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笛
《詩經·小雅·頍弁》曰:“有頰者弁,實維伊何?!睔v代學者都曾對“頰”(kui)進行過考證和研究,然本自文獻,尤其是《儀禮·士冠禮》鄭玄之注、賈公彥之疏,結論卻莫衷一是。所幸,借助考古資料,對照歷史文獻,今人對頍的認識終于豁然開朗。
《儀禮·士冠禮》“緇布冠”條日:“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于缺。”鄭玄注日:“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頰。緇布冠無笄者,著頍圍發(fā)際,結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也。今未冠笄者著冠卷,頰象之所生也?!辟Z公彥疏日:“頍項者,謂于頍兩頭結有(纟屈),別以繩穿于(纟屈)中,于項上結之,因名頰項。既結頍于項,則頍上曰綴,當首之四隅以四綴,上屬于冠武,然后得冠頍之安穩(wěn),謂別以繩穿項中之(纟屈)結之,因得頍之牢固,故云亦由固頍為之。”通過文字描述可知,頰是先秦時代使用的發(fā)帶,通過盤結圍繞發(fā)際,上連于冠,下系于頸,主要為固冠之用。宋人聶崇義撰《三禮圖集注》卷三于“頍項”條處附頍之復原圖像(圖1)。然而考慮到頰乃是先秦發(fā)飾,殆至唐宋,其狀貌早已不可辨識,因此聶氏復原頍之形制,完全本自鄭注、賈疏,是否合情合理,仍需考古資料加以證實。
1964年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一件戰(zhàn)國晚期銅人俑,為探究頍之形制提供了重要線索。人俑發(fā)頂戴巾,前窄后寬垂于腦后,自頭頂以帶壓住系于頜下,并有“八”字形帶結(圖2)。對照《儀禮·士冠禮》相關描述,這條纏繞呈環(huán)狀的發(fā)帶,具備“圍發(fā)際”“結項中”“固冠(巾)”等與頍相類的特征,因此推測其很可能即《詩經·小雅》所謂“有頰者弁”之頍,圖2中紅色標示部分即其大致輪廓。
類似的發(fā)帶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上更加清晰可辨,頭戴各式發(fā)冠的軍士俑,發(fā)冠之上附著的冠帶經專家考證即頍。兵馬俑一號坑鶡冠軍士俑(圖3)、長冠軍士(圖4)以及長冠扁髻軍士俑(圖5)均戴頰(即圖3至圖5中紅色標示部分),其寫實的塑造手法和細節(jié)描繪為我們清晰地展示了頍的具體形制和使用方法。通過觀察可知,頍乃是一條盤結成環(huán)狀的發(fā)帶,前端壓于冠首,后端攀附腦后,左右兩側各系一條長帶,順雙頰而下系結于頜,帶尾垂于胸前。頰是先秦時代重要的固冠發(fā)飾之一,秦人仍因襲之,既是對傳統(tǒng)冠飾的繼承,同時兼顧實用目的,因為相比之貫笄固冠,頰將發(fā)冠牢牢固定于頭頂,而無須再輔以它物,這顯然更加牢固且輕便,這種便利尤其適用于講求高效率的行軍作戰(zhàn),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數量龐大的秦朝軍團皆無一例外地以頰固冠。
秦漢之際,男子首服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巾幘經改良后逐漸通行。《續(xù)漢書·輿服志》載:“古者有冠無幘,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詩曰:有頍者弁,此之謂也……秦雄諸侯,乃加武將首飾為絳柏,以表貴賤,其后稍稍作顏題。漢興,續(xù)其顏,卻摞之,施巾連題,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至孝文乃高顏題,續(xù)之為耳,崇其巾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贝思妊悦黜煘橄惹貢r期固冠發(fā)飾,又略敘述秦漢之際巾幘演變的過程。幘本為庶人裹發(fā)用頭巾,蔡邕《獨斷》曰:“幘,古者卑賤執(zhí)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比欢鴷r至漢代,貴族階層亦開始戴幘,且冠、幘并用。至此以后,幘逐漸取代了頰的功能,成為固冠和承冠的基座,導致頍逐漸趨于擯棄。
盡管如此,西漢仍延續(xù)著以頍固冠的傳統(tǒng),洛陽西漢空心磚畫墓出土的畫像空心磚上刻畫的人物以及滿城漢墓出土的玉人均表現出以頰固冠的形態(tài),這至少可以說明頍作為固冠發(fā)飾在此時并未完全絕跡。然而,冠幘并用已呈大勢所趨,時值東漢,已經罕見頰的蹤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