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芬
一、恰選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選擇與實際相聯系的話題,創(chuàng)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學會去思考,學會去提問,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例如,在講授高二第二章第三節(jié)“細胞的癌變”時,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在你的周圍,在你認識的人當中有癌癥患者嗎?和癌癥患者接觸過嗎?覺得癌癥可怕嗎?你了解多少癌癥知識?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后再引導學生提問——你最感興趣的癌癥相關問題。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貼近生活實際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現實情景中開始學習,體驗和感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物教材的“問題探討”“資料分析”“技能訓練”以及“拓展題”專欄均設計了很多值得探究、引人思考的實例,教學中如能運用得法借助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實用型問題情境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善用學生的認知矛盾,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矛盾型問題指提示教學內容相關知識之間的矛盾之處,有意識的挑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促使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fā)生激烈的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發(fā),從而產生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問。例如,我在講完“頂端優(yōu)勢”后,我向學生提出:“果樹修剪、棉花適時打頂為什么能提高產量?”學生議論得出:果樹修剪、棉花打頂是為了打破頂端優(yōu)勢,使側枝生長良好。接著我乘勝追問:“所有植物都要打破頂端優(yōu)勢嗎?”學生思考片刻后,有同學問:“松樹、杉樹長到一定高度打頂,會獲得高大的木材嗎?”通過這樣有意制造沖突,引起學生爭論,可使學生思維的火花互相撞擊,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進一步激發(fā),深化學生對有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三、巧用學生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階梯型問題情境
階梯型問題情境,就是將問題化整為零,層層深入的設置一系列問題的教學情境,它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仍難以理解有關問題時設置的。這樣的問題,啟發(fā)性和邏輯性符合認識規(guī)律和學生認識心理,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掌握相關知識。比如,必修2“伴性遺傳”,為了使學生能夠進一步自主探究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家系圖作為探究對象,將教學內容轉化成了層層遞進的問題串,供學生自主探究。
(1)家系中患病者在性別上有什么特點?說明色盲遺傳與什么有關?(2)Ⅰ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其致病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3)Ⅰ代中的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于什么染色體上?(4)為什么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卻沒有表現出色盲?(5)從圖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現為紅綠色盲,是否一定只有男性才患色盲?為什么?(6)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規(guī)律是什么?
通過一連串的發(fā)問,將學生帶入一個不斷探索的情境中,引導他們自覺地運用分析、比較、綜合等思維方法,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和統(tǒng)一,提高了學生思維的自覺性。
四、活用教材經典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科學史是培養(yǎng)生物素養(yǎng)的好材料,將高中生物教材中經典實驗的過程設置成問題串更能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比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可設計如下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進行思維延伸: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的實際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的上層液體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比理論值略低。
問題1:理論上上層液體放射性應為0,其原因是什么?
問題2:實驗和理論數據之間存在誤差,其可能原因是什么?問題3:實驗中,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到用離心
機分離,這一段時間如果過長會使上層液體放射性含量如何變化?其原因是什么?
問題4:實驗中,如有一部分噬菌體未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
內,是否是誤差的來源呢?
對于這個經典實驗,其過程和理論結果,課本上都有。但實驗的理論結果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學生卻很少能留意思考,教材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經過設疑,變成了一個非常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幫助。
五、善用學生的實驗探究活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通過實驗可以鞏固已學的生物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掌握探究生物學知識的方法。例如,在做“觀察植物的細胞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時,我除了準備好書上要求的30%蔗糖溶液,另外再準備5%、60%蔗糖溶液,還可以準備一定濃度的KNO3溶液。再把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讓組內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材料分開來做,再輪流觀察,最后把各自觀察到的現象加以討論、比較、分析,從而正確得出結論。即便實驗不能很好地完成或得不到正確的結論,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也會分析其中的原因。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等實驗基本技能,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
六、恰引社會熱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體現時代性。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要與社會實際、現代技術和生產實際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課題緊密聯系,強調科學知識對解決當前出現的社會熱點問題的應用價值。學習“病毒”知識時,我引用“埃博拉病毒”“HIV”“中東呼吸綜合征新型病毒”;學習“DNA”知識時,我引用過熱點新聞“美軍抓獲薩達姆時,如何辨明真假?”也引用過社會新聞“醫(yī)院抱錯孩子的事件”。引社會熱點入生物課堂,必能讓教學緊跟時代脈搏,必能創(chuàng)設出新穎的問題情境,使學習過程趣味盎然。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貫穿課堂始終,創(chuàng)設方法也多種多樣。為了讓學生主動的學、積極的想,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要多貼近教材,多貼近學生,多貼近生活?!爸挥腥刖场⒉拍苌椤?,因此,教師應積極尋找合理、恰當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讓生物課堂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合作學習的舞臺。