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鑫
在大家的印象中,提到歷史,就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但是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摸索發(fā)現: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堂進行精心準備和設計,那么一堂好的歷史課不會是無趣的。相反在這樣的歷史課堂中學生會感覺到學習知識的愉悅。我在課堂教學中,也經常加入一些歷史人物等因素,豐富課堂內容。那么事實證明,效果的確很好。
一、歷史人物是導入課堂很好的素材
歷史人物貫穿整個歷史時期,所以我們無論講解哪一段歷史,都會涉及到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從而通過這些歷史人物可以很好進行教學。如:我們講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時,由于這是高中學生的開門課,所以很多學生對于這些制度是陌生的,那么在上課之前,如果把秦始皇的個人簡介加入其中,就會和學生產生高度的共鳴,這樣也就很快將學生拉入課堂中進行學習,加速了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消化。又比如:我們講改革開放,不得不提到一位偉人——鄧小平,改革開放如此成功,離不開這位偉人,那么他到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我們通過一首贊美鄧小平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將改革開放和對外開放的內容就貫穿其中,加深學生的印象。再比如:我們講董仲舒的思想。思想史的內容本身就比較深奧和枯燥,如果沒有對背景以及人物的分析,那么如何感受他們的思想。如果將董仲舒的傳奇一生與思想緊密相連,那么此課的內容學生就很快進行消化了。
二、以歷史人物為中心,構建某一段歷史知識框架
如講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就可以以偉大領袖毛澤東為中心將這一階段的所有歷史史實串聯(lián)在一起。從一大開始,領導工人運動;二大提出奮斗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過渡到第一次合作——國民大革命,再到合作失敗,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后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國共十年對峙中與國民黨對抗,給日本侵華的機會,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于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最后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就有了新中國的成立。這是從政治的角度構建,如果從經濟的角度這條框架圖可以繼續(xù):如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調整:一五計劃的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三大改造的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躍進、人民公社忽視了客觀實際等。再如:蘇聯(lián)的經濟體制改革,可以圍繞兩個中心人物建構知識框架圖,列寧在1918——1921年實行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1921——1928年的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樣就將知識框架圖構建出來了。圍繞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通過農業(yè)集體化實現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赫魯曉夫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進行的農業(yè)調整,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進行的工業(yè)調整,戈爾巴喬夫改革是想要突破斯大林模式,將蘇聯(lián)從經濟體制改革轉向政治體制改革,但最終將蘇聯(lián)改解體。這樣蘇聯(lián)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就一目了然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也更加清晰明了,學生在頭腦中也會將這一階段的歷史自行進行串線。
三、能調動起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由于初中課堂歷史的考試是開卷考試,所以學生到高中的銜接就出現了問題。那么如何讓學生快速融到歷史的課堂氛圍之中呢?歷史人物就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些學生在看影視作品或者課外讀物時會接觸到一些人物的名字,但是又缺乏對這些人物的全面的了解。如果在我們授課的過程中提到這些人物,學生就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么就會增強學生聽課的興趣。比如在做題中我們經常會提到二戰(zhàn),那么如果就是簡單的敘述二戰(zhàn)的起因、經過、結果的話學生就會覺得淡然無味,因為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但是如果提到一個人物希特勒大多數的男同學就會增加起學習的興趣,這樣課堂效果就會很明顯凸顯出來,通過一部分學生帶動另一部分學生,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會瞬時間激發(fā)出來,學生的記憶效果會非常好。
四、適時的用歷史人物的小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比如講到西周時,我們可以提到學生們熟悉的人物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歷史典故不僅可以分析此時諸侯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是哪些,而且學生還可以通過這一時期周王的做法,與周朝后期進行對比分析。所以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問鼎周王、分封制逐漸衰落、王室的衰微體現的才會更加明顯,給學生一種思維的碰撞。
五、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學習,來教育學生要有刻苦鉆研的求學精神
古往今來值得我們知曉,值得我們學習的楷模非常多。比如我們學習古代科技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為我國中醫(yī)藥學的巨典,李時珍認為“讀萬卷書”固然重要,但是“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深入社會調查,采訪四方,穿著草鞋,背著藥筐,攝入深山,遍訪各地名醫(yī),搜求民間藥方,觀察動植物標本,最終成就了這本《本草綱目》。
六、歷史人物可以將課堂內容順利過渡
如我們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爭霸百家爭鳴,到秦朝的一統(tǒng)天下,商鞅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將商鞅的個人生平以及商鞅的變法內容給學生講解,那么學生就會理解是什么原因導致秦國的富強,到最后實現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再如:我們講到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時,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人物;春秋的孔子——“仁”、“禮”;戰(zhàn)國的孟子——“仁政”、荀子——“君舟民水”;漢代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代的程顥程頤、朱熹——“理是世界的本原”;明清的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民主政治,民主思想”等,加入這些人物的介紹,那么就將儒家思想串聯(lián)起來了,既方便學生的學習,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
歷史人物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應用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遺產。運用人物教學,既豐富我們的課堂內容,梳理知識,形成體系,又調動課堂的氛圍和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導學生的學習精神等等。在這樣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條件下,我相信,歷史教學不會是枯燥乏味的,相反我們的學生會有充足的學習熱情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掘歷史課的更多的魅力,是我們教育事業(yè)一直追求永不停止的無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