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毅,黃紅英,劉海蘭,陳文娟
(1.青海省中醫(yī)院藥劑科,青海 西寧 810000;2.青海省中藥資源普查項目辦公室,青海 西寧 810000)
康藏荊芥別名野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康藏荊芥NepetaprattiiLevl.的干燥地上部分。青海、甘肅、陜西、西藏、四川等省均有分布。青海境內(nèi)以湟中、互助、循化、民和、班瑪、囊謙縣及玉樹市等部分區(qū)域資源分布廣,蘊藏量大[1]。本品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用于治療濕熱黃疸[2-3]。本品與目前藥典收載的荊芥有較大區(qū)別。荊芥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作用,臨床治療感冒、頭痛、麻疹、瘡瘍初起等證[4]。藥典對荊芥、荊芥炭、荊芥穗、荊芥穗炭分別作了詳細的記載。近年來康藏荊芥在青海藏區(qū)及部分區(qū)域用藥情況相對普遍,其臨床應(yīng)用主要針對濕熱黃疸之證,而目前研究報道中未有記載其他功效,可能是由于地區(qū)用藥習慣及對其藥材的認識不足而記載簡略,今后應(yīng)值得我們加以研究探索,不斷完善。
康藏荊芥中總揮發(fā)油具有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抗過敏、鎮(zhèn)靜、祛痰、抗炎等作用[5]?,F(xiàn)代化學研究發(fā)現(xiàn),康藏荊芥含有山楂酸、23-羥基-熊果酸、科羅索酸、委陵菜酸、鐵冬青酸、1-羥基-松脂醇、咖啡酸等化合物[6];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有胡薄荷酮、薄荷酮、石竹烯、D-檸檬烯、反式-香芹醇、辣薄荷烯酮、大貓牛兒烯D、2R-順-5-甲基-2-(1-甲基乙基)環(huán)己酮、異胡薄荷酮、檸檬烯、1-辛烯-3-醇、2-環(huán)戊基環(huán)戊酮、石竹烯氧化物、月桂烯等活性成分[5]。目前雖然對該藥材藥效成分做了一定報道,但對其生藥學研究的資料卻很少,藥材質(zhì)量標準尚未建立。筆者從原植物形態(tài)、藥材性狀、顯微特征方面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利用現(xiàn)代顯微數(shù)碼成相及其他影像設(shè)備成圖的方法,收集原始影像資料, 記錄具有明顯的生藥學鑒定特征,為后期康藏荊芥的真?zhèn)舞b別、生藥學研究、資源開發(fā)利用和藥材質(zhì)量標準的制定提供參考[7]。
儀器:OLYMPUS100-1500X生物顯微鏡(日本),OLYMPUS-DP27顯微數(shù)碼成像系統(tǒng)(日本),SPENCER LENS-CO NO2307旋轉(zhuǎn)式切片機,WI103932粉碎機(東西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酒精燈及其他顯微鑒定常用儀器。
試劑:水合氯醛,稀甘油,蒸餾水,無水乙醇等,都為分析純。
藥材:采于青海省湟中縣上五莊鎮(zhèn)、李家山鎮(zhèn),大通縣多林鎮(zhèn),互助縣五峰鄉(xiāng),共和縣倒淌河鎮(zhèn)等七個地區(qū),海拔跨度2 300~3 100米,藥材標本由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盧學峰教授鑒定,均為正品。藥材信息見表1。
表1 康藏荊芥七批藥材信息
多年生草本。主根圓錐形,扭曲,具多數(shù)支根。莖四棱形,具細條紋,被倒向短硬毛或變無毛,其間散布淡黃色腺點,不分枝或上部具少數(shù)分枝;葉卵狀披針形、寬披針形至披針形,向上漸變小,先端急尖,基部淺心形,邊緣具密的牙齒狀鋸齒,上面橄欖綠色,微被短柔毛,下面淡綠色,沿脈疏被短硬毛。下部葉具短柄,中部以上的葉具極短的柄以至無柄;輪傘花序生于莖、枝上部3~9節(jié)上,下部的遠離,頂部的3~6密集成穗狀,多花而緊密。苞葉與莖葉同形,向上漸變小,具細鋸齒至全緣,苞片較萼短或等長,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紫色或藍色,外疏被短柔毛,冠筒微彎,上唇裂至中部成2鈍裂片,下唇中裂片腎形,先端中部具彎缺,邊緣嚼齒狀;小堅果倒卵狀長圓形,褐色?;ㄆ?~10月,果期8~11月[8]。見圖1。
注:1.原植物個體;2.穗狀輪傘花序;3.花萼圖1 康藏荊芥原植物
莖呈方柱形,具細條紋,長20~70 cm,直徑0.3~1.1 cm,上部節(jié)間處有分支,表面淡綠色或灰綠色,被白色柔毛,節(jié)間及棱角處密集,體輕,易折斷,斷面類白色,髓部中空。葉片皺縮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寬披針形或披針形,在節(jié)間處對生,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淺齒,葉片長2~7 cm,寬1.5~3 cm,上表面淺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兩邊被白色短柔毛。穗狀輪傘花序頂生,花萼鐘形,兩裂,表面被毛?;ü诙叫?,藍紫色或深藍紫色。小堅果褐色。氣微,味淡。見圖2。
注:1.花序頂端;2.莖及葉片背面;3.假穗狀花序;4.莖及葉片正面圖2 康藏荊芥藥材圖
2.3.1 全草粉末顯微特征
全草粉末黃綠色,氣微,味淡。非腺毛有兩種,由多個細胞組成:一種非腺毛細胞與細胞連接處明顯溢縮,略呈連珠狀,溢縮部位有黃色物質(zhì),細胞壁透明;另一種非腺毛平直或彎曲,長約至600 μm,細胞壁透明;腺毛由一個細胞組成,棕褐色或灰褐色,表面有不規(guī)則的疣狀突起;腺鱗由八個細胞組成,呈放射狀排列;螺紋導管多見,網(wǎng)紋導管較少;花粉粒類球形,表面光滑,有3個萌發(fā)孔;葉肉薄壁細胞淡黃綠色,垂周壁波狀彎曲,有的含黃色物。見圖3。
2.3.2 莖橫切面顯微特征
橫切面呈四方形,表皮由一列細胞組成,外被角質(zhì)層,可見細小的腺毛或非腺毛;皮層為排列疏松的數(shù)列薄壁細胞組成,四角棱脊明顯,分布大量的厚角組織;內(nèi)皮層明顯,凱氏點清晰;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在棱角處較發(fā)達,導管、木纖維清晰可見;髓部由薄壁細胞組成。見圖4。
注:1.2.非腺毛;3.4腺毛;5.導管;6.花粉粒;7.葉肉薄壁細胞圖3 康藏荊芥全草粉末圖
注:1.表皮;2.厚角組織;3.皮層;4.內(nèi)皮層;5.形成層;6.髓部;7.木質(zhì)部;8.韌皮部圖4 康藏荊芥莖橫切面圖
康藏荊芥莖方柱形,具細條紋;一種非腺毛細胞之間連接處明顯溢縮,呈連珠狀,細胞壁透明,另一種非腺毛平直或彎曲;腺毛細胞表面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有疣狀突起;腺鱗由八個細胞組成,呈放射狀排列;螺紋導管多見;花粉粒表面光滑,萌發(fā)孔明顯;葉肉薄壁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莖橫切面四角棱脊處分布大量的厚角組織;內(nèi)皮層明顯,凱氏點清晰可見;韌皮部較窄。上述部分可作為康藏荊芥的鑒別要點。筆者采集多批不同海拔及區(qū)域內(nèi)的藥材為研究對象,從藥材的原植物形態(tài)、性狀、全草粉末、莖橫切面的顯微特征進行研究,對比分析,記錄具有明顯的生藥學鑒定特征。本文放棄手繪成圖的方法,利用現(xiàn)代顯微數(shù)碼成相系統(tǒng)及其他影像設(shè)備,保留原始影像資料,方法便捷,能直觀、真實的反映各組織的形態(tài)、細胞特征,可為康藏荊芥的生藥學研究和資源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