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yī)院(457000)劉宇捷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突然完全性閉塞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壞死,臨床表現以劇烈胸痛為主,伴有心肌酶學、心電圖的動態(tài)變化[1]。心肌梗死發(fā)病突然,常缺乏預警信息,導致有效救治時間延誤,預后較差。該病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2]。常見的并發(fā)癥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臟破裂等。臨床實踐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可預防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預后[3]。本文對預見性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護理的影響進行分析。
1.1 資料 選擇我院從2016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2015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的相關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為54例、53例。觀察組54例中,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齡42~81歲,平均(63.25±3.35)歲,梗死部位:前壁27例、側壁12例、下壁15例;對照組53例中,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齡43~81歲,平均(63.56±3.43)歲,梗死部位:前壁28例、側壁11例、下壁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監(jiān)測、飲食護理、體位護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項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及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了解其真實想法和心理狀態(tài),并進行安撫和心理疏導,耐心解答其疑問。為患者講解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包括誘因、治療方法、護理配合、預后等,提高其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增強治療依從性。②高危時段的護理:患者在晚間9~12點容易出現并發(fā)癥,如心律失常等。護理人員應仔細評估患者病情,評估其可能存在的風險,加強在上述時間段的監(jiān)測和巡視,以早期發(fā)現問題早期采取預防措施?;颊哂谙挛?點~凌晨4點病情比較平穩(wěn),護理人員在此時間段可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分析,以及時修訂護理方案。③對女性患者的護理:女性患者由于生理原因,其臨床癥狀、心電圖檢查往往較男性更不明顯,往往延誤診斷和最佳治療時機。應加強對女性患者的關注,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肥胖、絕經者,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④用藥護理:用藥前仔細詢問患者的病史、用藥史、藥物過敏史等。在使用抗心律失常等藥物 時應加強病情監(jiān)測,對異常者盡早處理。⑤運動護理:鼓勵患者對進行戶外活動和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對行動不便者做好保護措施。
1.3 觀察指標 根據臨床癥狀、心功能改善情況分為顯效[5](臨床癥狀消失,心功能改善>2級)、有效(癥狀緩解,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和SDS(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示抑郁(焦慮)情緒越嚴重。自行設計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附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附表2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3,P<0.05)。見附表1。
2.2 兩組SDS、SAS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SDS、SAS評分無明顯差異,干預后,均為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2.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56%(3/54),其中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1例;對照組為20.75%(11/53),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3,P<0.05)。
2.4 兩組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滿意率為96.30%(52/54),對照組為83.02%(44/5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1,P<0.05)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發(fā)病急,如果在最佳治療時間窗內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預后往往較好,反之則較差。該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在積極救治的同時給予科學的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預見性護理是護理人員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利用其理論知識和護理經驗,預見性地發(fā)現護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而優(yōu)化護理流程,采取針對性防范措施,以避免或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提高救治成功率[6]。本組資料中,觀察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后,護理有效率、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焦慮、抑郁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資料報道相似[7]。提示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治療效果。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中,患者及家屬常有恐懼、焦慮、慌亂等不良情緒,而這勢必對治療的順利開展及治療效果產生影響,護理人員及時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安撫可減緩其不良情緒,保持平穩(wěn)的心態(tài)。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提高其主動配合度。在患者高危時段的預見性護理,護理人員根據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可提前發(fā)現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及時采取措施,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提高了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7]。對高危時段提高警惕,加強對患者的監(jiān)測,而在患者病情平穩(wěn)階段減少巡視人員和次數,節(jié)約了醫(yī)療資源。針對女性與男性的差異實施針對性護理,有利于盡早把握風險因素,為治療爭取最佳治療時間,從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總之,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實施預見性護理,可預見性地發(fā)現護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而采取防范措施,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