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473002)劉伊莎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病歷資料,按照其護理方式分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60.5~81.4歲,平均為(69.5±1.1)歲,病程時間1.5~14年,平均為(7.1±1.1)年;研究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60.7~81.5歲,平均為(69.2±1.2)歲,病程時間1.6~14年,平均為(7.2±1.2)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含疾病知識指導、用藥、運動、飲食、日常護理、協(xié)助臨床檢查等,根據(jù)患者實際狀況確定每日護理量。適當給予健康教育,提高治療依從性等。研究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①建立針對性護理小組。由工作時間>5年、專業(yè)技術和技能過硬的心內(nèi)科主管護師4名、護士10名、主任醫(yī)生1名組成。護士負責整體評估患者社會、心理、生理狀態(tài),并給予相應護理。主管護師負責除負責實施護理措施外,還需巡視并掌握患者病情,檢查護理實施狀況。主任醫(yī)生負責總體監(jiān)督治療和護理狀況。②針對心理方面。各護士需和患者深入交流和溝通,按照患者心理狀態(tài)用投情、移情等交流方式支持患者情感,緩解心理壓力,降低心理不適,增強患者積極性。針對擔心死亡的患者,護士每日與患者溝通2次,每周定期隨訪和監(jiān)督;針對擔心治療療效者,護士每日與患者交流治療進度和療效;針對難以承受疾病帶來的痛苦者,護士每日主動指導并帶領患者用相應方法緩解痛苦。③針對行為方面。指導并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制定滿足疾病特征的運動計劃,包含運動量、運動方式等,勞逸結合,達到調(diào)節(jié)血管緊張度和血管張力,降低血壓。按照患者身體素質和病情制定運動處方,督促其長時間堅持。并指導患者飲食習慣。
1.3 指標判定 患者負面精神狀態(tài)用SAS、SDS量表判定,SAS界限值:50分,SDS界限值:41分,評分越低,其心理狀態(tài)越良好。用SF-36量表判定其生活質量,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則表明生活質量越良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分析數(shù)據(jù),t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X2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SDS、SAS、SF-36評分,護理前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附表。
附表 比較兩組患者SDS、SAS、SF-36評分(分,±s)
附表 比較兩組患者SDS、SAS、SF-36評分(分,±s)
組別(n=40) 護理前 護理后SDS SAS SF-36 SDS SAS SF-36研究組 49.12±5.11 49.58±5.21 56.21±1.23 35.24±1.20 36.25±2.11 69.52±1.20對照組 49.23±5.12 49.58±5.23 56.22±1.22 43.25±1.23 45.23±2.14 61.25±1.03 t 0.0962 0.0000 0.0365 29.4807 18.8982 33.0740 P 0.9236 1.0000 0.9710 0.0000 0.0000 0.0000
冠心病在臨床內(nèi)科較為常見,其發(fā)病往往與患者飲食習慣、年齡、代謝功能等存在關系[1],會嚴重影響其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所以,治療中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整個護理模式將患者作為中心,針對性指導其行為和心理狀況,讓其接受優(yōu)質護理,穩(wěn)定患者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本研究中納入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兩組討論,其結果顯示結果針對性護理干預的研究組患者SDS、SAS、SF-36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tài)。且此結果與李小娟等學者[2]報道結果相符。其原因為:近年來,老年冠心病發(fā)病率逐年攀升,此狀況下,疾病治療同時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主動積極和患者交流、溝通,建立并維護良好和諧的護患關系,改善生活質量,并讓各護士真正從內(nèi)心具備良好的護理思維和理念,協(xié)助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緩解負面精神狀態(tài),改善疾病預后。
綜上所述,將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可明顯改善其負面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