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菁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以來,中國無償獻血人次和采血量實現了連續(xù)20年持續(xù)增長,并實現臨床用血全部來自公民自愿無償捐獻。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設置血液中心32個,中心血站321個,中心血庫99個,采血點3164個,建成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為主體,邊遠縣級中心血庫為補充,覆蓋城鄉(xiāng)、運行高效的血站服務體系。世界衛(wèi)生組織評價稱,中國在無償獻血、血液質量安全和臨床用血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但在公眾當中,仍有不少人對獻血存在誤區(qū)與偏見,懼怕參與其中。
有人說,血液是人體的精華,不能輕易獻血,一旦獻血就會元氣大傷。但事實上,人體的血液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人體失血后,先是血漿中的水分和無機鹽類在12小時內,由組織液透入血管而得到補充;其次,在一天左右時間內,血漿蛋白濃度可以恢復,這是由于肝臟加速合成蛋白質的結果;紅細胞恢復較慢,也只需要7~10天左右的時間。所以獻血后并不會造成人體血虛,更不會傷元氣。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各種感染、腫瘤、免疫性疾病、腎臟疾病、胃腸疾病、內分泌疾病等都可能造成貧血。參加無償獻血前,血站工作人員會對每一位獻血者進行血紅蛋白含量測定,男性不低于120g/L,女性不低于115g/L,方允許參加獻血。每次獻血200~400毫升,不超過人身體內血液總量的十分之一,且通過上述機體進行自我調整,血容量會很快恢復到獻血前的水平。所以,按規(guī)定在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的情況下獻血,是不會造成貧血的,相反還能夠刺激人體的造血器官,有益于人體血細胞的再生。
獻血方式主要有兩種,就是捐獻全血和捐獻成分血。
捐獻全血是指經體檢合格后獻血者捐獻全部血液成分的過程,通過采血針將血液采入到采血袋中。而捐獻成分血主要是利用血液成分分離機采集血液中的某一指定成分,以滿足臨床患者病情的需要,目前主要采集血小板,所以也稱為機采血小板。
在捐獻血小板的過程中,捐獻者的血液都是在經嚴格消毒的密閉管道套材中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循環(huán)分離,每位捐獻者每次使用的都是一次性全新套材,絕對不會造成交叉污染或感染上的疾病。另外,醫(yī)護人員會根據捐獻者的血小板計數和獻血者的身體狀況確定其能否捐獻及捐獻的數量,保證采后血小板量仍在正常范圍。還有,血小板的恢復比紅細胞快,捐獻血小板3天后,循環(huán)血液中的血小板即可恢復到捐獻前的水平。所以,捐獻機采血小板的間隔時間可以短至14天(捐獻全血的間隔時間是半年),捐獻過程也是絕對安全的。
絕大多數獻血者在獻血后,其血液中的各種成分都會保持在正常水平內,通過機體調節(jié),很快就會恢復正常,所以并不需特別進補,只要保證正常飲食,不挑食、不偏食即可。只有體質較弱的人,由于血容量的變化,可能會出現輕微的不適,只需在正常飲食的基礎上,注意膳食平衡和休息(獻血后24小時內不高空作業(yè)不劇烈運動)即可。
血液雖然是獻血者無償捐獻的,但血液在用于臨床患者之前需要經過一系列處理過程,包括采集、分離、制備、檢驗、儲存和運輸等,涉及場地設備、儀器材料、人員及管理等成本。所以,《獻血法》規(guī)定,公民臨床用血時,只需要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但無償獻血者臨床需要用血時,免交上述費用;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需要用血時,按照省級政府的規(guī)定免交或減交上述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