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黃澍
張若谷(1905—1967) ,原名張?zhí)焖桑秩艄?,圣名馬爾谷,作家、評論家,江蘇南匯縣( 今上海)人1張澤賢:《民國版本收藏斷想及其他》,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 年,第189 頁。。早年就讀于圣諾瑟天主堂類思學(xué)校( 今上海四川南路小學(xué))2薛理勇:《上海掌故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年,第522 頁。,天主教徐匯公學(xué)( 今徐匯中學(xué)) ,以及震旦學(xué)院3震旦學(xué)院:由教育家馬相伯先生于1903 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1905 年改名為震旦大學(xué),1952 年我國高等教育院系調(diào)整,震旦大學(xué)各系科分別并入復(fù)旦大學(xué)、上海交通大學(xué)、同濟大學(xué)、華東師范大學(xué)和上海第二醫(yī)學(xué)院等學(xué)校。( 復(fù)旦大學(xué)的前身復(fù)旦公學(xué)因震旦學(xué)院的部分愛國師生不滿教會的過多干涉相繼離校,繼而由馬相伯、嚴復(fù)等人于1905 年組織自立,1917 年改名為復(fù)旦大學(xué)。) 參見張念宏:《中國教育百科全書》,海洋出版社1991 年,第927 頁。。1925 年大學(xué)畢業(yè)并開始撰寫各類文章,1926 年任上海藝術(shù)大學(xué)教職,1927 年任南京《革命軍日報》編輯,1930 年任古巴國駐華公使館秘書,1932 年任上?!洞笸韴蟆酚浾撸?933 年游歷歐洲,進入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xué)學(xué)習(xí)社會學(xué)、政治學(xué)和神學(xué)等;1935 年回國任上?!稌r報》記者;1936 年任南京《朝報》主編4楊家駱:《民國名人圖鑒》,上海辭典館1937 年,第5 卷,第121 頁。;后改任上?!渡裰輬蟆酚浾?,創(chuàng)辦大上海人社、并任《大上海人》半月刊主編5張澤賢:《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戲劇版本聞見錄續(xù)集(1908—1949) 》,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 年,第480 頁。。從1925 年起在《申報》《大晚報·星期文壇》和《益世周刊》等報刊上發(fā)表大量文章,并出版散文集《文學(xué)生活》《異國情調(diào)》《戰(zhàn)爭·飲食·男女》;譯作《中國孤兒》及著作《藝術(shù)三家言》《音樂ABC》《歌劇ABC》《到音樂會去》《都會交響曲》《十五年寫作經(jīng)驗》等6張若谷: 《文學(xué)生活》,上海金屋書1928 年。張若谷: 《異國情調(diào)》,上海世界書店1929 年。張若谷: 《戰(zhàn)爭·飲食·男女》,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3 年。張若谷: 《中國孤兒》,商務(wù)印書館1942 年。張若谷: 《藝術(shù)三家言》,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27 年。張若谷: 《音樂ABC》,世界書局1929 年。張若谷: 《歌劇ABC》,世界書局1928 年。張若谷: 《到音樂會去》,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26 年。張若谷: 《都會交響曲》,真美善書店1929 年。張若谷: 《十五年寫作經(jīng)驗》,谷峰出版社1940 年。
對于這位學(xué)界并不是十分熟知的作家、評論家,近年來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卻非常值得關(guān)注:星海音樂學(xué)院周廣平教授2018 年發(fā)表的《從張若谷其人、其著看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社會音樂生活》7周廣平:《從張若谷其人、其著看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社會音樂生活》,《星海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18 年第3 期。一文,以張若谷全部著述材料為基礎(chǔ),對張若谷的其人、其著及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音樂生活展開論述。從張若谷所著的《珈琲座談》《游歐獵奇印象》《十五年寫作經(jīng)驗》《音樂ABC》《歌劇ABC》《異國情調(diào)》《藝術(shù)三家言》等書中查考張若谷的出生年月,成長經(jīng)歷及其音樂評論文章的寫作初衷和經(jīng)過,探究民國時期上海社會音樂生活的真實世象,資料完整、詳實、準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欒皎鈺2016 發(fā)表的碩士論文《張若谷的生平、音樂評論及文論研究》以張若谷《藝術(shù)三家言》《歌劇ABC》等著作及刊登在《申報》上的文章為主要材料,對張若谷的音樂評論和音樂活動做相應(yīng)研究,并在文末系統(tǒng)梳理了張若谷發(fā)表于《申報》中的文章篇目及文章中涉及的音樂會作品信息。周允中《有關(guān)張若谷的一些往事》8及管冠生《魯迅、丁玲、田漢、張若谷四人談》9管冠生:《魯迅、丁玲、田漢、張若谷四人談》,《魯迅研究月刊》,2014 年第5 期。等文則從文學(xué)角度對張若谷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及思想展開研究。
本文以張若谷1925 年5 月19 日至1928 年3 月28 日間在《申報》上發(fā)表的關(guān)于“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市政廳交響樂會”的系列報道為主要研究對象,共計45 場音樂會,54 篇報道,約73000 多字,涉及作曲家72 位,演出作品225 部。所報道的交響樂演出全部由“工部局管弦樂隊和管樂隊”( Municipal Orchestra and Band) 演奏,演奏地點為上海市南京路市政廳。雖然直至1930 年工部局樂隊音樂會才向中國觀眾開放,但早在1923 年即有中國觀眾出現(xiàn)在樂隊的室內(nèi)演出中。1925 年剛剛20 歲大學(xué)畢業(yè)的張若谷,就有機會進入市政廳觀看交響音樂會,并且為宣傳西洋音樂,鼓勵更多的人去聽交響音樂會,而在《申報》撰寫工部局樂隊演出的文章,開創(chuàng)了中文報紙交響樂系列報道之先河。
6張若谷:《文學(xué)生活》,上海金屋書1928 年。張若谷:《異國情調(diào)》,上海世界書店1929 年。張若谷:《戰(zhàn)爭·飲食·男女》,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3 年。張若谷:《中國孤兒》,商務(wù)印書館1942 年。張若谷:《藝術(shù)三家言》,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27 年。張若谷:《音樂ABC》,世界書局1929 年。張若谷:《歌劇ABC》,世界書局1928 年。張若谷:《到音樂會去》,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26 年。張若谷:《都會交響曲》,真美善書店1929 年。張若谷:《十五年寫作經(jīng)驗》,谷峰出版社1940 年。
“工部局管弦樂隊和管樂隊”正式建立于1879 年,稱作“市鎮(zhèn)樂隊”( Town Band) ,1922 年更名為“工部局管弦樂隊和管樂隊”( Municipal Orchestra and Band) ,1932—1942 年簡化為“管弦樂隊和管樂隊”( Orchestra and Band) ,10湯亞汀:《上海工部局樂隊史(1879—1949)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年,第2—4 頁。一般簡稱“工部局樂隊”。
工部局樂隊的演出,以季節(jié)為限,演出分為夏季和冬季,夏季公園露天音樂會和冬季室內(nèi)音樂會兩種,夏季露天音樂會時間定為每年的6 月至9 月,地點設(shè)在外灘公園、兆豐公園、虹口公園等處。冬季室內(nèi)交響音樂會時間為每年度的10 月至第二年的5 月11趙曉紅、胡楠:《工部局樂隊及其對上海的影響》,《文化藝術(shù)研究》2011 年第2 期。。演出地點主要為上海市政廳音樂廳,1930 年上海市政廳拆后,變?yōu)榕R時租賃演出場地。1930 年以前的冬季室內(nèi)交響音樂會,因演出日期不同,又分為“跳舞樂會”“星期交響樂”和“特定交響大樂會”,分別于星期五、星期日和星期四舉行?!懊磕晡鳉v十月起到次年五月,上海南京路市政廳里面,每星期日的下午,有工部局的管弦樂隊,在場內(nèi)舉行奏演樂會。這種樂會,每次奏演的曲目,不消說得是沒有雷同的。即是樂會性質(zhì)也有許多不同的名目,星期五下午五時舉行的叫‘跳舞樂會’,大概只用鋼琴笛、高聲部梵奧林、低聲部梵奧林、四五種樂器來伴奏”。12馬哥:《記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載《申報》1925 年11 月30 日( 另注:張若谷(1905—1967) ,信奉天主教,圣名“馬爾谷”,由此推測,文中作者“馬哥”為張若谷。)“每星期日舉行的叫‘星期交響樂會’,大概用四五十人以上的樂員合奏,共中有幾次是專門奏演歌劇樂調(diào)的”。13馬哥:《記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申報》1925 年11 月30 日?!氨拘瞧谒囊咕艜r一刻舉行的叫‘特定交響大樂會’。這是一種特約的大規(guī)模樂會,奏演人數(shù)總在七八十人以上。這種‘特定交響大樂會’在上海一年只有十次,大約每隔三星期始舉行一次”。14同注13。
張若谷刊登在《申報》中的工部局樂隊演出系列報道,包括3 場星期日下午舉行的“星期交響樂”和42 場星期四夜晚舉行的“特定交響大樂會”。通過對這45 場音樂會報道15關(guān)于張若谷《申報》市政廳音樂會報道中演出作品及作曲家整理考釋的研究有①.欒皎鈺碩士論文《張若谷的生平、音樂評論及文論研究》附錄一,1925—1926 年的《市政廳音樂會》系列評論整理:對作者做了今翻,沒有對曲目做今譯,同時缺少了1925 年12 月6 第九次樂會( 馬哥《聽音樂會后——十二月六日上海市政廳第九次樂會》載于《申報》1925.12.9) ;1926 年1 月3 日第十三次音樂會( 馬哥《市政廳第十三次音樂會》載于《申報》1926.1.3) ;1926 年1月10 日第十四次音樂會( 馬哥《市政廳第十四次音樂會》載于《申報》1926 年1 月10 日) 。注:張若谷(1905—1967) ,信奉天主教,圣名馬爾谷,文中作者“馬哥”為張若谷。②趙曉紅、胡楠《工部局樂隊及其對上海的影響》文中第三部分“工部局樂隊的演出劇目”,是通過1926 年的《申報》看1926 年工部局樂隊在市政廳演出的具體節(jié)目。對于29 場音樂會的曲目名和作者做考釋,有部分曲目和作者未能考證。的研究,對此期間一共奏演了哪些音樂家的哪些作品,所演出作品在中國的流傳和影響,以及作者張若谷對作品及作曲家做了哪些方面的介紹,作者的音樂報道歷程等作探討。
張若谷刊登在《申報》上關(guān)于交響音樂會的報道文章,每篇報道或先于演出前一天刊出,或于演出當(dāng)日、后一天刊出,主要是介紹音樂會的節(jié)目,并對節(jié)目作者、內(nèi)容及演出者做介紹。主要由“節(jié)目預(yù)告”和“節(jié)目簡介”兩部分組成。如下圖:
通過對45 場音樂會節(jié)目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到張若谷刊登在《申報》中關(guān)于“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市政廳交響樂會”的54 篇報道,共計45 場音樂會,涉及作曲家72 位,演出作品225 部( 不含重復(fù)) 。
在72 位作曲家中,巴洛克時期作曲家9 位、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3 位、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50 位、20 世紀音樂作曲家10 位。其中作品演出次數(shù)最多的作曲家是瓦格納,其作品一共演出了19 次,其余如下:
作曲家 作品演出次數(shù)瓦格納 19次柴可夫斯基 11次圣·桑 10次貝多芬、格里格、雷斯庇基 9次莫扎特、勃拉姆斯 8次德沃夏克 7次馬斯奈、普契尼 6次J·S 巴赫、羅西尼、德彪西 5次威爾第、鮑羅丁、比才、穆索爾斯基、理查德·施特勞斯、格蘭杰、拉威爾 4次
在所演出的225 部作品中,包含了歌劇、交響曲、協(xié)奏曲、弦樂四重奏、鋼琴組曲、鋼琴協(xié)奏曲等。其中歌劇作品共有41 部,演出66 次;交響曲作品27 部,演出36 次?!赌岵埜闹腑h(huán)》是演次數(shù)最多的作品,共演出了5 次,其余如下:
歌劇 作品演出次數(shù)《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 5次《費加羅的婚禮》《羅恩格林》《曼儂·萊斯科》《紐倫堡的名歌手》《伊戈爾王》 3次《奧賽羅》《被出賣的新娘》《卡門》《威廉·退爾》《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伊麗絲》《自由射手》 2次交響曲 作品演出次數(shù)《b 小調(diào)第六交響曲“悲愴”》《e 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f 小調(diào)第四交響曲》《A 大調(diào)第四交響曲“意大利”》《C 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命運”》《D 大調(diào)第二交響曲》《少年魔杖》《e 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天方夜譚組曲》2次《第三交響曲》《A 大調(diào)第七交響曲》《D 大調(diào)第二交響曲》《d 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合唱”》《b 小調(diào)第八交響曲“未完成”》《降E 大調(diào)第三交響曲“英雄”》《阿爾及利亞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鵝媽媽》《立安諾河》《羅谷谷變幻曲》《木偶的葬禮進行曲》《如畫的景色》《圣安多尼詠》《圖畫展覽會》《鄉(xiāng)村婚禮交響曲》《匈牙利狂想曲》1次
從演出作品來看,1925 年至1928 年間的這45 場有文字報道的音樂會,幾乎涵蓋了所有西方音樂的經(jīng)典作品,以及很多的20 世紀新作品。這一方面得益于1921 年4 月1 日梅百器任工部局樂隊指揮后,用5 個月的時間從歐洲購買回了最主要的古典音樂和現(xiàn)代音樂樂譜;另一方面歸結(jié)于1925年梅百器在8 個月的休假后,又從歐洲帶回了大量的新作品16湯亞汀:《上海工部局樂隊史(1879—1949)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年,第127 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音樂會中演出的作品,很多仍然是今天音樂會演出的主要選擇。演出曲目多為歌劇選段,以序曲、獨唱為主,以及部分交響曲作品。曲目多為浪漫主義時期作品,這些曲目在今天也依然被奉為經(jīng)典。有些曲目在今天可能很多人也未曾現(xiàn)場聆聽過,有些作曲家也不為大眾所熟悉和知曉。演出報道內(nèi)容除了當(dāng)日演出作品、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介紹外,還包括演出觀眾、票價、形式、影響等內(nèi)容。
有關(guān)華人觀眾的報道最初出現(xiàn)在1925 年11 月11 日發(fā)表的《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四) 》一文中,作者用“華人寥寥無幾”來描述當(dāng)時的華人觀眾數(shù)量?!耙辉虑啊⒆釉荨渡虾J姓d之音樂會》稿三則、刊于本報、冀引起國人好樂之興味、上星期日( 八日) 上海工部局交響管弦樂隊、舉行第六次音樂奏演會、自滬案重查后、此獨為第一次在市政廳舉行、是日下午五時、記者特往旁聽、則見座間多西人、華人寥寥無幾”。17若谷:《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四) ( 本年十一月八日第六次奏演會) 》,《申報》1925 年11 月11 日。到了1925 年12 月9 日的報道,這一天的華人觀眾占到了所有觀眾的四分之一,相比這年的11 月有了很大的不同?!绊樀栏澳暇┞肥姓d原想稍事慰藉情緒聊勝于無罷、到了門口一看節(jié)目、雖然都是些舊熟作品、卻都是名家曲調(diào)、節(jié)目很多一共有七節(jié)、便購券進場、座客早已擁滿了、大概都是看不到歌劇《浮士德》轉(zhuǎn)來的吧、這一天中國人倒也居四分之一( 連樓上) ”。18若谷:《聽音樂會后——十二月六日上海市政廳第九次樂會》,《申報》1925 年12 月9 日。同時,作者還對1926 年10 至1927 年5 月來聽交響音樂會的中國聽眾做了統(tǒng)計,共計45 場音樂會中,每場平均有32 位中國聽眾,約為每場總?cè)藬?shù)的二十分之一。“每年從十月起到第二年的五月、在每星期日或星期四、舉行交響樂會Symphony Concerts、去年共有四十五次的奏演、每次的聽眾平均為六百三十九、其中我國人僅占居二十分之一”。19若谷:《樂圣貝多芬百年祭( 一) 》,《申報》1927 年5 月28 日。從這三篇報道中可以看出,從1925 年開始至1927 年,觀看交響音樂會的中國觀眾數(shù)持續(xù)增長,從最初的“寥寥無幾”到后來的平均每場三十多人,交響樂的當(dāng)時社會的影響呈一個逐步擴大的趨勢。關(guān)于現(xiàn)場演出情況的報道也常常出現(xiàn):在眾多的演出中,有讓觀眾欣喜而要求返場的演出,如1925 年12月9 日《上海市政廳第九次樂會》上伊柴在演唱后,就應(yīng)觀眾熱烈要求而加演一曲?!耙敛窬难莩筒┑昧擞^眾熱烈的掌聲,并要求再唱一首馬思南的海勞地亞特,由伊柴君獨唱很是賣力、后來經(jīng)聽眾熱烈鼓掌要求重唱添唱一首不知名的歌曲”20若谷:《聽音樂會后——十二月六日上海市政廳第九次樂會》,《申報》1925 年12 月9 日。。也有演出效果不佳的時候,如:“鮑落地納的意搿爾王本來這是一首很好的舞曲、可惜這一天的奏演不甚見精采”。21同注20。關(guān)于演出票價,1925 年上海市政廳交響音樂票價為:星期日的“星期交響樂會”小洋五角、星期四的“特定交響大樂會”大洋一元、遇名家登臺或舉行慶祝會( 如圣誕節(jié)) 、演歌劇等時價從一元起至五、六元不等。買票是坐在樓下,而坐在樓上看是不要買票的。22張若谷:《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一) 》,《申報》1925 年9 月27 日。1926 上海市政廳交響音樂票價為: 星期日的“星期交響樂會”每人每券小洋六角、如二人合購、則兩券共售大洋一元。23《市政廳音樂會消息》,《申報》1926 年9 月29 日。而此時上海其他劇院的票價最高才一元,更多的都是一元以下,像市政廳有時一元到六元不等的票價,在其他劇院是不曾有過的。如大世界乾坤大劇場的票價是樓上下一律每位小洋一角;上海丹桂第一臺白天價目是花樓四角、特別官廳四角、特別包廂二角、頭等正廳二角、上層包廂一角、二等正廳一角,夜戲價目是花樓七角、官廳六角、特別包廂三角、頭等正廳三角、上層包廂二角、二等正廳二角;票價最高的劇院是天蟾舞臺和大舞臺,天蟾舞臺夜戲花樓一元、后廳一元、特別包廂八角、官廳八角、別廳四角、三層特等三角、三層頭等二角;大舞臺特廂一元、特廳八角、二等五角、三層樓三角。相比于各劇院的價目,市政廳交響音樂會最低五角的票價,在當(dāng)時上海的演出市場,還是比較高的。遇名家登臺或舉行慶祝會、演歌劇等時從一元起至五、六元不等的票價更是普通人無法承受的。
張若谷刊登在《申報》中關(guān)于交響音樂會的第一篇報道為《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一) 》,發(fā)表時間為1925 年9 月27 日,此時張若谷20 歲。在此之后他為《申報》等報刊撰寫大量關(guān)于音樂的報道文字,在1925 年至1928 年間,開始了音樂文章創(chuàng)作的高峰。
張若谷1925 年于震旦大學(xué)畢業(yè),并于這一年開始在《申報》上發(fā)表音樂相關(guān)文章。在此之前,張若谷就開始了音樂的學(xué)習(xí)。他在1925 年12 月9 日《聽音樂會后》一文中說到:“寫道這里、吾就想起一回事了、便是記者二年前對于西洋音樂、尚是一個門外漢、這幾年內(nèi)、能夠得著許多西洋音樂上歌劇上的智識、都是受藝友傅彥長君的厚賜、吾很感激地特在這里道了一個總謝意”24若谷:《聽音樂會后——十二月六日上海市政廳第九次樂會》,《申報》1925 年12 月9 日。。張若谷在傅彥長的幫助下開始了西洋音樂的學(xué)習(xí),并于1925 年11 月開始撰寫《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系列報道。
張若谷寫報道也是其自身學(xué)習(xí)的過程,很多作品初次介紹時,還是“未詳待考”,在后來遇到時就已能夠做詳細介紹了;有時在報道中會出現(xiàn)人名、作品名的錯誤,一些錯誤在后續(xù)的報道中也會更正過來; 關(guān)于奧托里諾·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 的介紹在1926張若谷:《市政廳第二十七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4 月18 日。年1 月24 日報道時還是“未詳待考”25張若谷:《市政廳第十六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1 月24 日。,在1926 年4 月18 日的報道中就有詳細介紹了: “萊斯比奇Respighi 是意大利現(xiàn)代樂家,一八七九年七月九日生,現(xiàn)居留在羅馬,他唯一的特長是把古代的民謠來編化做近代樂曲,這幾首舞歌原來都是為柳忒( Lute 是一種類似曼陀鈴的古代弦樂器) 作的,經(jīng)他改編入管弦樂曲中初次奏演于羅圣奧古斯多大樂場時在一九一九年三月三日”26。關(guān)于斯卡拉蒂( 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 的介紹報道有兩次:“斯加拉諦Scarlatti 一六五九年生、一七二五年卒、他的音樂教育受自羅馬的加里西米、后來做到瑞典的宮廷樂長、他是盡力于鋼琴的樂家、對于鋼琴奏法有許多改良、他又是大歌劇家、曾譜制歌劇一百二十首、此外尚有許多教堂樂曲、即如彌撒曲、己有二百首”27張若谷:《記市政廳第十八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2 月7 日。;“陶美尼高斯加拉諦、為傳郎士甘林博士所稱的‘近代鋼琴完成的基礎(chǔ)者’生于一六五九年遠在( 近代音樂之祖) 巴赫以前,死于一七二五年”。28張若谷:《市政廳第十二次音樂會》,《申報》1927 月1 月4 日。其生卒時間都寫成1659 年至1725 年,而斯卡拉蒂出生于1660 年5 月2 日。格蘭杰( Percy Grainger,1882—1961) 在1926 年1 月24 日的報道中是“未詳待考”29張若谷:《市政廳第十六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1 月24 日。,在1926 年3 月7 日的報道中就有詳細介紹:“搿冷才Grainger 是現(xiàn)代英國三大音樂家之一( 三大音樂家為泰洛爾、愛爾茄、搿冷才) 他原是澳斯脫拉利亞人,生于一八八二年,是一個英國樂派的新進青年作曲家,他常蓄顧把英國在現(xiàn)代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逐漸發(fā)展起來,但是也有人說他己經(jīng)宣言過,他自己是美國人,了他將來很愿意在美國音樂史開一新紀元呢”30張若谷:《市政廳第二十二次音樂會預(yù)告》,《申報》1926 年3 月7 日。。
通過對于張若谷54 篇報道的閱讀可以看到,報道中所存在的明顯不足,如同一篇文章中前后翻譯不一致:《市政廳第十三次音樂會》中《史希罕拉才得》交響曲和后文中的《史希罕拉才特》交響組曲31張若谷:《市政廳第十三次音樂會》》,《申報》1927 年1 月9 日。。人名、作品名翻譯拼寫的錯誤也常有發(fā)生,《申報》在1928 年4 月19 日還專門刊登了一則《關(guān)于市政廳音樂會的廣告》的消息,來對讀者表示歉意。“市政廳音樂會、近來已經(jīng)在本刊上登載、但本刊一沒有注意以致譯名方面諸多遺憾、因此對于愛好音樂和對音樂有研究熱忱的同志表示十二分的歉意、自即日起仍托張若谷先生加以校正、以便社會上得有正確的認識、張若谷先生近在法租界黃浦灘六號普萊梅律師事務(wù)所辦公、讀者如有通信可逕寄該處、電話中二八七六”32《關(guān)于市政廳音樂會的廣告》,《申報》1928 年4 月19 日。
雖然工部局樂隊每周數(shù)場音樂會,演奏了大量的曲目,但從張若谷的所描述的文字中可以看到,當(dāng)時評論者介紹的重點集中在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故事的描繪上,而不是演奏者、指揮家,以及音樂本體的分析和現(xiàn)場演出的評論上,對于音樂會的報道還比較淺顯。但在當(dāng)時交響樂剛剛進入華人視野的年代,張若谷的交響樂演出系列報道確實對交響樂的普及,以及交響樂演出的推廣起到了相當(dāng)?shù)淖饔谩?/p>
張若谷從1925 年9 月27 日開始在《申報》中發(fā)表刊登關(guān)于“上海工部局之管弦樂隊”( Shanghai Municlpal Orchestra) 的演出介紹及評論文章,其目的可以歸納為兩點:一個是希望引起讀者的注意,能有更多的人來聽交響音樂會;另一個是對演出的作品略加詮釋,供音樂會的聽眾作參考。
首先,是介紹市政廳內(nèi)布局以及演出大概情形,希望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白晕遑螅虾D暇┞分?,為世界所共諗矣。路為工部局所筑,乃海上繁華中集區(qū)。東濱浦江,西迄賽馬場,中間峨峙兩大百貨公司之建筑物,對處為上海市政廳Town Hall。每年公歷十月至次年五月間,上海工部局之管弦樂隊Shanghai Municlpal Orchestra 于星期四與星期日之夕,暇假座大廳內(nèi),舉行大規(guī)模之音樂奏演會。余于星期暇日,往往列席聆之。茲將內(nèi)部情形,略為國人介紹,或能引起讀者之好樂趣興乎”33張若谷:《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一) 》,《申報》1925 年9 月27 日。。其次,是通過介紹演出情形,引起國人好樂之興味。“一月前,子曾草《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稿三則刊于本報,冀引起國人好樂之興味”34張若谷:《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四) 》,《申報》1925 年11 月11 日。。再而對所演出的西洋樂作品略加詮釋,供出席音樂會,又無西樂名曲常識的聽眾做參考。“閱者倘無西樂名曲常識,乍睹上列各歌劇曲調(diào)音樂家等譯名,倘無注解,勢必如墮入濃霧,莫喻其妙。爰參引豐子愷君之《音樂會與音樂》,傅彥長君之《西洋名曲講話》《西洋歌劇略說》等篇略加詮釋,供出席西樂奏演會者參考”。35張若谷:《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二) 》,《申報》1925 年9 月28 日?!肮沧饨绻げ烤止蛡蛑魅斯芟覙逢牐犓氖嗳?,由意大利樂師派契Paci 氏指揮領(lǐng)袖。每年從十月到次年五月間,每星期日下午五時到七時,必假座在南京路新新公司對面的上海市政廳里面大廳上舉行交響樂會。現(xiàn)在為鼓吹本埠國人對于西洋上品音樂的趣味起見,以后把每次樂會的節(jié)目,先期報告??上М?dāng)日會場分送的節(jié)目說明書,不能預(yù)先得到,所以只能憑記者個人所知道的,給諸君略為解釋幾句”。36馬哥:《市政廳第十三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1 月3 日。“南京路市政廳里面舉行的星期交響樂會Sunday Symphony Concents,今夜第一次奏演,節(jié)目報告在下面,并且時加幾句說明,供出席諸君做一些參考”37張若谷:《滬市政廳第一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10 月10 日。。作者最后跟讀者說明,其所刊登的這些報告,是供出席音樂會的聽眾做一些參考。讀者要知道較詳細的音樂說明和知識,可以參見王光祈、豐子愷、傅彥長等人的著作。“綜之,這一次音樂會的節(jié)目都是極好的名曲。有西樂愛好者,真值得去聽聽。我在這里寫的不過是一些兒報告。讀者要知道較詳細的說明,請參看王光祈的《西洋音樂與戲劇》、豐子愷的《音樂的常識》、傅彥長的《音樂界》,他們都有很好的著作,是關(guān)于這次音樂會奏演的樂曲的介紹”。38張若谷:《市政廳第十五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1 月17 日。
張若谷在1925 年9 月27 日、28 日、29 日連發(fā)三篇文章,題為《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一) 》《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二) 》《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三) 》,這是《申報》中第一次出現(xiàn)“工部局樂隊”及“交響樂音樂會”的報道。同時文中所翻譯摘錄的關(guān)于音樂會節(jié)目及節(jié)目內(nèi)容、演出情況的介紹在《申報》也是中首次出現(xiàn): “現(xiàn)將今年五月間第二十七次奏演會之節(jié)目,選譯于后,以見西樂上演順序之一斑”。39張若谷:《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一) 》,《申報》1925 年9 月27 日。可見1925 年9 月27 日起的三篇文字,是作者第一次在《申報》上介紹“上海市政廳音樂會”,同時也是“工部局交響音樂會”演出節(jié)目及現(xiàn)場情況首次以中文出現(xiàn)在報紙上面。在1925 年9 月27 日之前,《申報》中提及“工部局樂隊”并且與“市政廳音樂會”有關(guān)的報道新聞3 則、評論1 則。分別是: 《西樂家今晚奏藝——在市政廳奏梵啞鈴》一文:“大陸報云,西人裴斯屈羅Mishel Piastro 君為本埠最有名之奏梵啞鈴家,將于即今晚在南京路市政廳奏演,并佐以俄國音樂班及工部局之全班音樂隊云”。40張若谷:《西樂家今晚奏藝——在市政廳奏梵啞鈴》,《申報》1922 年11 月11 日。《全滬西樂社今明兩晚之音樂大會》一文:“及滬上中西音樂名家,節(jié)目繁多,均系世界名曲,并佐以工部局音樂隊”。41張若谷:《全滬西樂社今明兩晚之音樂大會》,《申報》1924 年12 月22 日?!度珳魳反髸臼ⅰ芬晃? “開幕后,首由工部局之音樂隊奏樂,繼由潘理向右旁歌者女生指揮”。42張若谷:《全滬音樂大會志盛》,《申報》1924 年12 月25 日。以及評論《研究西洋音樂的門徑》一文: “器樂里面最大規(guī)模的演奏,叫交響管弦樂隊( Symphony Orchestra) 。關(guān)于這種演奏,可以在每年十月到次年五月的每一個禮拜日下午五時,到上海先施公司對面工部局里面的大廳上去聽。這種大規(guī)模的音樂不去聽,真是住在上海者的不幸。其中詳情不是短篇可以說明,所以從略”。43包羅多:《研究西洋音樂的門徑》,《申報》1925 年9 月12 日。上述四篇文章中,前三篇新聞是工部局樂隊參與在市政廳舉行的“小提琴音樂會”和“全滬音樂大會”,并不是每周舉行的“交響音樂會”,唯一一篇音樂評論文章,說的是“研究西樂的門徑”,提到了“交響音樂會”并認為“這種大規(guī)模的音樂不去聽、真是住在上海者的不幸”但又因“其中詳情不是短篇可以說明”而沒有在文章對交響樂演出現(xiàn)場及作品做詳細介紹。
由此可知,張若谷在1925 年9 月27 日發(fā)表的《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一) 》是《申報》中第一次介紹工部局樂隊及交響樂音樂會的報道,這也是中文報紙中第一次出現(xiàn)對交響音樂會演出作品及演出現(xiàn)場的報道,價值非凡。
雖然直至1930 年工部局樂隊音樂會才向中國觀眾開放,但早在1923 年即有中國觀眾出現(xiàn)在樂隊的室內(nèi)演出中44湯亞汀:《上海工部局樂隊史(1879—1949)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年,第315 頁。,所以在1925 年,剛剛20 歲大學(xué)畢業(yè)的張若谷,就有機會進入市政廳,觀看交響音樂會,并且為宣傳西洋音樂,鼓勵更多的人去聽交響音樂會,而在《申報》撰寫有關(guān)“工部局管弦樂隊”演出的系列文章,意義重大。
《申報》中刊登的張若谷的文字很多,主要分為音樂常識介紹和音樂會演出報道兩大部分,前者如《現(xiàn)代世界鋼琴名家》《國內(nèi)音樂刊物述評》《宗教樂概述》《研究音樂的步驟》《西洋樂式剖要》《歌劇的樂式及其他》《歌?。几∈康拢韭哉f》《江南民歌的分類》《歌劇<阿意大>》等45張若谷:《現(xiàn)代世界鋼琴名家》,《申報》1925 年8 月18 日。張若谷:《國內(nèi)音樂刊物述評》,《申報》1925 年9 月13 日。張若谷:《宗教樂概述》,《申報》1925 年9 月18 日。張若谷:《研究音樂的步驟》,《申報》1925 年10 月18 日。張若谷:《西洋樂式剖要》,《申報》1925 年10 月20 日。張若谷:《歌劇的樂式及其他》,《申報》1925 年10 月28 日。張若谷:《歌?。几∈康拢韭哉f》,《申報》1925 年12 月3 日。張若谷:《江南民歌的分類》,《申報》1926 年7 月12 日。張若谷:《歌?。及⒁獯螅尽罚渡陥蟆?927 年2 月9 日。;后者如《市政廳交響音樂會》系列等。其中關(guān)于工部局樂隊演出的文字是一個很重要的系列,對民眾了解西洋交響樂,了解工部局樂隊交響樂演出情況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使得更多的人走進音樂廳,欣賞交響樂。
對于出席音樂會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其文字中清晰地看到,是非常贊成的。正如1925 年11月10 日,張若谷正在撰寫《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四) 》的報道時候,有人來訪,見到張正在寫音樂會的報道,認為這類文章,含有鼓吹廣告的性質(zhì),并反問道:“你是想所有的中國人都學(xué)習(xí)音樂嗎”,同時提出疑問:“出席音樂會究竟有什么好處?”張若谷答道:“習(xí)嫻音樂,固非人人所能,予安敢以是強人,然不嫻習(xí),非不解不好之謂也”,并引用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話做進一步說明?!胺膊唤庖魳?,不知好之愛之,而于音樂無甚深之趣味者,其靈魂常濁,窺其意,以為生而為人,殆莫不愛好音樂者也。惟各人之趣味有厚薄,賞辨力有強弱之差耳,至嫻習(xí)實否”;對于“出席音樂會究竟有什么好處?”這個問題,張若谷認為不可一概而論,出席音樂會總的好處就是: “借幽悠諧和之音調(diào),以怡養(yǎng)耳目心神,盍觀乎西洋人士,無論老孺對于音樂,皆有甚深之趣味”,并繼續(xù)用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話做進一步說明: “誠如德皇所言‘彼等之精神,不常健全耶,彼等之心,一日十二時中,不常為歡喜愉快之情所充滿耶,彼等之眼,不常生氣藹然而示人以嬉怡自得之目光耶;彼等之唇,不常含微笑而帶至樂之鮮彩耶;彼等雙手之操持,不常有活潑地之致耶;彼等之睡眠,不常泰然甚休而絕無恐怖不安之念耶;彼等寢中,不常入至渝快之夢境耶’”。同時張若谷還認為,出席音樂會的中國人,往往能感到一種慚愧心里,或許可以以此來激勵自己,這可能算作是出席音樂會的好處之一:“且國人能出席于西洋音樂會者,往往能感到一種慚愧心理,或可以之激勵自起,其脾益影響所及,有如是者矣。友人退,并志之,以答讀者之欲如予友之再詰難者”。46張若谷:《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四) 》,《申報》1925 年11 月11 日。張若谷在1926 年2 月2 日《記市政廳第十七次音樂會》的文章中還寫到“黎君從前說過,連看夜但妮絲跳舞團覺得比在大學(xué)上課一年課要有益些。我覺得我們出席這一次的音樂會,竟勝讀一部西洋音樂史和外國名家詩集。因為這一天奏演的曲目可說是古典、浪漫、寫實三大樂派的薈萃作品”47張若谷:《記市政廳第十七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2 月2 日。。所以作者認為,觀看一次音樂會的作用或是感受都勝過讀一部西洋音樂史和外國名家詩集,作者對于觀看聆聽交響樂是持贊成態(tài)度的,是肯定和推崇這項活動的。當(dāng)作者在農(nóng)歷正月初二的音樂會上,看到不少中國人樓下觀看演出的時候,不禁發(fā)出了“可喜這天到會聽客中卻仍有不少的中國人樓下座間,并且有許多還是初次出席西樂會的青年男女,他們能廢除新春閑游的陋習(xí),節(jié)省許多無意識的糜費,移用在聽高尚的音樂會上,真是多么值得叫人欽佩的事”48張若谷:《記市政廳第十九次音樂會》,《申報》1926 年2 月16 日。的感慨。
所以張若谷對出席音樂會的看法可以總結(jié)為如下三點:一是借幽悠諧和之音調(diào)以怡養(yǎng)耳目心神;二是出席音樂會勝讀西洋音樂史和外國名家詩集;三是廢除新春閑游的陋習(xí),將節(jié)省的費用移用在聽高尚的音樂會上。
張若谷撰寫音樂會報道文字的經(jīng)歷,也是張若谷音樂學(xué)習(xí)的過程,其中所閱讀參考的書目,他在報道或其他文章中也多有介紹,如豐子愷的《音樂會與音樂》、傅彥長《西洋名曲講話》《西洋歌劇略說》等都是其報道撰寫的重要參考?!伴喺咛葻o西樂名曲常識,乍睹上列各歌劇曲調(diào)音樂家等譯名,倘無注解,勢必如墮入濃霧、莫喻其妙。爰參引豐子愷君之《音樂會與音樂》、傅彥長君之《西洋名曲講話》《西洋歌劇略說》等篇、略加詮釋、供出席西樂奏演會者參考”。49張若谷:《上海市政廳之音樂會( 二) 》,《申報》1925 年9 月28 日。
此外,張若谷除了閱讀豐子愷、傅彥長兩位的著作作為參考之外,還閱讀了大量其它的音樂書籍。其中以中文和法文著述為主,也有部分英文和日文書目。張若谷在《代簡——答朱黃兩君,并致<到音樂會去>的諸位讀者》50張若谷:《代簡——答朱黃兩君》,《申報》1928 年4 月22 日。一文中就讀者提問,回答“其著作《到音樂里去》的參考書”這一問題時,就大致介紹了他所閱讀的參考書籍:列出了中文書籍12 部,法文書籍36 部,日文書籍2 部,英文書籍1 部?!坝鼍心阋笪医榻B給你《到音樂會去》所參考及其他漢法英日的音樂專著,現(xiàn)在就我所參考及知道的開列舉在下面:中文的王光祈《歐洲音樂進化論》《西洋音樂與戲劇》《西洋音樂與詩歌》《德國國民音樂與唱歌》《東西樂制之研究》、豐子愷《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孩子們的音樂》、傅彥長《音樂界合訂本》、俞寄凡《西洋音樂史綱》《西洋之神劇及歌劇》、徐蔚南《貝多芬》、法文的Andre Charry: Les Grand Musicens《偉大之音樂家》、Tiersat:Bach《巴赫》、R.Rolland:Beethoven《貝多芬》( 有中譯本) 、J.Cbantavoine.Beethoven《貝多芬》、A.Copuard:Berlioz《斐利奧》、Pigot: Biret《皮才》、V. d. Indy: Cesar Frank《傅朗克》、M. A. Bovet:Gounod《戈諾》、Ardley:Chopin sa vie et ses oeuvres《蕭邦之生涯與作品》。此外關(guān)于英日文的專著種類浩繁不勝列舉,在上海南京路Lazaros 樂器店里,有英文音樂名著十?dāng)?shù)種;在北四川路內(nèi)山書店有日文重要譯著數(shù)十種。如不及全行購備,可買服部龍?zhí)傻摹栋俅笠魳芳抑呐c藝術(shù)》( 定價三元五十錢) 、小耕輔《泰西名曲之知識》、英文的在謀得利琴行有一本叫做What We Hear in Music 值得買來參考。拙著《到音樂會去》,取材于這三本書的地方很多,其余的等有機會時當(dāng)面詳細談罷”51張若谷:《代簡——答朱黃兩君》,《申報》1928 年4 月22 日。。上述書籍,都是張若谷在交響樂演出報道撰寫過程中的重要參考,是近代西方音樂在中國傳播的重要書籍。
張若谷的交響音樂會報道只是當(dāng)時交響樂演出的部分記載,只能反映當(dāng)時交響樂演出的一個方面,同時也只代表了張若谷個人的所見所想。如《威廉退爾》的演出,《申報》中只有兩次,而實際上在1925 年12 月6 日前,《威廉退爾》已經(jīng)在上海演出了四次。但就是從這部分報道中,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疆?dāng)時交響樂演出作品之豐富和新穎。張若谷在當(dāng)時最具影響力的中文報紙《申報》上面,發(fā)表關(guān)于音樂會的系列中文報道,是免費宣傳交響音樂會,普及西洋音樂,希望更多的人走進音樂廳,聆聽交響樂。連續(xù)刊登在《申報》的54 篇交響樂報道,對于不曾現(xiàn)場聆聽過交響樂,甚至對西洋音樂一無所知的中國人,起到了非常好的普及作用。事實上,從1925 年至1928年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進市政廳,聆聽交響樂。中國小提琴演奏家譚抒真于1927 年春季加入工部局樂隊,成為第一位加入工部局樂隊的中國音樂家。張若谷的交響音樂會報道,對于交響樂在國人中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