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模
【摘 要】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做一件事,如果感興趣了,便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興趣是探究知識的一種內驅力,也是學生探求知識、認識事物的推動力。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科學學習興趣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從而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創(chuàng)新欲,對學習科學產生興趣,學好科學知識。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一些看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1
一、巧設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小學生都有好玩的天性,如果能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那很容易掌握科學知識。而游戲就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在游戲中小學生能充分調動其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才更富有人性,更具有價值。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磁鐵有磁性》一課中,先讓學生了解磁鐵用吸鐵的性質以后,我安排了一個釣魚的小游戲,小魚竿上安裝磁鐵,塑料魚有的帶鐵,有的不帶鐵,看能不能把哪些魚釣起來,這樣學生都非常愿意參與,積極性很高,看什么材質的小魚能被釣起來。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磁鐵的性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合理安排一些小游戲,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乏味,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在玩中學習科學知識。
二、利用小魔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行為,引領他們開展積極主動的科學探究。例如在教學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溫度和溫度計》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老師做了一個小魔術———讓水能自動升高。取一只燒瓶,在瓶口裝上一只帶細玻璃管的塞子,用雙手捂住燒瓶,使燒瓶內的空氣受熱膨脹,排出一部分空氣,然后把玻璃管插入冷水中,放開手,燒瓶內的空氣受冷收縮,水被“吸”入玻璃管中,如果再使燒瓶受熱,管內的水柱就會相應下降。老師加上一點表演的成分在里面,學生感到很神奇,水怎么能主動升高呢?同學們的情緒可高漲了,一雙雙小眼睛緊盯著老師,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水能升高的奧妙在哪里呢?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就會能明白了。短短的小魔術演示,通過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我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了。我們可以根據(jù)內容的特點,設計一些小小的魔術,這對吸引學生注意力是有很多幫助的。
三、開展種植活動,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茖W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要挖掘這種潛能,讓科學融入生活,喚醒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沖動。
如在教學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時,如果光是老師的講解鳳仙花的生長變化那是不夠的,學生會感覺比較枯燥,感覺很空洞,很多學生沒看見過鳳仙花,對鳳仙花的了解很少,為了讓學生能親歷觀察的過程,我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些鳳仙花種子,讓學生親自播種,雖然是簡單的種植活動,對于三年級的小孩子來說也是有困難的,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播種,如何澆水,先讓學生自己種,但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學生的種子沒有發(fā)芽,有一部分同學沒有耐心,也不細心,導致鳳仙花種子不能很好的生長,于是我利用花盆在校園里種了幾盆,通過老師的輔導,學生掌握了種植的一些小竅門,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親自觀察鳳仙花的每個階段的生長變化,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持久的觀察過程,最后豐收了,每個孩子都分得了一些種子,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從學生內心深處誘發(fā)出進行科學探究的沖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
四、科學從生活中來,回生活中去,做到學用結合
生活是科學的生長點,運用于生活是科學的意義所在。小學科學是引導學生步入科學殿堂的啟蒙教育生活是學生開啟學習研究科學大門的發(fā)力支撐點,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建設生動活潑的科學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認識到科學是大眾的科學,人人都是科學道路上的探究者??茖W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如我在教授四年級下冊《巖石和礦物》這一單元時,在學習之前,我向學生展示了不同形狀的巖石,同時向學生描述收集巖石的艱辛,讓學生知道學習科學需要不怕苦,不怕累,在學生的歡呼聲中我及時提問:“你們在這些巖石上看到了什么?”我接著問:“關于巖石,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的回答也是不盡相同:“這些巖石為什么有不一樣的顏色?”“巖石的形狀不同,是否與采集地有關?”然后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巖石,學生探究的欲望高,把生活和科學聯(lián)系在一起,幾天以后,學生基本上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重要的是他們學會利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可以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詢,可以查閱資料,可以實地考察,還可以向父母及有經(jīng)驗的長輩請教。又如:我在教學完《溶解的快慢》一課后,老師出示了一塊黃糖,想把它化成糖水,如何做才能盡快喝到,讓學生設計方案,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例子與溶解有關,通過課堂與生活的接軌,學生感受到了真實的學習生活,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熱情。學習就是生活,學習科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把科學知識回歸到生活。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的,只要教師善于組織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的各種興趣因素,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相匹配,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就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生就會喜歡上科學課。使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會了科學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