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歡
從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工作幾年來,對許多教學方法細細品研、慢慢汲取的同時,也在一直納悶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對學生作品評析在實施手段上的匱乏,特別是針對本校城市兒童與流動兒童發(fā)展差異較大,及教學評價時的無助。我們對于課堂中出現(xiàn)的層次不一的作品只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而新課程提出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正是這種現(xiàn)狀與新課程的矛盾一直困惑著我,也鞭策著我去尋求有效的契合新時代教育的解決途徑。
評價量規(guī)是連接教學與評價之間的紐帶。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制定適合的量規(guī),并且用清晰的語言描述出來。制定時還應與學生共同商討、共同制定,讓學生在參與制定量規(guī)的過程中培養(yǎng)評價能力。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信息技術主題活動1《制作電子小報》,學生在點評別人作品時,通過作品量化表為參照依據,提高學生評價的效率和公正。針對本校的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作品量規(guī)評價表,如下:
作品量規(guī)評價表
根據以上作品評價表的評價標準、指標、等級,學生可以采用表達和投票進行評價。
教師提問時,不要過于籠統(tǒng),應將評價內容和要求細化,便于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來進行評價。例如“你覺得這幅作品怎么樣?”“你認為這幅作品好嗎?”這些提問就比較籠統(tǒng),學生面對這樣的提問時很可能無從下手,不知從哪些方面去評價。老師可以將問題細化為“你覺得這一作品的主題有什么創(chuàng)新的地方?”、“你認為這幅電腦繪畫作品的顏色搭配是否合理?”“請你從作品的構圖方面談談你的看法。”“他使用的方法是否得當?你有更好更快的方法來完成嗎?”等等,這樣老師便能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引導。
(一)針對某項指標評價 針對性評價不需要學生面面俱到地評論,而是從作品的主題、技術運用、版面、細節(jié)等眾多角度中選擇一個著重點來進行評價。起初讓學生先就某一指標來進行簡單評價,循序漸進,再引導學生深度評價。很多學生在評價時用詞比較單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多留意一些好的評價范例,多積累一些評價用語。不要只用“很漂亮”、“很好看”等概括性的詞語,要學會觀察得仔細一些,并使用細致一些的詞語去描述和評價作品。例如“色彩對比太強烈”、“主體部分不夠突出”、“構圖不夠飽滿”等評價語句,不僅表達了評價者的感覺,還應提供作品改進具體的建議。
(二)整體多角度評價 從作品的不同方面整體展開評價,有助于全面地認識事物,從多角度去看問題。例如針對蘇教版三年級創(chuàng)作圖畫這一版塊,可以用按照“該作品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中心思想,構思和表現(xiàn)手法如何,整幅畫有哪些創(chuàng)新之處;作品構圖如何;色彩搭配如何;圖畫中的什么元素表達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什么元素突出了哪些內容;技術上運用了什么方法,產生出怎樣的效果;可進一步改善的地方有哪些”的思路來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在上課時指導學生先學習,然后逐步形成自己有創(chuàng)見性的評價。
(三)比較評價 比較評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辨別比較能力及分析能力。通過作品某一或多個方面的比較,找出作品的優(yōu)缺點,從而得出修改意見。
【例如】兩份電子小報都是以讀書節(jié)為主題,第一份報刊圖文并茂,色彩搭配和諧。而另一份以文字為主,比較單調,并且底圖顏色與正文顏色相近,影響了文字的閱讀。通過對兩份作品的版面與色彩搭配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出作品的優(yōu)缺點。
(四)客觀評價 學生在評價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加深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既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分析能力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更喜歡接受來自同伴的肯定和客觀的評價,更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做到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從根本上說還要擺正學生評價的心態(tài)。教師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重視評價過程本身為學生發(fā)展帶來的好處,引導學生不要只追求分數,讓學生真正擁有一顆公正評價的心和一雙客觀欣賞他人的眼睛。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重視評價的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采取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能力,讓學生敢于評價、懂得評價、能客觀評價、有創(chuàng)造性地評價,使學生具備自我發(fā)展所必須的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