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恩挺,王連臣,陳雪蓮,符國宏,潘建民
胃癌是臨床治療中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病情隱匿,發(fā)病率、病死率極高[1]。我國胃癌早期發(fā)現(xiàn)率僅2%~4%,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或全身多處轉移,并伴有惡性腹水,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2]。針對此類患者,臨床多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但由于放射治療病變范圍較大,對病灶不能有效殺傷,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3]。研究表明,鉑類藥物屬于基礎化療藥物,也是治療晚期腫瘤疾病的常用藥物[4-5]。西妥昔單抗屬于一種受體拮抗劑,可發(fā)揮抑制腫瘤生長作用[6]。因此,筆者對收治的部分患者給予西妥昔單抗聯(lián)合鉑類藥物治療,觀察其對患者疾病控制情況,為臨床治療胃癌所致惡性腹水患者提供臨床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海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診治胃癌致惡性腹水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0~78(69.23±3.02)歲;病程2~5(3.45±0.43)年;腫瘤分期:Ⅲ期22例,Ⅳ期28例;合并高血壓29例,糖尿病21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1~79(68.98±3.05)歲;病程2~5(3.42±0.41)年;腫瘤分期:Ⅲ期21例,Ⅳ期29例;合并高血壓23例,糖尿病27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7]:①患者經(jīng)病理檢測確診為胃癌,并伴有腹腔轉移;②經(jīng)細胞學檢查確診為癌性腹水;③未接受化療、放療及其他抗腫瘤治療;④患者無既往治療史或家族遺傳史。(2)排除標準:①預計生存期<3個月;②伴有感染性疾病或免疫性疾??;③合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④嚴重精神障礙者;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
1.3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予常規(guī)處理。對照組:順鉑(上海研生實業(yè)有限公司產(chǎn)品)60 mg+地米塞松(成都嘉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chǎn)品)10 mg加入生理鹽水100 ml中進行腹腔灌注治療,藥物充分灌入腹腔鏡后夾閉引流管,間隔15 min緩慢變換體位,利于藥物在腹腔內分布均勻、充分吸收,每周1次,連續(xù)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西妥昔單抗(德國默克公司產(chǎn)品)80 mg/m2進行靜脈滴注治療,以后每周維持劑量為50 mg/m2。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腫瘤標志物檢測:于治療前、治療后4周清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靜脈血4 ml,離心取上清液,放置于-45℃冰箱中等待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取腹水以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腹水癌胚抗原(CEA)、腹水糖鏈抗原(CA199)、CA125 水平,以上檢測方法操作步驟均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2)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8],評分量表分為4個條目,包括軀體功能、物質生活、認知功能、心理功能,每個條目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3)記錄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患者乏力、發(fā)熱、胃腸道反應、白細胞降低等發(fā)生情況。
1.5 療效評定 (1)治療效果評定[9]:完全緩解(CR),與治療前比較,病灶直徑減少30%;部分緩解(PR),病灶消失,腫瘤直徑減少<10 mm;穩(wěn)定(SD),病情得到控制,病灶范圍未見增加;惡化(PD),病灶直徑增加,以(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計算疾病控制率。(2)腹水控制效果評定[10]:顯效,治療后,腹部超聲檢查提示液性暗區(qū)深度減少>50%;有效,液性暗區(qū)深度減少25%~50%;無效,液性暗區(qū)深度減少<25%;惡化,液性暗區(qū)深度增加,以(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計算有效率。
2.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疾病控制率82.00%高于對照組64.00%(P<0.05),見表1。
2.2 2組腹水控制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腹水控制總有效率88.00%高于對照組72.00%(P<0.05),見表2。
2.3 2組血清和腹水腫瘤標志物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VEGF和腹水CEA、CA199、CA125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各指標表達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2.4 2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軀體功能、物質生活、認知功能、心理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有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4。
2.5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期間,患者均出現(xiàn)乏力、發(fā)熱、胃腸道反應、白細胞降低等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882,P<0.05),見表5。
惡性腹水是胃癌腹腔轉移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晚期胃癌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1]。導致惡性腹水形成的機制比較復雜,腹腔穿刺引流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多次穿刺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水電解質紊亂和低蛋白血癥等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痛苦,同時也增加臨床治療難度[12]。
惡性腹水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緩解患者痛苦[13]。順鉑是腹腔灌注給藥治療惡性腹水的常用藥物,利用腹腔滲透作用,提高癌變組織的藥物濃度,從而發(fā)揮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但順鉑治療過程中給機體帶來的不良反應較大,患者難以耐受,臨床應用受限[14-15]。西妥昔單抗屬于一種單克隆抗體,可與受體蛋白結合,抑制表皮生長因子表達,發(fā)揮抑制細胞生長的作用[16]。相關研究證實[17],西妥昔單抗與化療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優(yōu)勢互補,對惡性腫瘤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證實,采用西妥昔單抗治療后,患者疾病控制率、腹水控制率均高于采用單一順鉑類藥物治療患者,說明順鉑聯(lián)合西妥昔單抗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充分發(fā)揮藥物藥效,提高臨床治療胃癌伴有惡性腹水的治療效果。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腹水控制效果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和腹水腫瘤標志物變化比較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5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抗血管生成在治療惡性腫瘤疾病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研究指出[18-19],VEGF可促成腫瘤血管形成,與腫瘤生長、浸潤及轉移密切相關,其高水平表達可促進腫瘤新生血管形成,在惡性腹水形成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多數(shù)惡性腹水患者中VEGF表達水平上升,因此通過阻斷VEGF表達水平可抑制腹水形成。研究表明[20],腫瘤患者外周血中CEA、CA199、CA125等含量均高于正常人,其表達水平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當患者病情得到緩解后,其表達水平降低至正常。本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VEGF、CEA、CA199、CA125等指標表達水平均有下降,但聯(lián)合治療患者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單一順鉑藥物治療患者。進一步肯定了西妥昔單抗有效抑制腫瘤標志物CEA、CA199、CA125表達,進而發(fā)揮控制腫瘤的效果。此外,本研究證實,聯(lián)合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采用單一順鉑藥物治療患者。說明順鉑聯(lián)合西妥昔單抗可抑制內皮細胞增生,抑制腫瘤血管增殖,促進藥物在機體組織內分布均勻,使藥效得到充分發(fā)揮,促進抗腫瘤藥物吸收,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結果顯示,在順鉑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西妥昔單抗,不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患者均可耐受,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西妥昔單抗聯(lián)合鉑類藥物灌注治療胃癌所致惡性腹水效果顯著,可降低腫瘤標志物表達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安全性高,值得推廣使用。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