并將照片刊登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我看過這組攝影作品,震撼之至。峽谷地層完全由礫石和沙土組成,遠古時代應是海底,天山雨雪及河水奔流不息地沖刷,在這塊平整的土地上沖刷出了一個百多米深的大峽谷。從谷底到谷肩高近二百米,谷壁近直立,谷壁上的沖溝將谷壁雕琢成石林狀,呈神秘灰藍色,險峻逼人,觸目驚心。谷底平展開闊,河灘上礫石遍地,綠色奎屯河從紅褐色的谷底從容穿過。
戈壁灘上,有河水奔流的地方就會滋養(yǎng)出一大片綠洲,無論那河是寒冷的還是溫暖的,也無論它是清澈的還是渾濁的。成年之后,人就會明白,愛不愛一條河和那條河是什么樣的應該關系不大。像艾青之于大堰河,大堰河顯然不是一條美麗的河,但它給了詩人詩意與生命。想想,還有什么敬意能超過對生命恩典的敬意?
二十世紀60年代,共有十萬上海知青離別父母遠赴新疆支邊,他們遍布天山南北的各個地區(qū),度過了一生中最珍貴的青壯年時期。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些知青才攜妻帶子陸續(xù)返回家鄉(xiāng)。有不少人選擇繼續(xù)留在新疆。這樣,新疆就有了兵團二代、三代,真正把根留在了邊疆。第一批玉米,第一批棉花,第一批向日葵,第一個果園,第一個花園,第一個種羊場,第一個糖廠、鹽廠,第一個煤礦,第一個紡織廠,奇跡般相繼出現(xiàn),在那片傳言中荒無人煙的大地上。與此同時,一座座城市也慢慢生長出來,如同一滴滴綠墨落在宣紙上,綠色越染越多。那是一片真正的神奇之地,遠超出內(nèi)地人想象。
我的父親于一九六三年離開出生長大的上海,年僅十九歲的他和幾個同學一起報名進疆分到農(nóng)七師奎屯。當時奎屯還是縣城,一九七五年改為奎屯市。我無從詳細知道,他在最初那些年里都做過什么,但父母嘴里會漏出只言片語,從中我可以確定,他是個開墾者。開荒種樹,坯磚壘房,夏天上天山運木材,冬天進湖打蘆葦造紙漿,他和其他的開墾者們一起,用雙手歷史性地開辟出了一個水甘地美的戈壁綠洲。我很小的時候便知道,我們住的房子是父輩親手建造而成,家具等物件也都是各家自己打制的。父輩經(jīng)歷的艱辛苦難其實無法細數(shù),否則,我們這代人不會自有記憶起便享用眼前的豐厚恩賜。
即或如我,從降生那一刻,便生活在一塊由父輩開墾出的綠洲上,活在我尚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恩典中。
收進童稚眼中的,皆是寶藏。推開屋門,正南方雄奇?zhèn)グ兜奶焐缴矫}橫亙東西,經(jīng)年冰雪不化,那種白光已成為我記憶中恒久的牽引。不遠處的防風林帶足有幾百米寬,至于有多長就無法計算了,儼然一片看不到盡頭的森林。它們大多是些榆樹、白楊和沙棗,其間碧草野花遍布,茂盛之至。林帶在最外圍,保護著里層的玉米、小麥、棉花等農(nóng)作物。因為長期與風沙抗衡,有些槐樹中長得奇形怪狀,但它們的根深扎土地中。白楊高大挺直,站得齊齊整整,威武壯觀。沙棗樹長不高,屬小喬木,但特別耐寒耐旱,五月開出白色小花,芬芳四溢,隨后生出青澀的沙棗,同黃豆粒差不多大。秋初,沙棗由青轉黃,這時再吃就覺得甜中帶酸。
沙棗樹在奎屯隨處可見,我常常是一面在路邊玩耍,一面摘幾顆沙棗放進嘴里,顏色越深的就越甜。夏天,一大片瓜地里,碧綠的西瓜長出圓潤完美的曲線,于是這里的每家每戶的床下就滾了一地西瓜。熱了渴了,隨手從床下取出一個,用刀輕輕從中間一劈兩半,鮮紅的沙瓤,漆黑的瓜子,大自然將水果的甜美完全呈現(xiàn)出來。向日葵也是大片大片種植的,一到秋天,這里的大人孩子便整日沉浸在葵花的清香與收獲的喜悅中。直到收獲向日葵籽才最后完成對人類的付出,它們紛紛剝離母體的圓盤,被裝進各種各樣的包裝袋里,飛往世界各地。
這里的每一種植物,大到一棵樹,小到隨地生長供牛羊美餐的苜蓿,都是被人感恩過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們舉家回到我母親的家鄉(xiāng)山東。
在與嚴酷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的抗衡中,在建設沙漠綠洲的熱潮中,這些來自大城市的年輕身體得到前所未有的歷練,然而很多病灶也在這時悄悄潛入肌體。
年初,父親在病重之際再次做胃部檢查,那時他已經(jīng)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醫(yī)生看著他的CT片問:你以前是不是做過重活,飲食不規(guī)律?他想了想說,沒有。醫(yī)生又問,不一定是最近一二十年,青壯年時有沒有呢?他便沉默了。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沒聽見他抱怨過一聲,沒抱怨過那個時代令他遠離上海,沒抱怨過他為那個時代那個叫奎屯的地方付出了青春年華,付出了健康。
高處·低處
記得剛剛離開奎屯來到這個離孔子很近的小城時,許多人問我新疆和山東哪里好。我便老實按照母親的專門交代回答,都好。我當然明白她的用意,但想不透她怎么一下子變得如此謹慎小心,后來,她終于親口承認了離開奎屯的后悔之情??偷耐吕鲜强澙@在她的夢中,使她永難釋懷。那些老朋友的名字從她嘴里吐出時,仿佛正一個個地從門后走出來,笑瞇瞇地站在她面前。
對人的名字我一直有一種天然的敏感,當聽到這些從母親嘴里吐出的名字時,我感到驚奇又新鮮,不用記錄,現(xiàn)在我提筆就能將其寫出:白翠、翟快、馬蜜、任淑女……說不出來對這些名字的喜歡程度,但明白這是自己尋找了多年卻在不經(jīng)意間得到的,帶著北方特有的溫暖與生動、素樸與新鮮,因此將她們印在心中。我對母親說,我要將她們寫進小說,成為小說里的主人公,我得讓她們在更多人的眼中活著。但我卻寫得很少很少。母親的名字曾和那些名字一起在奎屯的天空中飛翔??蛯λ齺碚f象征著青春與熱情,她曾那么年輕,那么容易開懷大笑,那么愉快地工作著、生活著,感受著大自然豐富的饋贈與人們之間交往的單純真誠。而我的童年便日日浸染其間,時光如飛,人也在飛。
在青春最歡暢的年華,我渴望燃燒的愿望曾一度焦灼,但不久后就涼了下來。沒有人知道,渴望燃燒來自我最喜歡的一種植物——向日葵。我喜歡它的一切,它金黃的臉龐、翠綠的外衣,它令人沉醉的特有清香,并不油嫩而粗糙的葉子,被風吹過時發(fā)出的沙沙聲響,甚至它短暫的命運。在去過的很多地方,我絕少看到向日葵,更不要說大片大片如黃金海洋般起伏飛舞在大地上的向日葵海了。在我不算太長也不算太短的寫字生涯中,向日葵對我的影響無法估量,它似乎一直在我的靈感源頭潛伏著,一旦需要啟動,它便揮舞著金黃之光朝我飛來。有一段時間我曾突發(fā)奇想,要開一個向日葵專賣店,里面的所有物品如茶杯、小首飾、枕巾、床罩等等一切溫馨溫暖的東西,均綴有向日葵圖案,以供我簡單的衣食與薄茶需求。當然,如果這個店存在的話,它只可能存在于我的小說中。
如果說在我性格中還有一點崇尚自由的因素,我想它肯定是受了奎屯的影響。從地理范圍上看,它首先是寬容的,如果不寬容,它的胸懷里也不可能同時攬下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回族等三十個民族的兒女。全國各大城市的人云集奎屯,它是知識青年們的獻身地、第二故鄉(xiāng),是冒險家的樂園,是馬販子的歇息地、牧羊人的綠洲。什么樣的人奎屯沒見過?來吧,來吧,奎屯是敞開的。其次,它是自由的,當然它也并不是自由到為所欲為,無法無天,它懂得節(jié)制的美麗。說到底奎屯的自由是由它廣闊的地域性決定的,帶著邊城重地特有的漫不經(jīng)心,這漫不經(jīng)心如果有誰要刻意學,肯定學不來。你見過在奎屯晴朗的高空中飛翔的鷹嗎?它不是表演,也不是在模仿什么,表演與模仿是人類想出的事情,而鷹只知道在高空翱翔,時而發(fā)出一聲清脆、嘹唳的鳴叫,卻從來不留下痕跡。
在本該繼續(xù)自由發(fā)展個性的年齡,我卻突然離開了,于是一切都變了,我脫離了原先的運行軌道,被動朝另一個陌生的方向運行。一個每天看著駝隊滿載家當緩慢從家門前走過、手中玩著各種動物骨頭長大的孩子,突然走進一個逼仄的環(huán)境里,性格日漸變得刻板、脆弱,并且極度矛盾,我經(jīng)常自問,假如當初不是那么小就離開奎屯,還會不會這樣?
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大腦深處猛然閃過一幕場景,在以前,那幕場景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卻從沒這么清晰。
那一幕仍和奎屯有關。
我是在那年十二月離開奎屯的。坐在火車靠車窗的位子上,窗外的風景單調貧瘠,但大地是廣闊的。列車在行進間突然發(fā)出一聲巨大的轟響,緊接著車廂陷入黑暗。我屏住呼吸??謶种贿^了片刻就消除了,車廂里重新明亮起來,那是火車離開烏魯木齊站后進入的第一個隧道?;疖嚥还芪抑赡鄣哪X子想什么,一直向前,駛進隧道,又駛出隧道,每一次駛進時都伴隨著一聲巨大的轟響,伴隨著我的窒息。夜降臨了,人們在狹窄車廂里擁擠著昏昏欲睡。眼前的黑太濃太徹底,令我不敢入睡,因為害怕火車再也走不出去。三天四夜中,我穿越過的隧道,不知有多少個。
黑暗與光華相距很遠,其實也很近。隧道這事物有個很好的隱喻,它的好在于二三十年間一直對我產(chǎn)生作用。后來,黑暗與光華真的就像當初暗示的那樣,不斷變幻出新的形態(tài),但往往不用仔細看,我就能認出它們的原形。由于經(jīng)常光顧這具凡俗柔弱的生命,我便任由它們把我打碎,再將我重新黏合。那聲巨大的轟響,后來像命運的變奏一樣漸漸為我所熟悉。我常常聽著它由遠而近,又聽著它由近而遠。
奎屯最終成就了我的原鄉(xiāng)情結,這情結可以詩意,可以進入電影畫面,也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但對父親而言,它是一個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是永別,是一束看似光華實則燙手的光。
落日故人
離開奎屯的第三十年,父親如一枚衰極的葉子從生命的大樹上墜落。他的墜落方式是最普通的方式,沒有驚動更多的人。從大地上誕生的事物最終回到泥土中。
三十年,像中國絕大多數(shù)老百姓一樣,在他的生活中并無驚天大事發(fā)生,無數(shù)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累積著、擁擠著,占滿他的后半生。盡管那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中包括下崗的尷尬、不入群的落拓、生活的清貧,比起當初青春年華時從大上海遠赴新疆支邊的悲壯,他的后半生可謂平庸至極。生命最后二十年,他身上的病灶一樣樣跑出來:胃潰瘍、膽囊炎、腎囊腫、咽炎、頸椎間盤突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腦梗死……同每天的一日三餐一樣準時送進他口中的,還有各種各樣的藥丸。最后一年,看似早已痊愈的胃潰瘍重新找到了他,只是這次的宣判帶有徹底終結的意味,它有一個名字,人人看見它都要打寒戰(zhàn):癌癥。
最后一次住院,他從腳一直腫到肚腹,再無力氣獨自下床走路。我偶爾聽見他輕聲嘆息:我怎么這么沒用啊。最后一個月,他虛弱到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身體。除了偶爾幾聲嘆息,他是一個安順于命運的人,很少主動提及上海和奎屯這兩個在他一生中影響最大的地方。但每當我們談到小時候的家居趣事時,他臉上就露出歡快的神情。這神情讓他內(nèi)心的隱秘愿望暴露無遺。
我曾一一檢視因他離去留給我的諸多遺憾,其中最大的遺憾,是在他身體尚好時沒能帶他出去旅行,特別是沒能帶他回奎屯看看。我曾許諾要帶他回去的,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托詞哪里都沒去。那些原因或托詞如今看來是多么可笑矯情。我唯愿相信他是帶著遺憾離去的,這樣,我這副寄放在塵世中的肉軀才不至于一直心安理得;我需要重,需要被一股力壓低,離大地近一點,我方能逃脫輕飄飄的虛無。
七月最熱的一個星期天,我回家。母親說,她的奎屯老友劉翠芳和她通了近一個小時的電話。
嗯,我嗓子里輕輕擠出一聲,隨后兩人都沉默了。我起身走開,將她獨自留在那些記憶中,留在那由故園故人故事勾織變幻的光影里。
一九九七年春的一天,家里來了一位陌生客人。父親介紹客人姓謝,是他在新疆的老朋友,早已舉家回到上海。這次專門從上海來到滕州,輾轉幾個單位,終于找到我家。謝叔叔只在我家待了大半天,那半天時間里,他和父親談的全部是奎屯的舊人舊事。十幾年中,謝叔叔是父親見到的唯一新疆故人。
后來,尚金富叔叔和李桂芝阿姨從上海到山東旅游專門找到我家。那時父親的病已經(jīng)被確診 ,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尚叔叔和李阿姨在上海退休,兩人經(jīng)常出去旅游,對奎屯的情結無法割舍,特別是李阿姨,隔幾年就去奎屯轉一圈,每一次都在那逗留較長時間。一年后,當他們獲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兩位老人傷心不已。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這對老人再一次去了新疆,他們在奎屯打電話說,將在那里住到十月份再回上海。
自尚叔叔和李阿姨來過之后,任文慧阿姨和潘寅泉叔叔也與父母恢復了聯(lián)系,父親的手機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潘叔叔發(fā)來的短信。在我的微信上,任阿姨是我的微信好友。
逢首批上海知青進疆五十五周年之際,任阿姨夫婦重走了天山南北。他們目睹了奎屯幾十年后的巨大變化,并為之喜悅振奮。但是當他們回到當年生活過、工作過的造紙廠,心緒驟然間復雜酸澀起來。在新一輪市場經(jīng)濟沖擊下,曾經(jīng)紅火、富含生機的紙廠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就已倒閉,許多老知青也即他們的老工友、老朋友因失去賴以生存的工作環(huán)境又缺少其他的生存技能,生活一度艱苦困頓。后來,政府為他們辦理了退休手續(xù),在曾經(jīng)艱難拓荒、用激情點燃青春夢想的地方,他們說自己并沒被遺忘。
臨別奎屯時,任阿姨邀當年的同事老友到老紅旗商場吃了一頓飯,感恩在那最美好的年華里他們曾相識。紅旗商場曾是奎屯唯一的商場,小時候父母常在星期天帶我和妹妹去那里吃飯,現(xiàn)在奎屯已建起上百座高樓,并且是北疆地區(qū)高樓最多的城市,被譽為“戈壁明珠”。但在上千個支邊青年心中,紅旗商場永遠是唯一的。
西風銷魂
二○一九年是父親進疆支邊五十六周年紀念,但他的生命只支撐自己走到二○一二年的春天。
身為知青后代,我從未在父母口中聽到他們對支邊生涯的怨恨與后悔。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知青的真實感受。無論知青后來成了什么人,那段經(jīng)歷總是他們?nèi)松凶钣蟹至?、最刻骨銘心的歷程,有悲傷有酸澀,但也不乏幸福與創(chuàng)造新天地的欣悅。任文慧阿姨在重走奎屯回來后告訴我:要說對新疆沒有感情那是不真實的,我們把一生中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那里,一座屯墾城市的蔥翠新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的確,他們是隱忍與沉默的大多數(shù),像鋪展到天邊的青草卻寂靜無言。再過二十年,在知青們獻身的土地上,還會不會有年輕一代知道,有這樣一群人,曾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用生命奮斗和磨礪過?還會不會有人知道,是這樣一群人的淚和笑,激情和夢想,才開出沙漠里的綠和花?
寫作這篇散文的一個夜里,夢見自己在童年的家后面那條林中小道上滑雪,兩旁的樹上葉子全無,每一棵樹干、每一條樹枝上都掛上了厚厚的冰雪,那完全是一個冰雪世界。林子里偶爾躥出一只野兔。林中的路長得沒有盡頭,我身輕似燕,好像腳步永遠不會停下來。這里天太藍,藍得沒有一絲云彩;雪太白,白得在陽光的映襯下更加刺眼;空氣太靜,仿佛來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童話世界。這是一個童話世界,純美得令人窒息……
十二歲之前,我曾是那么喜歡奔跑的孩子,在林中,在戈壁灘,在雪原,在草場,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那么喜歡奔跑。
我已幾十年沒奔跑過了,準確地說,是不會奔跑。不會奔跑的人,只能行走。在現(xiàn)實中的曠野行走,動作遲緩滯重,小心謹慎。但是關于奎屯的夢,還繼續(xù)在心里發(fā)酵,繼續(xù)閃現(xiàn)。
有一天,我會和孩子一起回到我出生的原野。我要和他一起奔跑,一起放聲歡叫,直到再也跑不動一步,把自己放倒在草地上。陽光和風穿透邊城大地,也穿透我的將來和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