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動
摘 要 《西游記》中取經(jīng)的師徒四人無疑是該書的主角,但玉帝這個在民間極具信仰且于《西游記》中被提到頗多的配角也十分值得一談。近年來,由于影視作品及其他因素影響,玉帝給人的印象與原著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徑庭。本文通過文獻法,對玉帝進行概述,分析《西游記》原著中玉帝的處世智慧,旨在還原玉帝真實形象,扭轉(zhuǎn)讀者對玉帝形象的誤讀。
關(guān)鍵詞 《西游記》 玉帝 處世智慧 分析
中圖分類號:I253.5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西游記》,為明代作家吳承恩所著,主要敘述的是唐僧師徒一行前往西天向如來佛祖求取真經(jīng)的故事。在經(jīng)歷千辛萬苦,跨過艱難險阻的十萬八千里后,師徒四人終于面見真佛,求得真經(jīng),最終“徑回東土,五圣成真”。書中刻畫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耳熟能詳?shù)娜宋镄蜗?,如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這些都是《西游記》的主要人物。當(dāng)然,其他人物形象也刻畫得十分成功,如玉帝。如今,《西游記》改編的電視劇和電影已不下十部,其中的人物、情節(jié)、主角、配角等都讓人難以忘懷。可以說,中國四大名著中,《西游記》是真正達到婦孺皆知的境界的。
不過,近年來,由于影視作品傳播等因素,玉帝給人的印象幾乎都是昏聵無能、膽小糊涂的。但是,結(jié)合《西游記》原著并加以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玉帝并非如此不堪。
1《西游記》之玉帝概述
《西游記》中的玉帝是萬物之靈的代表,是三界的至尊。而天地人三界中,臣子們無論有什么事,事無論大小,都可以上報與玉帝。而無論是從天庭還是人間或地府,玉帝都會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并指派應(yīng)付和處理事件的人。玉帝行使的職能與皇帝無異,事無巨細皆可管理。但是,這不能成為玉帝能夠統(tǒng)領(lǐng)三界、仙佛來拜的真正原因。首先,玉帝沒有十分聽命于他的強大力量,只有薄弱的“粉絲”力量,如不堪孫悟空一擊的龍王、冥王和十萬天兵。再者,玉帝本身實力是受質(zhì)疑的?!段饔斡洝分?,不曾看見玉帝武力的彰顯,反而是孫悟空、二郎神、觀音菩薩、如來佛祖等表現(xiàn)非凡,連給玉帝煉丹的“道祖”——太上老君都是擒住孫悟空的主力。當(dāng)然,如來在《西游記》的第七回說過,玉帝從小就開始修煉,而且還經(jīng)過了很多的劫數(shù),每個劫數(shù)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由此可見,玉帝的資歷著實不凡。起碼比才出生沒幾年就敢和天庭對抗、欲為“齊天大圣”的孫悟空強太多。但“劫多歲高”這個砝碼會是玉帝成為三界之主的金身嗎?應(yīng)該不是,不然太上老君就不會給玉帝煉丹,侍候玉帝了。那么,玉帝是憑什么能耐成為三界之主并成功捍衛(wèi)其統(tǒng)治地位的呢?愚以為,玉帝“三界之主”地位的得來不是偶然,而是玉帝擁有不凡的處世智慧。
2玉帝的處世智慧
前面已經(jīng)分析,玉帝直接掌握的實力、自身的力量或資歷(歲數(shù)等)都不足以支撐他成為三界之主;玉帝能成為三界之主,絕非偶然,是其出色的處世智慧起到關(guān)鍵作用。
2.1從善如流
玉皇大帝有一個和我們熟知的歷代明君皆有的優(yōu)點——從善如流。古往今來,中華大地已培育出眾多從善如流的明君,當(dāng)時的朝代在他們的帶領(lǐng)下走向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富強昌盛。而千古明君李世民更是從善如流的代表,最著名者非其與臣子之事例莫屬。玉帝這一點十分像李世民,因為玉帝對進言的這些人的建議均采取一種“只要合理,皆能應(yīng)用”的態(tài)度。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帝對太白金星的建議的態(tài)度。在《西游記》第三回中,孫悟空因“龍宮奪兵”和大鬧地府被龍王和閻王“起訴”,玉帝聞之已有“降妖”之意,但太白金星的“招安”之策,玉帝“甚喜”,最后“依卿所奏”。第四回中,孫悟空給自己安了個“齊天大圣”的名號,孫悟空的年歲及其本領(lǐng),有何資格以此為號,二郎神的本事和孫悟空相當(dāng)或比其更佳,也只稱為“小圣”,所以,“齊天大圣”的名號實乃是對天庭的大不敬。而且,他還打得十萬天兵天將落花流水。此時玉帝也是氣惱至極,“著眾將即刻誅之”,這時,太白金星又出來調(diào)解了,還是提出招安之策,給孫悟空來個有名無實、“有官無祿”的空頭銜。玉帝聞其言,想到孫悟空不懼十萬天兵天將的實力,多了份思索;再者,一個空名即可招安,少了煩惱,贏得人心,順著臺階下又能顯得慈愛待人,即“依卿所奏”,十分善于聽取屬下的建議。尊重,是極好的品質(zhì)和美德,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遠不是獨斷專行可以比擬的;除了尊重,更多的還要試著理解, 上位者總攬大局,大致了解下位者心里所思所感,下位者察言觀色,捕捉上位者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上下之間,心有靈犀,遇事即可一點就通。雖然地位不對等,但君君臣臣,即是相輔相成。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從善如流,領(lǐng)導(dǎo)要了解下屬,明白下屬不是領(lǐng)導(dǎo)的牟利工具,而是有血有肉的共生者、合作者。玉帝的從善如流,不止是對他人意見的有效接受,更是對他人表現(xiàn)和心意的接收,而作為玉帝的下屬,對于領(lǐng)導(dǎo)的這種做法,是十分高興的,誰都希望自己合理的意見能被領(lǐng)導(dǎo)采用,這樣不止能為大局做出貢獻,同時這也是領(lǐng)導(dǎo)對自己能力的認可。
2.2先禮后兵
“先禮后兵”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十一回。當(dāng)時曹操兵圍徐州,徐州太守陶謙見事緊急,急忙向仁義滿天下的劉備求救,劉備、關(guān)羽、張飛等人殺進曹兵重圍,奮力殺出一條血路,進入徐州。在商議退兵之策時,劉備說要寫一封信給曹操,勸他退兵,如不退兵,再戰(zhàn)不遲。曹操看完劉備寫的信,大發(fā)雷霆,說劉備算什么,竟來教訓(xùn)我。于是命令把送信人拖去斬首,殺殺劉備的威風(fēng)。曹操的謀士郭嘉說,劉備不遠千里趕來替人解圍,先是以禮相待,退兵不成才再用兵,這在道義上已是占了上風(fēng)。這時來人報道呂布進攻濮陽,曹操為了避免兗州丟失,從徐州撤兵。禮,是禮貌;兵,即武力。指先按通常的禮節(jié)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其實是不占理的。反而是玉帝,對孫悟空一再以禮為先。《西游記》第一回,悟空出世,驚動了玉帝,而玉帝根本沒有要收拾孫悟空的意思,反而說他產(chǎn)于天地之精華,讓大家不要大驚小怪。后來,孫悟空聽取老猴的建議,為尋到趁手兵器,直闖龍宮,強取豪奪定海神針,還厚顏無恥地要了一件和神珍鐵搭配的衣服。而后,更是為了私欲,大鬧地府,勾銷生死簿后一路打出幽冥界,好不囂張得意。龍王和冥王上奏玉帝,拉開了天庭和孫悟空的斗爭序幕。玉帝和眾仙并沒有做錯什么,反而是孫悟空的不法行為和私欲太盛讓人覺得其甚是粗魯。針對孫悟空的不法行為,玉帝雖有“降妖”之意,但最終還是聽取了太白金星的意見并沒有與其計較,之后孫悟空還得以官封弼馬溫。玉帝分明是以怨報德。半個多月后,孫悟空不滿官職太小,反出天宮,欲為齊天大圣。孫悟空何德何能,才半個多月就想升大官,而且竟敢自稱“齊天大圣”,此實是對天庭的挑釁。這時,玉帝才遣兵“擒拿此妖”。因初次出兵不利,加上太白金星的意見,遂封孫悟空為“齊天大圣”。其實,包括第二次對孫悟空的討伐,玉帝也是“先禮”——認可孫悟空為“齊天大圣”的,而“后兵”是因?qū)O悟空偷吃蟠桃,戲弄神仙,大亂蟠桃會,還偷走太上老君的仙丹,才招致玉帝和眾仙的憤怒,惹來殺身之禍。先禮后兵,是統(tǒng)治者的一種自信與懷柔,有時更是一種策略,掌握好“禮”與“兵”的關(guān)系,往往是戰(zhàn)爭勝利的關(guān)鍵。
2.3有禮有節(jié)
“有禮有節(jié)”也是玉帝的處世智慧之一。禮節(jié)給人一種如沐春風(fēng)的感覺,不用太多言語,一舉一動,皆能令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溫和展露出來。古今中外,令多少仁人志士折服的不是統(tǒng)治者的才干,而是其令人好感倍增的禮節(jié),將心比心,懂得尊重,才能更好地贏得尊重。通篇《西游記》,玉帝待人從來都是溫文爾雅,很少發(fā)怒,除了罵孫悟空幾句,就沒說過臟話;玉帝從不盛氣凌人,很會放低身段,如來和觀音等高層去見玉帝時,玉帝往往是出門相迎,做足禮數(shù),給足面子。對待為其煉丹的太上老君亦如此,并不把他當(dāng)作自己的下屬,反而是禮遇有加。就算是曾經(jīng)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當(dāng)其取經(jīng)路上遇到麻煩時,玉帝也是不計前仇,不吝相助。如真假美猴王一事中,真假猴王找玉帝辨真?zhèn)危竦奂戳钔兴焱趵罹赣谜昭R欲辯出真假,雖然還是沒能揪出假猴王,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玉帝的有禮有節(jié)與不計前嫌。古往今來,待人以禮節(jié),不管是運用在較己弱小者還是作用于較己強勢者,其作用都是不容小覷的,拉攏弱者人心,強者面前屈膝,無論哪種,均能達到不錯的效果。由此看來,玉帝,無疑是一位有數(shù)的政治家。
2.4執(zhí)法嚴明
筆者說玉帝執(zhí)法嚴明,似可在《西游記》中找到不少事例進行反駁。大概有“天蓬元帥調(diào)戲嫦娥被貶為豬”、“卷簾大將失手打碎琉璃盞被罰下流沙河”以及最能證明玉帝不人道的“鳳仙郡祈雨”等事例。但一一仔細分析,實則不然。以“天蓬元帥調(diào)戲嫦娥被貶為豬”為例者稱,天蓬元帥因醉酒調(diào)戲嫦娥被罰為畜生太過不仁。確實,以此為論,相比于“楚莊王絕纓”,玉帝的做法實在不甚明智。不過,《西游記》中并沒有說豬八戒是被“貶為豬”的,書中所載的是“貶天蓬元帥下凡塵”,“錯投豬胎”是天蓬元帥不小心的結(jié)果,與玉帝并無直接關(guān)系。對于“貶天蓬元帥下凡塵”這樣的處罰,應(yīng)算合理?!百H為豬”的說法純屬臆造,由此而說玉帝不仁,明顯是不明是非。以“卷簾大將失手打碎琉璃盞被罰下流沙河”為例者稱,卷簾大將只是“失手打碎”琉璃盞,就被“打八百,貶下界來……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余下方回”,過于殘酷。對于此種觀點,筆者以為,卷簾大將打碎的琉璃盞,究竟是何物,我們不曾得知,如果是“國之重器”級別的寶物,就算是無意為之,也難逃處罰。以此而認為玉帝不仁,有失偏頗。至于以“鳳仙郡”為例者稱玉帝因鳳仙郡侯對他個人“不敬”而罰“鳳仙郡三年不雨”,造成“富室聊以全生,窮民難以活命”,其殘忍無道可見一斑。筆者認為,持這種觀點者,是對小說的誤讀。小說中寫的是郡侯“觸犯了上天”而被罰,而不是“不敬玉帝”而被罰。如果是不敬玉帝一個人,玉帝因此而怒,公報私仇,則玉帝確實是徇私枉法,殘酷無道,但鳳仙郡侯不敬的是“上天”,這就不僅是玉帝一個人的事了,而是關(guān)乎天上眾多神仙的大事了。況且,當(dāng)“鳳仙郡侯”得知自己的過錯并改正之后,玉帝即傳旨下雨??梢?,玉帝的執(zhí)法是“嚴”和“明”的。
3小結(jié)
通過對玉帝的概述和其處世智慧的分析,可知玉帝非但不是“昏君”,而且還是一位“明主”。對于部分人認為的玉帝是“昏君”,或是另一部分人認為的玉帝是“明主”,在此已算給出一些也許不太成熟的答案和分析。研究玉帝的處世智慧,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均有裨益。特別是人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拼的已不是身體素質(zhì),而曾經(jīng)引以為豪的智商亦不那么耀眼,管理和統(tǒng)治的智慧在于相處之道和處世智慧。有人的地方就會形成團體和社會,置身其中,不妨掌握一些處世的智慧,這樣,于人于己,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 郭預(yù)衡.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明)吳承恩.西游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2.
[3] 張夢逍.圖解道教[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
[4]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4.
[5] 宋學(xué)達.《西游記》玉帝形象補論[J].滄州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2011,27(04):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