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記者 徐以立
谷志旺
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工程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建筑改建與持續(xù)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獲9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上海工匠”、“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等榮譽稱號,參編著作3部,申請專利90項(其中授權發(fā)明專利11項),發(fā)表學術論文21篇。
桌子一角,一大摞資料被碼得整整齊齊;另一角,雙肩包被端端正正地放在觸手可及的距離……工位上這張看似尋常的桌子,種種細節(jié)卻無不彰顯著主人公谷志旺的個性:一絲不茍、嚴謹自律,卻又深謀遠慮。
谷志旺,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四建”)副總工程師,專注于建筑改建與持續(xù)利用方面的工藝研究和科技創(chuàng)新,“我所做的,就是針對不同的社會需求,結合工程特點,從查勘、結構改造、建筑修繕、地下空間開發(fā)等方面著手,兼顧政府流程、成本和工期等因素,為建筑改建等各類需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這就是我的工藝專長?!?/p>
研究生畢業(yè)之后,谷志旺加入了當時江蘇第一高樓——南京紫峰大廈的超高層建筑建造項目中,負責“任務吃重”的主樓區(qū)部分。雖然基層工作異常艱苦,但正是那段“墩墩苗”的經歷,讓他飛速成長。在完成本職工作外,勤奮而努力的他額外給自己“加餐”,研究超高層建筑的建造方法、技術、裝備等相關知識。
普通技術人員、項目技術負責人、市級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十幾年來,無論身份如何轉變,他始終扎根工程一線,不斷用高難度的工程磨練自己,以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見證自己和這座城市的成長。
談到谷志旺,2017年的上海玉佛禪寺大雄寶殿及其內部佛像同步平移頂升工程就不得不提了。
為消除消防、交通、建筑結構、高密度人員集聚等公共安全隱患,2014年7月,對玉佛禪寺正式啟動消除公共安全隱患保護性修繕工程。雖然平移只用了7天,但從2014年起,谷志旺就開始帶隊研究修繕方案,整整3年,走過了一段異常艱難的道路。
與以往磚混及鋼筋混凝土建筑物整體移位不同,玉佛禪寺大雄寶殿建造年代久遠,又是磚木結構,結構體系較為薄弱。“如何對木結構廟宇建筑進行加固保護、如何進行木柱托換、如何將移位施工對建筑影響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等問題,都是整個移位過程面臨的難點”。谷志旺用手比劃了一個圈,說道:“首先要做個‘托盤’,然后再去裝‘豆腐’”。
這里難度最大的,也是寺廟最關心的,就是佛像的基礎托換和保護。
3尊8m高的佛像并排坐落在10.5 m(長)×4.5 m(寬)×2 m(高)的磚砌佛臺上,佛像和佛臺都是空心的。如果把大雄寶殿和佛像比喻成“豆腐”,若直接推動,“豆腐”很容易碎掉,而用來平移“豆腐”、起到保護作用的托盤,就是關鍵。但是,怎么把“豆腐”放到“盤子”上?大雄寶殿沒有設計制造圖紙,該如何在修繕過程中得到精確尺寸和數據?
“利用數字技術是關鍵?!?/p>
原來,在這3年中,谷志旺和他的團隊攻克了三維掃描、基礎托換、佛像保護等技術難題:利用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整合出一個數字化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逆向建模,生成大雄寶殿的BIM模型,在各處安裝多個傳感器,實現了平移過程中對大雄寶殿和佛像的遠程實時智能監(jiān)控。
向北平移30.66 m、向上頂升0.85 m……借由這次平移,大雄寶殿在整體結構不做任何變動的基礎上,增加了底部混凝土基礎,從而提升了主體建筑的抗震性,穩(wěn)固其建筑結構,更好地保護了大雄寶殿原有的歷史風貌。
雖然這是作為技術負責人全程負責的第一個大型歷史保護建筑修繕項目,但也正是這項世界首例木結構文物建筑帶內部佛像同步平移頂升工程,讓34歲的谷志旺和他的團隊一戰(zhàn)成名。
他和他的團隊所承擔的壓力到底有多大?不止項目自身難度系數極高,整個平移過程都是全部對社會公開。就連各界媒體都在密切關注,不止中央電視臺進行新聞播報,上海的電視臺甚至還進行現場直播。
“說不緊張是假的,但是,正是因為這3年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我們才能在之后的4年內胸有成竹地走好每一步?!?/p>
即便在如此重壓之下,谷志旺和他的團隊每一次令人訝異的職業(yè)突破,總是在不斷地打造行業(yè)內的“第一”或是“之最”。
城市發(fā)展是不斷積淀的過程,建筑是城市歷史文化脈絡的重要載體,不同時期建筑文化的疊加,構成了豐富的城市歷史文化。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不僅代表著延續(xù)城市歷史脈絡,也是一項關系著民生福祉的工程。由谷志旺團隊負責、上海首個保留保護建筑內部整體改造的試點項目——虹口區(qū)春陽里的修繕,便是城市有機更新理念轉變背景下里弄改造模式的成功探索。
被列為“風貌保護街坊”的春陽里,內有住戶1 181家,約有3 000多位居民一直過著廚房合用、缺乏獨立衛(wèi)生設施的生活;每單元最少2戶,折算人均居住面積最小僅2.2 m2。如何在石庫門整體格局保護和民生居住保障的權衡中謀求平衡點,是需要谷志旺和他的團隊深度思考的。
經過現場勘查,谷志旺和隊員們發(fā)現,“木質的門和樓梯早已松動得‘嘎吱嘎吱’作響”。原有建筑為木構架立貼磚混結構體系,現場墻體出現變形開裂,木結構柱業(yè)已腐蝕嚴重,失去了原有功能……項目最終采用預制鋼結構框架與現澆混凝土樓面板相結合的結構體系。但該體系建構難度大,在工程期限只有6個月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快中有穩(wěn),既要保證質量又要如期竣工呢?
“實物與建筑圖不能有任何差別?!惫戎就f。
除了將樓房內部重新分隔修繕,確保家家戶戶都有獨立的煤廚衛(wèi)設施,還要加強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管理,沿襲建筑外觀原有風貌,“修舊如舊”,使春陽里和整個歷史風貌特征相統一。谷志旺說,他們在施工中充分保留、保護原有構件,盡可能最大程度地使用原工藝、原材料,“拆除過程中以舊磚重新使用為前提,逐層逐步進行人工仔細敲拆、保護性拆除;并指派專人進行清潔整理,現場統一編號后,運出現場保存,以備日后砌磚專用”。
除了玉佛禪寺、春陽里,谷志旺的團隊負責的錦滄文華大酒店、第一百貨商業(yè)中心、大世界、港匯廣場等建筑的改造,都承載著上海的百年歷史記憶,延續(xù)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血脈。
谷志旺深入積累和研究上海傳統營造工藝、歷史建筑保護和修繕工藝。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谷志旺更是不斷創(chuàng)新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推動建筑改建工藝發(fā)展。同時,谷志旺作為主要起草人,參與制訂了3項行業(yè)標準,并為上海出臺相關領域的地方標準作出了重要貢獻。
面對上海傳統建造技藝瀕臨失傳的現狀,目前他正在配合主管部門,開展傳統營造工藝的系統整理和記錄,以影像和工藝手冊的形式記錄傳統工藝,并將此作為今后工匠培訓和考核認定的基礎。
雖然獲得“上海工匠”稱號,但是他依舊謙虛地把自己稱為“修房子的”。在他心里,工匠精神無外乎4種:專注心、敬畏心、進取心以及責任心。他也把這顆匠心,完完整整地傳遞給他的團隊,鼓勵隊員們要大膽試錯、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在試錯中成長,才能培養(yǎng)出行家能手”。他常說不怕年輕人犯錯,就怕他們不敢犯錯,“因為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經驗更重要”。
他認為,容錯并不是鼓勵錯誤?!皹嫿ㄍ晟频娜蒎e機制,首先要建立科學的容錯流程,厘清哪些錯誤能容、哪些錯誤不能容,對不做計劃、不設預案、違反制度等個人違規(guī)行為導致的錯誤要進行嚴肅處理,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為失誤造成的損失?!?/p>
在匠心感召和科學管理下,他的團隊規(guī)模不斷擴大,由最初的一支5人隊伍發(fā)展成如今的36人,并成立了4支專業(yè)團隊。不僅如此,團隊昂揚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也是有目共睹,其中5名成員成長為團隊負責人或者技術骨干,4名成員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2人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揚帆計劃”。他所負責的上海建筑改建與持續(xù)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更是在行業(yè)內處于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