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強
摘 要 以傳統(tǒng)王弼的通行本老子書中,各章節(jié)的前后順序的安排為基礎(chǔ)的理解,對比帛書本與簡本,通行本似乎更像一本雜感或警語集,思想有著較大跳躍性,暫就其中部分內(nèi)容摘要辨識。
關(guān)鍵詞 有為 無為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標識碼:A
近日偶讀《肇論》,感覺其中很多內(nèi)容,似乎專門針對道德中的許多疑問,比起道德章以前的很多以道解道的注釋來,更是深透,心下狂喜,這連日來的味同嚼蠟造成的萎靡,一掃而去,精神為之一振。這里得到一個方法,即凡著名學者的傳記資料是一定要多收集,這樣通過其中對其生平學習經(jīng)歷的介紹,本就可以為盡快解決心中的疑難,提供很多可能的方便。早他近兩百年的王弼,如果看到鳩摩羅什所說,很難說他還會像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樣來解讀道德經(jīng)。
這里又有一個疑問產(chǎn)生,僧肇對有無、動靜、智慧等觀念的解釋,在當時的識見能力下,已遠遠地在義理上予以窮通,說到了盡頭,遠超當時諸道家所見。王弼無法看到,但其后的很多人都應該看到的。如果說,道門中人因囿于門派不看,還算是不成形的理由,那么,那些之外的解經(jīng)者呢!按道理,其后的解老莊者,其實可直接借鑒此論機,對老莊的認識登堂入室,但奇怪的是,后來很多注解者的書里,幾乎很少見到有引用《肇論》來做解的。一直到清代,學者們依然在咀嚼著用老辦法怎么嚼都嚼不爛的那塊肉-道德經(jīng)。
談還是不談,這個疑問,在思考成熟以后,將會轉(zhuǎn)移成,談的利弊有哪些,不談的利弊有哪些,前面的狐疑已不復存在。
讀《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里經(jīng)常涉及到這樣兩個詞語,無為與有為,范應元的《莊子集注》本時,領(lǐng)悟到有為或無為的理解,兩者均指一定的行為而言,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因事之宜而為之的一種方法。今天讀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崩献舆@一句,象征地表達了,人在生的過程中,即存在著吻合大道的純真質(zhì)樸之先天本性,也存在者因物欲而淪落的墮落之性。兩者好像如影隨形,相互糾纏。“美之為美,善之為善”,似在講美或善之成為美或善的根本原因。
《道德經(jīng)》通行本第十五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榮,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天不殆?!?/p>
第三十章:“物壯則老”這句話,一般認為,是警惕事情的發(fā)展不要過度,否則,物極必反,事情可能就會走下坡路。但只有這方面的解釋似乎欠妥。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那,看到了事情發(fā)展存在的兩個問題,即不及,還沒到,就放棄了;過度了,還未罷手。借鑒孔子的這句話中的兩個方面,我們是否可以把老子這句話做更中性化的理解,即老子只是講了一個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边@四句中的“德”作何解釋?《道德經(jīng)》的“德”何意?沒有經(jīng)題的解釋,對于這部經(jīng)典來說,可是有點不相稱??赐?,捫心自問,還是不解!現(xiàn)在連外語版都翻出去了,找來想看一下,借助外語,說不準可以了解到中文語境下“德”字的未顯之意,在網(wǎng)上下了,道德經(jīng)的翻譯共81篇,其中“德”字的解釋,感覺比中文還要多,五花八門,翻譯成什么的都有。唉!這本書流傳了兩千多年,注家不下百,涵蓋儒釋道三教九流。竟無人能把個“德”說得透徹,讓人覺得太奇怪了?!俄n非子》解老篇對德有自己的認識,似乎從外得于物,而內(nèi)有相應所感來理解的,思路倒是清楚。另外沈善增的臆解倒是比較順,可以作為參考。
對道的理解,一:道是無、有之綜合體,以這一點來看,似乎對老子道的認識,更易于從《易經(jīng)》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說法上來理解。在《易經(jīng)》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易經(jīng)的思路,皆是以陰陽兩者的互動消長為中樞,來演繹整個事物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全部過程。在老子的行文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兩兩對立之事物間,轉(zhuǎn)化及互動的表述。故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想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傾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從這一角度上,我們似乎可以把有與無,陰與陽,靜與動,均看成是道顯的同等程度的表達,歷來大多數(shù)注解者,都認為這是全書的基調(diào)。當然這是以傳統(tǒng)王弼的通行本老子書中,各章節(jié)的前后順序的安排為基礎(chǔ)的理解,今看帛書本與簡本,則,與之不同。在后兩種本子中,以其為戰(zhàn)國至秦漢間所出,則老子一書似乎更像一本雜感或警語集,思想有著較大跳躍性。這本書內(nèi)容上前后的不連貫性,讓人感到似是分很多次逐漸記錄、匯編而成,
但在老子一書中,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卻時時會看到在討論道時,存在著偶爾偏離這一統(tǒng)系的另一種表述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整部老子書中,時隱時現(xiàn),讓人很懷疑老子這部書中的觀念,存在著某種不連貫性。道體是虛空的,故用之不竭,藏之不盈。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感覺到,似乎強、爭、不知足等皆是某種欲,“譬道之在天下也,尤小谷之于江海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幾于道。“這是說,水的物性特點,與所要講的道的特性非常接近,道就像水一樣,水往低處流,道則總是自然居于下位,此趨勢為道性本然。并有不斷向下的趨勢,向下既是損之又損。
參考文獻
[1] 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