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美阿國家存在著不同文化差異,飲食與文化密切相關,不同的國家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中國與美國和阿拉伯國家對于飲食文化、餐桌禮儀、餐具使用、餐桌用語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揭示這些差異,有助于跨越文化融合, 促進貿易往來。
關鍵詞:飲食文化;餐桌禮儀;餐具;差異
中國、美國和阿拉伯文化的差異已經(jīng)存在好幾個世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模式。不過正因為人們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的不同及禮儀差異,構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隨著全球經(jīng)濟化的發(fā)展,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國家戰(zhàn)略, 國人與各國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交往越來越多,餐桌文化差異也明顯的顯示出來。為了更好地了解彼此,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友好的關系,促進貿易往來,重視餐桌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中國、美國和阿拉伯國家的餐桌文化差異作一探討。
一、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家宴是中國人團聚的重要方式之一,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而對于美國來說時間非常寶貴,所以快餐店隨處可見,例如麥當勞(McDonald),以出售漢堡為主的連鎖經(jīng)營的快餐店,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簡稱KFC),是美國跨國連鎖餐廳之一。當然,在宴請朋友時,也要精心準備一翻,客人可以帶上一盒巧克力,一束鮮花,一瓶紅酒等,不要去的太早或太遲,準時到。當侍者依次為客人上菜時,走到你的左邊,才輪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右邊,就不要取,那是輪到你右邊的客人取菜。取菜時,最好每樣都取一點,這樣會令女主人愉快。如果實在不喜歡吃某種菜,也可以說:“謝謝你,不要了。”用餐畢,客人應等女主人從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隨著離席。在進餐中或宴會結束前離席都不禮貌。起立后,男賓應幫助婦女把椅子歸回原處。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來的樣子折好,除非主人請你留下吃下頓飯。還有一種聚餐方式(potluck party),主人準備場地和餐具,參加的人必須帶一道菜或準備飲料,最好事先問問主人。而進餐過程中的氣氛會有所不同的,中國人講究在吃飯時暢所欲言和開懷暢飲,不過在美國,在餐桌上大聲說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進餐時,始終保持沉默是不禮貌的,應該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談。但是在咀嚼食物時不要講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應咽下口中食物后再回答。他們在不會勸酒,平時外出在餐廳就餐時,美國人更喜歡Lets go Dutch(各付各的賬) ,AA的請客方式。這對美國的父母與孩子、家庭成員、同事朋友之間來說也是常見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出中美餐桌文化非常不同。阿拉伯人喜歡在節(jié)假日和周末走親訪友,也非常歡迎別人來家里做客,尤其是將迎接一位貴客來訪作為家里的榮耀。阿拉伯人在互相拜訪時很注重衣著和禮節(jié),拜訪者一般都事先預約并準時赴約,主人則會在家里準備好豐盛的飯菜來恭候客人到來。當然,守時觀念弱也是阿拉伯人的一個特點。阿拉伯人在對外交往中注重“禮尚往來”,互贈禮品被認為是一種友好的表示。但一般來說,初次登門拜訪時不必送禮品,這與中國和美國的習慣不同。如果大家已是熟識的朋友,拜訪時可以適當準備一些禮物。饋贈阿拉伯人禮品時要注意,一、不要送酒,因為阿拉伯人多數(shù)是穆斯林,對他們來說,酒為禁物;二、在阿拉伯國家洋娃娃、宗教人物、神話人物和統(tǒng)治者的塑像和畫像不能當禮物贈送。
二、筷子文化、刀叉文化、手指文化。
在中國最主要的餐具是筷子,美國則是刀叉,阿拉伯人使用手指,在使用的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曜邮侵胁椭凶钪饕倪M餐用具,筷子的基本功能是夾菜,。握筷姿勢應規(guī)范,時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時,應先將筷子放下。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盤子上,否則容易碰掉。在用餐過程中,已經(jīng)舉起筷子,但不知道該吃哪道菜,這時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進嘴里,或用舌頭舔食筷子上的附著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動碗、盤和杯子。有事暫時離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應把它輕放在筷子架上。此外,在席間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筷子當?shù)谰?,隨意亂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點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輕輕地放下,盡量不要發(fā)出響聲。而在美國的進餐過程中,都是使用刀叉做為餐具,使用刀叉時,應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時,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時,不要將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應避免刀切在瓷盤上發(fā)出響聲。吃面條時,可以用叉卷起來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應將刀叉呈“八”字形分別放在盤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畢。取面包應該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邊的小碟中或大盤的邊沿上,絕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黃油應用黃油刀,而不要用個人的刀子。黃油取出要放在旁邊的小碟里,不要直接往面包上抹。不要用刀切面包,也不要把整片面包涂上黃油,而應該一次扯下一小塊,吃一塊涂一塊。吃色拉時只能用叉子。應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時也上了面包、餅干的話,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塊面包或餅干,幫著把色拉推上叉子。談話時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著刀叉在空中搖晃。在餐桌上,一路的食物都應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蘿卜、青果水果、干點心、干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雞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著吃。嚴格說,一般阿拉伯人家庭,并沒有餐桌。因為阿拉伯人吃飯的習慣大多是席地而坐,而且是使用手指來抓著吃。阿拉伯人習慣用手指抓著吃飯,這是“手指文化”得名的由來。必須是右手,取食時,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將米飯撮攏一起,然后抓緊送入口中。你在進食和喝水時應該都用右手,因為左手被認為是不潔之手。阿拉伯人用手抓飯的技術十分熟練,一是不怕燙,二是能用手指迅速地撕下一小塊肉條、菜肴送入口內,手指又不允許碰著嘴。從這些可以看出在對餐具的使用上中國、美國和阿拉伯人也有著不同的方法和方式。
三、餐桌用語差異。
中美阿餐桌用語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熱情好客的主人招待客人時,常問客人是否吃飽了,或不停的夾菜,這種行為對于美國人來說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美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會說:Help yourself(請自便;隨便吃) ,尊重對方的意愿;在美國人家里做客時,一般都要禮貌地夸贊主人手藝,不管主人準備的飯菜是否可口,離開時,對他們的邀請表示感謝或說我們非常開心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阿拉伯人在于飯前低聲念“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表達食物是神的恩賜,對食物要愛惜,把浪費食物看做對神的冒犯行為。
四、結論
通過分析和對比中美阿餐桌文化差異,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而美國文化的思想內核則是“個體意識”和阿拉伯人的“民族特色”。了解他們在飲食文化、 筷子文化、刀叉文化、手指文化和餐桌用語的地域差異,讓我們更清楚了解美國的餐飲文化和阿拉伯人特性,以免在交際過程中, 造成雙方因對社交禮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缺乏知識而造成交際方面的失誤。
參考文獻:
[1]朱風兵.跨文化交際視角下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與原因簡析[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14(4)P118
[2]沈殿琛.淺析中西方“面子觀”在交往場合中的差異[J].教育教學,2017(10)P105
[3]陳奕含.跨文化視角下的中西宴客習俗比較[D].2015(3)
作者簡介:
顏志輝,女,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