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婷
摘要:本文從小說《邊境行走》的形式和內容出發(fā),時間這一主題在本作品中的應用。作者以亂序的時間結構,打破讀者的慣性思維模式,讓讀者在即使沒有時間提示的情況下也能找出事件的因果關系,并讓讀者在其間體會到時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時間結構;寫作技巧;時間;時間感知;七年
時間是自古以來最重要的哲學概念之一。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行星的運動,季節(jié)的變化和日間周期的變化使人們感到需要改變。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將所有事件鏈接到每個現(xiàn)象和每個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時代的感受和體驗也體現(xiàn)在人們的心態(tài)和行為上。“正如人們在自然的周期性變化中體驗時間一樣,人們也可以在自己的社交生活中獲得時間經驗?!?/p>
時間在這部小說中是重要的寫作技巧。雖然時間序列很混亂,但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角Kerstin和Thomas的生活發(fā)展。當Kerstin第一次參加邊境行走的活動時時,Kerstin只有23歲,剛畢業(yè)并獲得了科隆大學的學士學位。她遇到了一個迷人的男人,他們一見鐘情就立刻墜入愛河,并在Bergenstadt結婚。在第二次邊境行走的活動時,又是七年過去了,Kerstin已經三十歲了。她有一個樂觀開朗的丈夫和一個兩歲的兒子。在第三次邊境行走時,Kerstin是37歲。她九歲的兒子告訴她,他曾見過他的父親在河邊親吻一名年輕女子。Kerstin已經對這樣的婚姻感到失望。Kerstin在第四次邊境行走時已經四十四歲,離婚了。
不僅Kerstin的生活隨著邊境行走的活動發(fā)生變化,Thomas的生活也發(fā)生了變化。在第二次邊境行走的活動舉辦時,Thomas和他的女朋友Konstanz在Bergenstadt一起慶祝。在第三次邊境行走時,Thomas獨自前往Bergenstadt慶祝。一天前,他在大學失去了工作。那天晚上,Thomas無緣無故地吻了Kerstin。在第四個邊境行走時,Thomas在Bergenstadt的一所學校擔任教師多年,并且還是Kerstin兒子的班級老師。在第五次邊境行走時故事就已經結束了,Kerstin已經和Thomas結婚兩年了,他們正在等待Kerstin的兒子和他的女朋友在家里慶祝。
《邊境行走》的主要人物湯姆斯和凱斯汀,如同大多數(shù)的男女一樣,男的是因為事業(yè)上的失意,女的則是因為感情上的失意當我們以線性方式來看待這兩個人物的生命軌跡時,我們看到了兩人孤獨的靈魂在命定般的安排下?lián)肀∨?,然而這因果相扣的模式并不是生命的本質,而是人們在文字語言的局限性和扭曲性下,在思維上和文學上造成的表面結果。在每一章中,最后一次邊界慶?;顒拥那闆r和年齡是相互關聯(lián)的。簡單的時間線被切割成單獨的點,兩條敘事線的不同時間點被交織,分解和重組。之后,便出現(xiàn)了立體的空間感。由于思維的習慣和語言的語法,我們總是習慣性認為前面的事件引起了后面的事件,錯誤導致破壞。我們一直認為,憑借人類的邏輯思維,我們可以找到世間萬物的原因和后果。在傳統(tǒng)的線性述事的書寫方式里,起、承、轉、合是被廣泛運用的邏輯模式,因為1、然后2、突然3、結果4,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思考慣性,但事實上,在1和2之間有1.1、1.2,甚至1.01、1.02,我們無從得知究竟是哪一件事、哪一個轉角讓生命走到眼下這個境況。然而語言當中的主詞與受詞、因為與所以、之前與之后,卻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去歸納、去解釋生命的軌跡,并產生出一部部在篇幅上有節(jié)制,在敘事上有邏輯的文學作品。這篇小說,拋開了時間的線條,這就引導讀者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發(fā)掘事件的始終,而不是受作品的中事件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的誘導。
時間是重要的寫作技巧。盡管整部作品的事件時間順序是混亂的,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出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發(fā)展軌跡。時間也是哲學中永恒的主題,他影響著人們和日常生活。首先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時間感覺。在這部小說中,不同的人物也有各自的時間感覺。此時的時間感覺涉及主觀時間和絕對時間。因為盡管時間是絕對運動的,我們也可以主觀感知它。并且這種時間的主觀感知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生變化的。并且被感知的時間越短,則實際外部條件對時間感覺的影響越強烈。這就是為什么小說中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條件下會有不同的時間感覺。作者不僅將時間作為主題融入作品當中,也將時間作為一種寫作技巧,更是要求讀者們關注時間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楊河.時間概念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Mason, Stephen: Geschichte der Naturwissenschaft.Stuttgart,1991.
[3]H?lscher, Lucian: Die Entdeckung der Zukunft, ISBN 3-596-60137-1,1999.
[4]Heinrich(Hrsg.): die Zeit, Dauer und Augenblick.München, Zürich 1989.阿加辛斯基:時間的擺渡者——現(xiàn)代與懷舊.中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