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豪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也是我國音樂歷史發(fā)展中的一朵奇葩?!敖?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唐朝經(jīng)濟的異常繁榮也就決定了音樂的發(fā)展前景。唐朝音樂的豐富和普及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不論是一介庶民,還是榮登九龍之位的天子,都可能是音樂的極度愛好者。日本著名學者林謙三這樣認為:“唐朝音樂的繁榮是絕后的”1李西林:《唐代音樂繁榮的演變進程及其歷史價值》,《交響》( 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 年第2 期,第12 頁。。程云在《漢唐樂榮衰之回顧》中也說到:“宋以后,中國音樂再也沒有漢、唐那樣的高峰了”2程云:《漢唐樂榮衰之回顧》,《音樂研究》1988 年2 期,第52 頁。。
《羯鼓錄》是唐朝南卓( 字昭嗣) ,在任洛陽令時所編撰的音樂史料,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現(xiàn)存的唯一一本關于打擊樂器鼓的史料專著。其分前、后二錄,前錄約著于大中二年( 848 年) ,后錄約成于大中四年(850 年) 。這部音樂史料主要描寫了羯鼓、腰鼓等古代打擊樂器的演奏法、形狀、曲目和一些關于這些古代打擊樂器的奇聞趣事。例如《羯鼓錄》中說到: “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山峰取不動,雨點取碎急”3( 唐) 南卓:《羯鼓錄》,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年,第6 頁。,這句話用中國人獨有的“大寫意”方式,形象地再現(xiàn)了羯鼓等古代打擊樂器的表演形式和主要演奏法。
文章中有一段記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與時任丞相宋璟(663—737) 有關于腰鼓的討論,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句話應該就是:“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4同注釋3。。這句話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史料文獻中,中國古代皇帝與宰相唯一一次討論關于陶瓷質地樂器的片段。而《羯鼓錄》中記載這次的討論,提出了兩個有關于唐朝時期腰鼓5楊蔭瀏編:《中國歷代樂器說明》,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1954 年版,第26 頁。的具體名稱,即“青州石末”與“魯山花瓷”。
唐朝宰相杜佑(735—812) 在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政書《通典》中提到:“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6( 唐) 杜佑:《通典》,中華書局1988 年版,卷一四四,第3677 頁。
《舊唐書 卷二十九》也有近似描繪:“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本胡鼓也。”7( 后晉) 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年版,卷二十九《音樂志》,第1079 頁。
并且《說文解字》對上述文中出現(xiàn)的“瓦”字做了解釋:“瓦,土器已燒之總名?!?( 東漢) 許慎撰、( 清)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0 年,第268 頁。
由《通典》和《舊唐書》中相似的記載,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腰鼓較大的多為經(jīng)燒制過的陶瓷質地,較小的多為“木”質。
近年來,筆者通過對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以及全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唐朝時期腰鼓的數(shù)據(jù)資料作了統(tǒng)計比對,發(fā)現(xiàn)大部分腰鼓的長短口徑以及制作精細規(guī)范程度各不相同。因為目前資料有限,遂將其作一個比較粗略的分類,唐朝的陶瓷腰鼓大體分為三種形制。
第一種較大型為A 類:長70—50cm
第二種中型為B 類: 長50—20cm
第三種較小型為C 類:長20cm以下
表格 科學考古發(fā)掘與博物館所藏的唐朝陶瓷腰鼓
西安大明宮瓷腰鼓13西安北郊大明宮遺址出土 56 A類花瓷腰鼓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展) 58.9 A類青黃釉腰鼓14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17 C類三彩腰鼓( 或日本造)15日本正倉院 38.3 B類黑釉腰鼓 長安縣博物館 48 B類腰鼓 河南省魯山窯址出土 55 A類黑瓷腰鼓 河南省魯山窯址出土 53.3 A類黃( 醬) 釉腰鼓 湖南博物館 60 A類褐釉腰鼓162012 年青龍鎮(zhèn)唐遺址出土 58 A類彩陶腰鼓 私人藏 60 A類彩陶腰鼓 洛陽博物館藏沁陽縣唐墓出土( 在展) 30.5 B類花瓷腰鼓 洛陽龍門博物館( 在展) 48 B類彩陶腰鼓17沁陽縣山王莊鎮(zhèn)張莊村的唐墓出土 25.7 B類
由上方表格可以得知,目前科學考古發(fā)掘與博物館所藏的長度在20cm 以上的唐朝時期的陶瓷腰鼓( 完整加修復器) 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17 件,在20cm 以下的只有一件。從《舊唐書》和《通典》對它的記載,與目前所出土的唐朝腰鼓實物資料作一個參考對比,大體可以證明:唐朝時期陶瓷質地的腰鼓在20cm 以上屬于較大型,在20cm 以下屬于較小型; 較小型腰鼓有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為木制,容易氧化腐爛,不易保存,所以到如今出土以及傳世品都相對較少。
關于“青州石末”鼓,迄今無學術專文論及,但“魯山花瓷”鼓早已有定義。
早在上個世紀50—70 年代,我國著名的古陶瓷研究學者馮先銘( 1921—1993) 和陳萬里(1892—1969) 等經(jīng)過多次的實地考察,首先在河南省魯山段店村發(fā)現(xiàn)黑底花釉瓷器,并找到了燒制“魯山花瓷”的窯址,其中出土的部分瓷片標本正是唐朝“魯山花瓷”腰鼓18馮志剛、賈寧:《魯山窯陶瓷文化綜論》,《東方收藏》2018 年第4 期,第1 頁。。經(jīng)發(fā)掘和研究,發(fā)現(xiàn)該窯址燒制水平高、時間跨度悠久、制作精良,尤其以“花瓷”為最。“魯山窯”在我國古代陶瓷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于2006 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圖中這件“兩端大,中間細腰”的“魯山花瓷”腰鼓就是魯山郟縣黃道窯所燒制而成,這件腰鼓是一件長58.9cm,鼓徑22.2cm 的殘拼修復器,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其陶瓷館的鎮(zhèn)館之寶,常年作為代表器物陳列展出。
圖1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朝“魯山花瓷”腰鼓
根據(jù)目前科學考古發(fā)掘與有明確出處的傳世品來看,唐朝“魯山花瓷”腰鼓完整器存世暫無,大多為殘拼修復器。筆者將近些年來收集到的窯址標本、文獻與文物考古部門實物資料作比對,發(fā)現(xiàn)目前出土的唐朝時期“魯山花瓷”腰鼓的標本數(shù)量在同時期腰鼓中占比最大,制作規(guī)范,質量普遍較高,而目前可知的其他同時期窯口燒制的腰鼓質量參差不齊,與之相差甚遠。并且近年來在洛陽( 唐朝東都) 以及西安( 唐朝都城) 大明宮遺址也都曾出土過“魯山花瓷”腰鼓的殘片標本19方建軍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陜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 年,第120 頁。。《羯鼓錄》中記載皇帝與大臣的交談和皇宮遺址殘片標本的出土也證明了“魯山花瓷”腰鼓在當時等級之高。既然“魯山花瓷”腰鼓已經(jīng)被證實,那么“青州石末”腰鼓呢? 帶著疑問,筆者查詢了有關資料。
在多方調研考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研究學者們對《羯鼓錄》中“青州石末”的認識大體有三個方向。
第一,認為“青州石末”是唐朝時期除腰鼓以外的另一種未知樂器。
第二,認為“青州石末”僅僅是唐朝的一種石末陶質硯臺。
第三,認為“青州石末”是唐朝腰鼓的另一種優(yōu)秀材質。
筆者認為,關于第一點和第二點,在仔細閱讀《羯鼓錄》后便可將其否定。因為《羯鼓錄》中,唐玄宗李隆基與時任丞相宋璟在談論腰鼓的時候有一段記載:“使承恩順,與上論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且用石末、花瓷,固是腰鼓……非羯鼓明矣。20”這段文字明確的提到了“青州石末”以及“魯山花瓷”就是腰鼓中的兩種材質,而且它們很可能是當時御用腰鼓中最好的兩種材質。所以,關于第三點筆者認為,“青州石末”是唐朝腰鼓的另一種材質是有事實根據(jù)的。
那么“青州石末”究竟是由一種什么材質制成的呢? 帶著疑問,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其中陜西唐朝開元二十九年(741 年) 的“讓皇帝”李憲(679—742) 墓中,出土了兩件殘拼的紅陶彩繪腰鼓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李憲是唐睿宗嫡長子,能詩歌、通曉音律,尤善于擊鼓、吹笛。于文明元年被立為皇太子,后讓位于三弟李隆基( 唐玄宗) 。薨后被追謚為“讓皇帝”,墓號“惠陵”。其墓位于陜西省蒲城縣縣城西北約4.5 公里的三合鄉(xiāng)三合村北二百米處。此墓于2000 年3 月開始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以及標本,例如:陶瓷器、銀玉器、壁畫以及玻璃料器等等,為唐朝的社會歷史研究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文物資料。該墓被盜和損毀嚴重,整體保存狀況較差,但經(jīng)過考古學家的辛勤努力,仍將散亂分布于甬道和墓室內的陶器殘片標本進行了修復。
墓中共出土了兩件紅陶彩繪腰鼓,位于墓室的K1 西部偏北處,其都是以紅陶為質地,胎厚約0.5cm,合模分制拼接燒制而成,但因保存不當,出土時均為殘片,散落一地。腰鼓鼓腔本蒙有皮革,但出土時也已損壞腐爛,僅剩鐵制的箍環(huán)和環(huán)鉤等小配件。此二鼓鼓腔的兩端寬大,圓唇,鼓腹收,鼓身上共有七道弦紋,并且在紅陶鼓腔上施以粉彩彩繪,可惜因時間久遠部分彩繪已經(jīng)脫落,但也難以掩飾它曾經(jīng)的華麗與尊貴。通過復原,紅陶鼓身上通施一層白彩,上面涂上橘紅色彩,并以黑色、綠色等顏色加以點綴,組成紋飾圖案,十分艷麗且精美。
李憲墓中出土的兩件紅陶彩繪腰鼓分別長35.5cm、鼓徑15cm、腰寬5.8cm 和長39.7cm,鼓徑17cm、腰寬7.2cm。這兩件紅陶彩繪腰鼓的形制和“魯山花瓷”腰鼓基本一致,且彩繪、出土等級較之“魯山花瓷”腰鼓更為精美尊貴。
圖2 李憲墓出土的唐朝紅陶彩繪腰鼓的紋飾復原圖,開元二十九年(741 年)21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憲墓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98 頁。
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有眾多的中國古代樂器,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的藏品——唐朝時期的紅陶彩繪羯鼓。羯鼓在當時貴為皇帝御用之鼓,它的制作材質與李憲墓中出土的紅陶彩繪腰鼓基本一致,且正倉院所藏羯鼓與李憲墓出土的腰鼓都有彩繪,彩繪內容高貴富麗而不繁縟,均以全身通施白彩,上面涂上橘紅色彩,紋飾以綠色勾墨邊小牡丹團花和白色牡丹大團花為主。唐朝時,稱牡丹為“京國牡丹”“國色天香”等,和“國”字相關22程杰:《中國國花:歷史選擇與現(xiàn)實借鑒》,《中國文化研究》2016 年第2 期,第3 頁。,這是一種高貴的肯定。同時,在“讓皇帝”墓中出土的兩只制作精美無比的紅陶彩繪腰鼓就可直觀的說明此鼓的等級和規(guī)格,皇室使用的一定是當時最好的。這也可見,李憲對腰鼓這種以陶瓷為質地的獨特樂器的熱愛。
圖3 日本正倉院所藏唐朝紅陶彩繪羯鼓
圖4 李憲墓出土的唐朝紅陶彩繪腰鼓修復圖
將李憲墓中出土的紅陶彩繪腰鼓與日本正倉院所藏的紅陶彩繪羯鼓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二者紋飾和材質幾乎一致。再將其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魯山花瓷”腰鼓的形制和制作精良程度做了對比,二者形制規(guī)范、線條美觀流暢,比例也基本統(tǒng)一。然,紅陶是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器表呈紅色的陶器,早期紅陶是屬于燒制溫度不足時的產(chǎn)物,但這時則不然。因此,筆者產(chǎn)生了一種推測:根據(jù)紅陶彩繪牡丹紋腰鼓出土至高的等級,以及它精美的制作工藝和特殊的材質,這種以紅陶為質地制作的彩繪腰鼓應該就是《羯鼓錄》中所記載的“青州石末”腰鼓。
為了印證這一種說法,筆者又通過對有關“青州石末”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查閱: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五中說:“公權……常評硯,以青州石末為第一,言墨易冷,絳州黑硯次之?!?3( 后晉) 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年版,第2984 頁。
北宋《蘇軾文集·書青州石末硯》:“柳公權論硯,甚貴青州石末……蓋出陶灶中,無澤潤理。唐人以此作羯鼓腔,與定州花瓷作對,豈硯材乎? 硯當用石,如鏡用銅,此真材本性也?!?4( 宋) 蘇軾:《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68 年版,第2241 頁。
北宋蔡襄(1012—1067)《文房四說》:“青州石末硯受墨而費筆,龍尾石得墨遲而久不燥……古瓦類石末?!?5( 宋) 蔡襄:《端明集》卷三十四,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第629—632 頁。通過資料中對唐朝腰鼓的記載并結合以上文獻可以看出:“青州石末”不僅是制作鼓的優(yōu)異材質,而且還是一種硯臺的制作材料。這種硯臺在唐時“以青州石末為第一”,但到北宋時的褒貶差異巨大。在《蘇軾文集》中有“青州石末與定州( 魯山) 花瓷作對”這樣的描述,( 此處的“定州花瓷”應為“魯山花瓷”。通過對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定州窯窯址唐朝部分的考察發(fā)掘,暫未發(fā)現(xiàn)有燒制唐朝“花瓷”類腰鼓的標本和實物,這里有可能是蘇軾書寫錯誤或傳抄有誤) 。蘇軾生活的年代距唐朝較近,所以這一番話對“青州石末”在唐朝盛行有很大的可信性。
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已出土唐朝陶制腰鼓的實物資料來看,唐朝陶制的腰鼓大體只有兩種,一種是李憲墓出土的這種紅陶彩繪腰鼓( 發(fā)現(xiàn)的類似腰鼓大部分彩繪都已因為各種原因脫落) ,一種是日本正倉院收藏的三彩腰鼓。三彩謂稱“琉璃”,故唐玄宗與宰相的談話中幾乎無可能再給它取一個新的名字;且有學者在“中國古代樂器藝術( 陶瓷) 研討會”中談到,通過觀察此三彩鼓的制作風格與材料,發(fā)現(xiàn)此三彩鼓并非為唐朝所制,它應該是日本16 世紀左右仿照中國唐三彩而燒制的產(chǎn)物;再之這件三彩腰鼓的形制比例、質量與“魯山花瓷”腰鼓和李憲墓出土的兩只紅陶彩繪腰鼓相差甚遠,且存世數(shù)量少、不具有時代代表性、與“石末”硯材質相差太大……故而從這幾個方面即可否定“三彩腰鼓”為“青州石末”鼓。
圖5 日本正倉院藏三彩類腰鼓
在筆者對這種紅陶彩繪腰鼓的統(tǒng)計中,共發(fā)現(xiàn)四件與“讓皇帝”墓中出土一樣材質的唐朝紅陶彩繪腰鼓。
第一件為河南省沁陽市唐朝孝景皇帝后裔,晉城君翼的長子、膠西公孟犨之孫李洪鈞墓所出土。26李志軍、鄭衛(wèi):《河南沁陽唐代李洪鈞墓發(fā)掘簡報》,《洛陽考古》2015 年第1 期,第30—32 頁。
圖6 李洪鈞墓出土唐朝紅陶彩繪腰鼓27同注釋26,第31 頁。
李洪鈞墓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山王莊鎮(zhèn),于1987 年3 月被沁陽文管會所發(fā)掘。這是一座帶有明確紀年的唐朝幼童墓葬,該墓葬損毀嚴重,發(fā)掘前曾被當?shù)卮u瓦窯廠所破壞,眾多隨葬器物被當?shù)卮迕袼阶匀∽摺D故野l(fā)掘后,沁陽文管會與當?shù)毓蚕到y(tǒng)合力將出土文物悉數(shù)追回,目前大部分出土文物藏于沁陽市博物館。該墓葬出土陶器、瓷器、銅器和石器等共二十余件,陶器有三件,其中就有一件彩繪陶腰鼓。此鼓鼓身較小,長僅29同注釋28。厘米,高11 厘米。鼓身共弦紋五條,兩端各弦紋一周。鼓皮因年代較久出土時已腐朽,彩繪也已脫落,僅僅只剩一層隱隱約約的“白衣”。
第二件唐朝紅陶彩繪腰鼓為私人所收藏,尺寸碩大,長為60cm,鼓腔表面還留有部分白彩痕跡,大體也已脫落,鼓身有弦紋七條。
圖7 私人收藏的唐朝紅陶彩繪腰鼓
筆者發(fā)現(xiàn)的第三件唐朝紅陶彩繪腰鼓為河南沁陽縣唐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所藏,目前正于洛陽博物館展出。這件腰鼓彩繪也已基本脫落,表面殘留白彩,露出紅陶鼓腔,尺寸為30cm。
圖8 洛陽博物院展出的唐朝紅陶彩繪腰鼓
第四件為沁陽市博物館所藏,于1987 年出土于原沁陽縣山王莊鎮(zhèn)張莊村的唐墓。該鼓紅陶質,大口細腰,中空。彩繪脫落,表面僅殘存部分白彩與“紅地”。鼓腔弦紋五周。長25.7,口徑10.4—10.5、腰徑5.4 厘米。墓葬是于張莊磚瓦窯取土時所發(fā)現(xiàn)的。該墓不僅出土有紅陶彩繪細腰鼓一件,還有綠釉小壺、深綠釉彩烏龜、水晶小筐和墓志一方等等。28《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 年,第32 頁。
“唐代的細腰鼓,在繪畫和石刻上比較常見,而實物較少發(fā)現(xiàn),細腰陶鼓則更為罕見。29同注釋28。”這四件紅陶腰鼓的彩繪因為各種原因均已脫落,但鼓腔的形制比例都較為統(tǒng)一精美、制作規(guī)范美觀,并且明顯有別于其他窯口所燒制的腰鼓。
綜上所述,筆者對李憲墓出土的兩件唐朝紅陶彩繪腰鼓、唐朝李洪鈞墓出土紅陶彩繪腰鼓、洛陽博物館展出的唐墓出土紅陶彩繪腰鼓、私人收藏的紅陶彩繪腰鼓、沁陽市博物館所藏紅陶彩繪腰鼓和日本正倉院藏紅陶彩繪羯鼓共七件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唐朝彩繪陶鼓作了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的材質都無一例外的是精細的紅陶鼓腔,并且所出土腰鼓的墓葬等級極高。這些腰鼓彩繪圖案殘存的部分都異常精美,脫落部分在鼓身上都能隱約的看見通施的“白衣”,腰鼓鼓腔制作的形制比例也較為統(tǒng)一。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唐朝紅陶彩繪腰鼓出土墓葬的等級,從它形制制作的規(guī)范統(tǒng)一、與“魯山花瓷”腰鼓基本一致的比例做工,從它獨有的極其高貴的彩繪紋飾,還是從不同的文獻資料記載中來看,唐朝紅陶彩繪腰鼓一點也不輸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最具有代表性的“魯山花瓷”腰鼓,并且從某些方面來看它甚至要精致于“魯山花瓷”腰鼓。
“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這是對它最高的評價。因此筆者認為,唐朝紅陶彩繪腰鼓為《羯鼓錄》中記載到的“青州石末”腰鼓是有事實依據(j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